《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 第13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赣腥樱〕ぷ犹巫佑葜伲纠僮樱淠柑<纠鮼嵏赣⒓纠挥诓√⒂葜僦湟猓焯油B员闳眉纠梦弧J孪瓯臼椤吨鼙炯汀贰!49〕“文 王昌”,据本书《周本纪》记载,昌卒,“谥为文王”。“昌”为文王之名。文王昌为 殷的西方伯,故又称“西伯”。文王时期,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形成了灭商的形势。 事详本书《周本纪》。〔50〕“帝芒”,槐子。本书《夏本纪》云:“帝槐崩,子帝芒 立。”司马贞《索隐》云“芒”“一作‘荒’”。《北堂书钞》卷八九、《初学记》卷 一三引《竹书纪年》皆作“后荒”。〔51〕“武王发”,武王名发,他继承其父文王遗 业,消灭了商王纣,创建了西周。据《竹书纪年》,西周“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 二百五十七年”。幽王之亡在公元前七七一年,武王灭纣,建立西周,当在公元前一○ 二七年。此为有关武王灭纣年代众说中较为通行的说法。〔52〕“帝泄”,芒子。本书
《夏本纪》云:“帝芒崩,子帝泄立。”《后汉书?东夷传》《西羌传》李贤注引《竹 书纪年》作“后泄”。《东夷传》注引《竹书纪年》云:“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 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53〕“帝不降”,泄子。本书《夏本纪》云:“帝 泄崩,子帝不降立。”《世本》作“帝降”。《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竹书纪年》云: “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立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九苑当为部落名,居地 不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九菌,明本作“九薗”,或即九苑。〔54〕“帝扃”, 本书《夏本纪》云:“帝不降崩,弟帝扃立。”“扃”,音 ji#ng。441 〔55〕“帝廑”, 扃子。本书《夏本纪》云:“帝扃崩,子帝廑立。”“廑”,音 j!n。《太平御览》卷 八二引《竹书纪年》云:“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袄孽,十日并出。”又引
《帝王世纪》云:“帝廑一名顼,或曰董江,在位二十年。”诸异名皆系传闻。〔56〕 “帝孔甲”,不降子。本书《夏本纪》云:“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
〔57〕“二龙去”,《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蔡墨之言云:“董父善于驯养龙,让龙 伺候帝舜。帝舜赐姓董,氏豢龙。到了孔甲时,天帝赐予驾车的龙,黄河和汉水各两条,
 
各有一雌一雄。孔甲不能饲养,没有找到世代养龙的豢龙氏。陶唐氏衰落后,后裔刘累 曾向豢龙氏学习驯龙,以此奉事孔甲。孔甲嘉奖他,赐氏御龙。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偷 着剁成肉酱给夏后吃。夏后吃了。后来又让刘累再找来吃,刘累由于惧怕而徙居鲁县。 所谓“二龙去”即谓此。本书《夏本纪》也有记载,略于《左传》。在古人心目中,“二 龙去”是夏德没落的象征。据《夏本纪》所述,自孔甲始,“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
《国语?周语下》则云:“孔甲乱夏,四世而陨。”〔58〕“帝皋”,孔甲子。本书《夏 本纪》云:“孔甲崩,子帝皋立。”《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竹书纪年》云:“后昊立 三年。”注云:“帝皋也。”是帝皋又称后昊。〔59〕“帝发”,皋子。本书《夏本纪》 云:“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古书或称“后发”,《竹书纪年》云:“后发一名后 敬,或曰发惠。”〔60〕“帝履癸”,司马贞《索隐》引《世本》云:“帝皋生发及履 癸。履癸一名桀。”而本书《夏本纪》云:“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所述世 系不同。桀是夏的最后一个君主。据史书记载,他为政荒淫,百姓无法忍受,恨不得与 他同归于尽。他终于被成汤灭掉。事详本书《夏本纪》、《殷本纪》。〔61〕“从黄帝 至桀二十世”,从黄帝至桀,由于缺乏可信的史料,世数无法确切计算。以本表所列, 从黄帝至桀当为二十一世。〔62〕“殷汤代夏氏”,商族在汤时,势力开始强大。夏桀 无道,汤利用民众对夏桀的痛恨,先征服了夏的盟国韦(在今河南滑县)、顾(在今河 南范县东南)、昆吾(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剪除了夏桀的羽翼。接着,发布讨伐夏桀 的誓师词《汤誓》,亲自率军在有娀之墟(约在今山西西南)打败夏桀,夏桀逃往鸣条
(在今山西运城县安邑镇北),双方再战,夏桀又遭惨败,向东逃窜,汤追至三朡(在 今山东定陶县。“朡”,音 z#ng),大胜而归,登上君主之位,建立商朝,定都于亳(音 b6,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相传为汤所居。今河南偃师县西也有古亳城,相传汤灭 夏桀后都于此。今河南商丘县北又有亳城,据说是汤进攻夏桀过程中的居住之地)。可 参阅本书《殷本纪》。〔63〕“从黄帝至汤十七世”,这是据历史传说统计出的世数, 不可信据。依本书记载,从黄帝至汤为十八世。〔64〕“帝外丙”,汤子。本书《殷本 纪》云:“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商朝的 王位,以长子继承制为主,以弟继为辅,但也有变例。汤长子太丁早死,太丁弟外丙、 仲壬相继嗣位,就属于变例。人世君主称帝始于战国,本书殷王皆称“帝某某”,有违 历史真实。〔65〕“蚤”,与“早”字同。〔66〕“帝仲壬”,外丙弟。本书《殷本纪》 云:“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仲”、“中”二字同, 音 zh^ng。〔67〕“帝太甲”,太丁子。本书《殷本纪》云:“帝中壬即位四年,崩, 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適长孙也,是为帝太甲。”〔68〕“伊尹放之桐宫”, 伊尹名阿衡,汤的贤臣,辅佐汤消灭了夏桀。本书《殷本纪》云:“帝太甲既立三年, 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 侯。”《孟子?万章上》亦云:“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 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但《尚书?咸有一 德》《正义》引《竹书纪年》却说:“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于 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这种说法不可信。在今天所见卜辞中,屡次提到致祭伊尹,他的地位介于殷先公与先王 之间。后世儒家经典《诗》、《书》皆颂扬他辅佐商王的业绩。《竹书纪年》之说,只 可视为一种传闻,不能当作信史。“桐宫”,桐地的宫室。本书《殷本纪》张守节《正 义》引《晋太康地记》认为桐宫在尸乡南之亳阪,尸乡地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有人认 为桐与汉代虞县南的桐亭为一地,在今河南虞城县南,与商丘之亳邻近。〔69〕“伊尹 乃迎之复位”,据本书《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回心向善,于 是伊尹就迎回帝太甲,把政权交还给他。帝太甲修德,诸侯都归服于殷,百姓安宁。伊
 
尹很赞赏,作《太甲训》三篇来褒美帝太甲,尊称他为太宗。〔70〕“帝沃丁”,太甲 子。本书《殷本纪》云:“太宗崩,子沃丁立。”甲骨文有“■丁”,郭沫若《殷虚书 契后编》认为即沃丁。〔71〕“伊尹卒”,本书《殷本纪》云:“帝沃丁之时,伊尹卒。” 伊尹死后,葬于亳。〔72〕“帝太庚”,沃丁弟。本书《殷本纪》云:“沃丁崩,弟太 庚立,是为帝太庚。”“太庚”,甲骨文作“大庚”。“大”,读作“太”。《竹书纪 年》云:“小庚辩即位,居亳。”“小庚辩”即太庚。〔73〕“帝小甲”,此《表》认 为小甲是太庚弟,本书《殷本纪》裴骃《集解》徐广引《世表》同。但本书《殷本纪》 和《世本》皆以小甲为太庚子。〔74〕“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本书《殷本纪》说殷 道衰微,诸侯或不至是在帝雍己时,与此《表》所载有所不同。〔75〕“帝雍己”,小 甲弟。本书《殷本纪》云:“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76〕“帝太戊”, 雍己弟。本书《殷本纪》云:“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77〕“以桑穀 生,称中宗”,本书《殷本纪》云:“帝太戊立伊陟(伊尹子)为相。亳有祥桑穀共生 于朝,一暮大拱(意谓一晚上长得有两手围握那么粗)。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
‘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殷 复兴,故称中宗。”“穀”,音 g(,是一种树木,又名楮(音 ch()。桑、穀本应生在 野外,太戊时两树连在一起,长在朝廷上,是不祥之兆。但太戊修德,不祥之兆消失了, 殷朝统治得到巩固,商人尊太戊为中宗。但在甲骨卜辞中,出现过“中宗祖乙”、“中 宗祖丁、祖甲”,未见称太戊为中宗的。《竹书纪年》云:“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云:“汤、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也没有提到 太戊。司马迁以太戊为中宗,当另有所本,《尚书?无逸》伪孔《传》、《诗?商颂?烈 祖》郑玄《笺》皆以太戊为中宗。〔78〕“帝中侗,太戊子。本书《殷本纪》云:“中 宗崩,子帝中丁立。”中丁时把都城从亳迁于隞(音 2o,或作“嚣”、“敖”,地在今 河南荥阳县北)。〔79〕“帝外壬”,中丁弟。本书《殷本纪》云:“帝中丁崩,弟外 壬立,是为帝外壬。”〔80〕“帝河亶甲”,外壬弟。本书《殷本纪》云:“帝外壬崩, 弟河亶甲立,是为帝河亶甲。河亶甲时,殷复衰。”河亶甲时自隞迁都于相(在今河南 内黄县东南)。“亶”,音 d3n。〔81〕“帝祖乙”,本书《殷本纪》云:“河亶甲崩, 子帝祖乙立。帝祖乙立,殷复兴。”根据商祭祀先王的甲骨卜辞,祖乙是中丁之子,与 司马迁所记不同。祖乙时迁都于邢。“邢”,音 g7ng,亦作“耿”,在今河南温县东。
《竹书纪年》记载祖乙都庇,在今山东定陶县。〔82〕“帝祖辛”,祖乙子。本书《殷 本纪》云:“祖乙崩,子帝祖辛立。”〔83〕“帝沃甲”,祖辛弟。本书《殷本纪》云: “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为帝沃甲。”“沃甲”《世本》、《竹书纪年》皆作“开甲”。
〔84〕“帝祖丁”,祖辛子。本书《殷本纪》云:“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 是为帝祖丁。”〔85〕“帝南庚”,沃甲子。本书《殷本纪》云:“帝祖丁崩,立弟沃 甲之子南庚,是为帝南庚。”据《竹书纪年》,南庚自庇迁都于奄(在今山东曲阜县)。
〔86〕“帝阳甲”,祖丁子。本书《殷本纪》云:“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阳甲,是 为帝阳甲。”“阳甲”,甲骨文作“象甲”。殷至阳甲在位时期,国势衰弱,《殷本纪》 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適(通“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 于是诸侯莫朝。”“比九世乱”,就是从中丁至阳甲接连九世混乱。〔87〕“帝盘庚”, 阳甲弟。本书《殷本纪》云:“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88〕“徙河南”, 据本书《殷本纪》,是谓盘庚把都城从黄河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