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教理(佛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佛教教理(佛协- 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各唯心现”。后来《华严经疏》却把“唯心所现”列在第一说,“一切诸法,
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大小等相,随心回转,
即入无碍”。也就是说法界乃包括一切万法迷悟染净的一心,色心万差诸法从这
个一心法界炳然显现。

  贤首宗为分别一真法界圆融无碍的义相,从四方面说明,即四法界:一、事
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而其中事事无碍法
界更具体的表现了法界缘起。

  事事无碍法界的界,具有体性和分齐两种意义。宇宙一切分齐的事法,不坏
其相一一如其理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在理事无碍法界观,
万差诸法即是真如法性理,万法当中的一一事法,虽然是一微尘,也都具足真如
法性理更无欠缺。万法与真如无碍,从真如所起的此法与彼法也无碍,火从理
起,水也从理起,所起的水火等事不同,而从能起的真如来看,水火二法也无
碍,如此万法互相摄尽,事事互相融即,重重无尽,无碍自在,譬如器器同一融
即,所以叫作事事无碍法界。

  宇宙万有都具足四法界,一尘即法界,法界即一尘,尘尘法界,重重无尽。

  依贤首宗,四法界中说事法界的是五教中的小乘教和大乘始教中的相始教;
说理法界的是空始教和顿教;说理事无碍法界的是终教,而华严圆教的根本教
理,便是说事事无碍法界的无尽缘起。
  (黄忏华)



  法界观

  法界观是贤首宗的观行法门。贤首宗标立法界缘起论,而正修圆融法界无尽
缘起的观法即是法界观。换句话说:法界观为贤首宗的中心观法,其余观法都是
环绕着它的。“法界观”的全文,见于法藏所撰述的《华严发菩提心章》中,到
了澄观才把它提出单行,并且把作者题作“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即杜
顺),又作《华严法界玄镜》阐明它,他的弟子宗密跟着作《注华严法界观门》
解释它。

  法界观的所谓法界是所观的境相,观是能观的观智。《华严法界玄镜》说法
界观略有三重,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依贤首宗的学
说,法界有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观法也应当有
四重。但事法界就是宇宙万有的事相,千差万别,每一事相都可以作成所观境,
事实上难以一一陈述。《注华严法界观》并且说:“事不独立故,法界宗中无孤
单法故,若独观之,即是情计之境,非观智之境故。”所以把事法界省略,只拿
后三法界作所观,而构成三重观法。

  一、真空观。此观依理法界而立,观诸法(即宇宙万有)的本性即空。其为
空,非断灭之空,亦非离色之空,即有明空,其空亦无空相,所以叫作真空。其
中又有四种观法:(一)会色归空观,会一切色法归于真空。因为色法皆从缘
生,必无自性,所以色即是空。(二)明空即色观,阐明真空即是一切色法的本
性。因为这是二空无我所显的真如理,不是断灭之空,所以空即是色。(三)色
空无碍观,是说色法全体不异真空,色不尽而空现。真空全体不异色法,空即色
而空不隐。所以现色不障于空,现空不障于色。即色可以见空,即空可以见色,
空色二法无碍一味。(四)




泯绝无寄观,是说此所观真空,不可以说即色不即色,也不可以说即空不即空,
迥然一体,绝诸对待,无语言可托,无文字可寄。

  二、理事无碍观。此观依理事无碍法界而立,进而观诸法事和真如理——宇
宙森罗的事相和宇宙万有的理性,互相交络,无碍融通。此理事融通不二不一的
关系有十门:(一)理遍于事门,显性只真理遍于一切事法,一一事中理皆全
遍。(二)事遍于理门,显事法都遍理性,不坏一尘即遍法界。(三)依理成事
门,所有缘起都无自性,事法并无别体,妄因无性而理得成立。(四)事能显理
门,由一切事法都是依理性而成,所以事法空虚而理性真实。由于事法空虚,全
事法中的理性,挺然露现。(五)以理夺事门,一切事法既都是依理性而成,那
就无事可得,只一真理平等




显现。(六)事能隐理门,真理随缘而成事法,虽事能显理,而事有形相,理无
形相,事既和理相违,遂令事显而理不显。(七)真理即事门,凡是真理,必非
但空出于事外,全体即事才是真理。(八)事法即理门,一切事法皆从缘生,缘
生必无自性,无自性所以全体即理。(九)真理非事门,理是真、是实、是所
依,而事是妄、是虚、是能依,彼此互异,所以即事之理非即是事。(十)事法
非理门,事是相、是能依,而理是性,是所依,彼此互异,所以全理之事非即是
理。此上十义,同一缘起。理望于事,有成、有坏,有即、有离;事望于理,有
显、有隐,有一、有异。逆




顺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

  三、周遍含容观 此观依事事无碍法界而立,更进而观以同一真如理为其本
性的一一事法,遍摄无碍、彼此涉入,同时互为能所。无所不在叫作周遍,无法
不摄叫作含容。此观也有十门:(一)理如事门,真理无分限,既全为事法,就
也如事法而有分限,有显现、有差别、有大小,一多变易乃至无量无尽。(二)
事如理门,前事遍于理,即是事不异理,然事法有分限,既与理非异,就也随理
溶融,一一事法,皆如理的普遍广大,彻于三世,常住本然。十门展转相生,而
事理相如二门是总意,能成如下八门。(三)事含理事门,此门说事法与理非
一,所以一事法而能广容一




切万有,如一微尘而能容摄无边法界。(四)通局无碍门,由事法与理非一即是
非异,所以一一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事法与理非异即是非一,
所以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五)广狭无碍
门,由事法与理非一即是非异,所以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由事法与理非
异即是非一,所以微尘不大而广容十方法界。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
(六)遍容无碍门,是说一望一切互有相摄相入的关系。普遍即是广容,广容即
是普遍一望一切,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七)摄入无碍门,入即普遍,摄
即广容。入它即是摄它,摄




它即是入它。一切望一,同时遍容摄入无碍。(八)交涉无碍门,一望一切,有
摄有入。此有“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一入一;
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四句。一与一切,同时交'叁…三+(慕…莫)'涉入无
碍。(九)相在无碍门,是说一切望一,也有入有摄。所摄与所入,彼此俱在,
所以叫作自在。也有“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四
句。一切与一同时交'叁…三+(慕…莫)'无障无碍。(十)普融无碍门,是说一
切及一更互相望,一一具有前面的两重四句,普融无碍,主伴重重,无穷无尽。
总融前面的九门,彼此不相




障碍,所以叫作普融无碍。以上周遍含容观十门,是依澄观在《华严法界玄镜》
中所述。但澄观在《华严疏钞》等撰述中解说周遍含容观时,却不举此十门,而
用法藏所立的十玄门来替代它。
  (黄忏华)



  三时判教

  三时判教是佛教中观、瑜伽两个学派,对佛法经教分别大小深浅评判的用
语。判教就是各宗对整个佛教总的看法和分判,各宗对释迦一代教法都有自己的
主张和判释而各各不同。三时判教,由于印度传来的中观、唯识两家见解主张不
同,所以其内容也各不相同。瑜伽唯识宗的三时教,把释迦一代教分作三个时
期,即第一是《阿含》小乘教,明法有我无,说诸法缘生实有;第二是佛说诸部
《般若》,明诸法缘生即是性空;第三时是说《解深密经》等,明三性三无性,
空有具陈,为中道教。此三时判教,即是深浅次第,初时说诸法是有故浅,且偏
于有;第二时说诸法性空,谈




理较深,又偏于空,即各执一边,皆是不了义教,只有第三时,双彰空有,不落
二边,才是中道究竟了义之教。这就是瑜伽唯识宗的三时判教。

  印度中观派同样以三时判教,但主张不同,中观宗的三时判教谓释迦牟尼初
时在鹿野苑,为小乘根执说四谛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为中根人说法相大乘,
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第三时为上根人说甚深般若,无相大乘,明心境俱空,平
等一味,为究竟了义。此三时教也是深浅次第,谓初时为破外道自性等计,故说
法从众缘生名之为有;第二为破小乘诸法实有,故说依他缘生之法名为假有,因
中根人怖畏真空,故犹以假有而接引之;第三最后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是性
空,究竟平等为最上乘。

  此二宗虽各判三时教,但我国流行却是唯识宗的三时判教,因为玄奘去印度
留学,回国后大量翻译弘传瑜伽学派,唯识思想蔚成大宗,所以盛行于世。中观
学派的三时判教,在唐代虽也传入我国,但因没有学派的继承弘传,所以后来就
少闻于世了。
  (刘 峰)



  三类境

  三类境是慈恩宗关于辩认一切境相(唯识四分中的相分)的学说。三境是性
境、独影境、带质境。它的名义和性质,如《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叙述唐玄奘法
师所作的一个颂文说:“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
应。”窥基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中也跟着这样阐说。窥基的弟子慧沼法师在
《成唯识论了义灯》中更详加解释。

  但诸论中从来没有说过三类境的名目,所以它是玄奘探诸论意的创说(据
《成唯识论学记》引慧沼之说,这是奘师依《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二中“本性
相、影像相”的意义而建立的)。

  一、性境。性境是具有真实体性的境界:色境是真实的色,心境是真实的
心。此境有三种特征:第一,从自己各别的实种子生起;第二,有实体实用,不
像空华兔角等体用都无;第三,各守自性,不随从能缘心,而能缘心对它也不改
变它的性质,只真实符合它的自相而缘取。例如眼识等前五识及五俱同缘意识的
见分所缘取的色、声、香、味、触五种境,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所缘取的种子、
有根身、器世界、三种境,都是性境。

  不随心,依《唯识枢要》有三种:第一,此境则是非善非恶(染)的无记
性,不随从能缘心的善恶起善恶的变化,这叫作性不随。第二,不随从心系属于
同一界地,例如第八识系属于欲界,而所缘取的种子通欲、色、无色三界,以及
身在下界起二通时,眼耳二识缘取上二界,身在上地眼耳二识缘取欲界,这叫作
系不随。第三,由于相见别种,所以不随心从同一的种子生,这叫作种不随。
《了义灯》说有四不随,除以上三种之外,还有不随心是异熟等,例如第八识的
见分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