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伤寒恒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20-伤寒恒论-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一、傷寒茫。t以火迫劫之①,亡陽②,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膝)〔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原文112

①火迫劫之:以火法強迫其發汗。凡燒針、火熏、炙法,皆屬火法。

②亡陽:此處的陽,指心陽而言。亡陽即心陽外亡,神氣浮越之謂。

鄭論:按傷寒茫。t以火迫劫之,浮為陽,邪火亦陽,兩陽相會,邪火內攻,擾亂心君,故驚狂不安之象所由來。致于亡陽二字,所論不切,當是亡陰,庶于此條方為合法,主以救逆湯,亦是斂陰、祛邪、安神之意也。

【闡釋】鄭氏所雲“亡陽二字,所論不切,當是亡陰,庶于此條方為合法。”上篇以火劫而致變者,皆為亡陰,但頭汗出頸項而還,其不得汗顯然矣,觀本條之去芍藥,其為無汗之故,更顯然矣。篇首铡笄帻垳鲫栒撸藶楹苟嗨拢越詾闊o汗而致也,豈有無汗而亡陽之理哉?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校補)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牡蠣五兩(熬)蜀漆三兩(洗去腥)龍骨四兩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蜀漆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用桂枝湯去芍藥之陰柔以助心陽,以治其本;蜀漆辛苦微寒,可滌痰消飲,重用牡蠣助蜀漆消痰飲,配龍骨鎮迹£柊采穸贵@狂,臥起不安。全方共奏溫補心陽,滌痰鎮驚之功,而收眨完庩栔АS靡灾委煾鞣N原因引起的心陽驟傷,兼痰濁阻福В裰静粚帲踔馏@狂等為主的症候。

十二、火逆下之,因燒針煩(燥)〔躁〕者,(當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原文118

鄭論:按火逆則傷陰,未見下症而下之,則傷陰,眩譄樁幱謧藷ㄔ铮苍辍持⑺缮幪撝笏梢姡饕怨鹬Α哺什荨除埞悄迪犝撸侨∑湔{中而交心腎也。

【闡釋】此先火後下,又加燒針,是經過三铡9枢嵤险f:“此煩躁之症所由生,而陰虛之象所由見。”亦即心陽受傷,而見煩躁不安之狀。故用桂枝甘草以助心陽,龍、牡以止煩躁。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校補)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龍骨二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日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本方以桂枝入心助陽,甘草以補養心氣,龍骨牡蠣以收斂浮越之正氣,安神鎮驚,全方有眨完庩枺瑵撴傂纳裰Αj愋迗@說;此為火逆煩躁者,立交通心腎之法也。”用以治療某些心悸、怔忡、自汗、盜汗、遺精、滑精等證。近人推廣用於治療某些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都有很好療效。

十三、傷寒茫。院钩觯”銛担臒汉_攣急①,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铡玻弥阖盛伲手袔郑瑹ㄔ铮苍辍惩履嬲撸鞲什萸K湯與之,以眩潢枺蝗糌视銣卣撸魃炙帯哺什荨硿c之,其腳即伸;(者)〔若〕胃氣不和、譫語者②,少與〔眨浮吵袣鉁蝗糁匕l汗,眩訜樥撸哪鏈髦T29

①腳攣急:就是腳伸展不利之意。

①厥:手足發冷。

②譫語:神昏妄言,也就是說胡話。

鄭論:據茫∽院怪粒ň校材_〕攣急,症中並無發熱、惡寒、身疼,而獨見自汗出者,衛外之陽不足也,小便數者,氣化失機也,心煩、微惡寒者,陽衰之征也,拘攣急者,由血液外亡,不能滋潤筋茫病1痉枪鹬ⅲ挥テ浔恚苏‘也,實為有理。至於得之便厥,咽中幹,煩(燥)〔躁〕吐逆者,大抵此症先因吐逆太過,中宮轉輸之機,卒然錯亂,不能輸精氣於心腎,故煩(燥)〔躁〕,吐則亡陽,故四肢厥也。咽中幹者,腎陽衰不能升騰津液於上也。原文以甘草乾薑湯與之,此是守中眩栔ㄒ玻纬钅_之不伸也?原文又以芍藥甘草湯,此湯本為火盛灼筋者宜,而用之於此症,殊非正論。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承氣湯,此說覺得支離,又並無胃實足征,何得有譫語之說?即果譫語,務必探其虛實真偽方可。若重發汗,眩訜樥撸饕运哪鏈耸呛尾∏椋慷睾梗譄樢恳粭l之中,枺蝗簦饕蝗簦嵘醪唤狻

㈠厥症原有熱厥寒厥之分,原文主甘草乾薑,是定非熱厥也。總之㈠〔醫〕家臨症時,務宜下細探求陰陽實據方可。此論是就原文主方說法也(頂批)。

【闡釋】本節“傷寒茫 _攣急”,為未治以前的證狀,類似桂枝湯證,但小便數,心煩,腳攣急則不是桂枝湯證所應有,與太陽上篇22條的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等證,基本是一致的。此為表陽虛,腠理不固所致,法當溫經眩枺霉鹬痈阶訙委煛5孀C不明,反與桂枝湯攻其表,耗散真陽,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此又重傷其陽,原文主以甘草乾薑湯,以守中眩枺淠_即伸,是為正治。至原文所列之芍藥甘草湯、眨赋袣鉁⑺哪鏈龋腥玎嵤纤f:“一條之中,枺蝗簦饕蝗簦嵘醪唤狻!笨梢姉l文有铡么嬷

甘草乾薑湯方(校補)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甘草乾薑湯一方,乃辛甘化陽之方,亦苦甘化陰之方也。夫乾薑辛溫,辛與甘合則從陽化,乾薑炮黑,其味即苦,苦與甘合則從陰化。此方應用範圍極廣,仲景以此方治铡履鏌┰甓收撸〈蟾室曰療幔刂卸}陽也。又治吐血,治中寒,取辛甘以化陽,陽氣也,氣能統血,陽能勝寒,陽能溫中也。又用以治拘急,治筋攣,治肺痿,治腸燥,取苦甘以化陰,陰血也,血能勝熱,血能潤燥,血能養筋也。筆者對治多種肺、胃虛寒病症,常用甘草乾薑湯加味而獲效。對治血症,無論其為血熱妄行,或陰虛火動,或陽不統血,皆先選用甘草乾薑湯加血餘炭,以止其血,然後才對症下藥,屢屢獲效。

芍藥甘草湯(校補)

白芍藥、甘草各四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芍藥甘草湯一方,乃苦甘化陰之方也。夫芍藥苦平入肝,肝者陰也。甘草味甘入脾,脾者土也。苦與甘合,足以眨苌碇苌碇日{,則周身之筋骨得養,筋得血養而燥氣平,燥氣平則筋舒而自伸矣。本方不僅治兩足拘攣急,治兩足劇痛,治濕熱腳氣、腳弱無力皆有效。近人推廣用於陰血不足致筋茫龜伡碧弁锤髦ⅲ珙i項強痛、頭痛、胃脘痛、茫础⒏雇吹龋杂携熜А

十四、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燥)〔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原文69

鄭論:按病有當發汗者,有當下者,但要有發汗之實據,可下之病情,此統以發汗、下後,病仍不解,不解是何病情不解,以致煩(燥)〔躁〕,殊令人難以猜詳。

【闡釋】據歷代注家之注釋:發汗,若下,病宜解也,若病仍不解,則發汗是外虛陽氣,下之內虛陰液,陰陽俱虛,水火不濟,故出現煩躁。又從治方上看,茯苓四逆湯是用四逆湯以回陽,加人參茯苓以眩帯!睹t別錄》上說:“茯苓能益陰氣,補神氣。”從這裏亦可看出茯苓滋陰生津的作用,並不只是利水一端。本條在證狀上的敍述比較簡略,故鄭氏說:“此統以發汗下後,病仍不解,不解是何病情不解,以致煩躁,殊令人難以猜詳。”提出伲桑梢詥l後學之多加思考。

茯苓四逆湯方(校補)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二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本方主要以薑、附回陽救逆,人參茯苓益氣生陰,並有治煩躁,止驚悸作用;炙甘草補中益氣。此方效力較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乾薑附子湯三方為緩,但應用範圍較三方為廣,並有利水去濕之功。凡四肢厥逆,面容晦黯無神,茫廖⒂^,舌伲Π谆虬啄仯谥薪蛞憾嗟龋憩F為腎寒、脾濕、正虛、陰弱證候,均可使用。

十五、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原文173

鄭論:按太陽之氣,由下而上至胸腹,今因寒邪拂郁於內而熱生,以致胃中不和,腹痛欲嘔吐者,此是上熱下寒之征也。原文以黃連湯主之,是用黃連以清上焦之熱,乾薑、桂枝、半夏以祛中下之寒邪,用參、(附)〔棗〕以和中,是眨蜕舷轮顒┮病

【闡釋】本條是上熱下寒,陰陽升降失其常度,陽在上不能下交于陰,故下寒者自寒;陰在下不能上交于陽,故上熱者自熱。鄭氏指稱:“黃連湯乃眨蜕舷轮顒!毙哦姓鳌

黃連湯方(校補)

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乾薑三兩桂枝三兩(去皮)人參二兩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溫服,晝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本方寒熱並用,以黃連清胃中之熱,乾薑以溫胃中之寒,桂枝通眨麪I衛,半夏降逆,佐黃連嘔吐可止,人參、甘草、大棗和胃安中,但得寒熱平眨瑖I吐腹痛自愈。筆者常用此方治胸腹胃中之寒熱錯雜諸證,療效卓著。

十六、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茫《o,此肝乘脾也,名曰(橫)〔縱〕①,刺期門②。原文108

①縱:是五行順次反克的形式。

②期門:穴名,位在乳直下二寸處。

鄭論:按腹滿譫語,陽明之腑證也;茫《o,太陽之表證也。此名曰(橫)〔縱〕,甚不解,定有錯铡

【闡釋】鄭氏疑原文定有錯铡9P者參閱諸家之注,而為匯解,或可釋鄭氏之疑。傷寒腹滿譫語而無潮熱,手足漐漐汗出等為陽明之實證,茫《o獨見寸口,自與太陽、陽明之見證有別。《茫洝冯叄骸案《o者名曰弦,弦為肝茫薄!秲冉洝冯叄骸捌⒅鞲埂薄爸T腹脹大,皆屬於熱。”又雲:“肝主語”。以此推之,肝木旺則侮脾土,則腹滿譫語,侮其所勝,故名曰縱。治法當刺期門,因期門為肝之募,故刺之以泄肝邪。邪去則腹滿譫語自愈。

十七、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脾)〔肺〕也,名曰橫③,刺期門。原文109

③橫:是五行逆次反克的形式。

④表不解:即太陽表證,還洠в薪獬

鄭論:按發熱惡寒,太陽之表證也,大渴飲水,此由寒水逆中,阻其脾中升騰之機,真水不得上升,故大渴,其腹滿者,水溢於中也,幸而自汗與小便利,上下分消,邪有出路,故知其必解也。設若不自汗,不小便,未可言欲解也。原文言肝乘(脾)〔肺〕,不知從何看出,餘甚不解。

【闡釋】鄭氏說:“原文言肝乘肺,不知從何處看出,餘甚不解。”筆者亦從上例為之匯解,以釋鄭氏之疑,是否有當,高明正之。肺主皮毛,肺受肝邪則毛福ч'塞,所以發熱,嗇嗇惡寒;木火刑金,津液劫爍,故渴欲飲水;肺失通眨乐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