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宗喀巴大师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至尊宗喀巴大师传- 第4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注释]

    [1]三乘和四宗:三乘,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四宗,经部、有部、唯识、中观。

    [2]温萨耳传:格鲁派由温萨巴大师口耳相传之传承。

    [3]圣道:是指大小乘证得见道以上的地和道。

    [4]大神变节日:释迦佛世尊降伏外六师等示现大神变的节日。宗喀巴大师在这一节日,在拉萨大昭寺中,大兴供养,并发宏愿。

    [5]优婆离: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者。系初次结集律藏者。

    [6]初次结集:佛灭后五百天大阿罗汉相会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由阿难诵经藏结集经藏;由优波离诵毗奈耶结集律藏。亦称第一次结集。

    [7]噶当法源:是说由仲敦巴创建热振寺,遂成为噶当派教法发源之圣地。

    [8]有缘四徒:指玛尔巴的四大弟子,即俄·却古多杰、楚敦·旺格多杰、麦敦·村波、米拉日巴等四人。

    [9]第五世达赖喇嘛:名罗桑嘉措(意译善慧海,1617—1682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应清帝诏赴北京,1655年受册封赐金印,遂得正名为西藏等地藏传佛教之主,过问西藏政治。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圆寂。

    [10]释迦耶协:(明史作释迦也失)即大慈法王——释迦智。1409年,明成祖永乐七年,代替宗喀巴大师应诏赴北京,1414年二次入朝,受封大国师。1419年建色拉寺。系宗喀巴大师大弟子之一。

    [11]轮王七宝:金轮宝、神珠宝、玉女宝、臣宝、白象宝、绀马宝、将军宝。

    [12]八吉祥徽: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

    [13]八吉祥物:明镜、酪、长寿茅草、木瓜、右旋海螺、牛黃、黄丹、白芥。

    [14]三轮:指施主、施物、受施者三方面。

    [15]舍卫祗陀林:古印度舍卫城祗垣精舍,释迦牟尼居住之处。

    [16]三律:密乘、菩萨乘和别解脱三律。

    [17]八功德:佛书中说,圣水具有凉、香、轻、柔、清、无垢、饮之不伤腹、饮之不伤喉等八种特性。

    [18]三毒和五盖:三毒,贪、瞋、痴。五盖,掉悔盖、瞋恚盖、昏睡盖、贪欲盖、疑法盖。

    [19]帝释:三十三天界之主,又名因陀罗。等于汉族所说玉皇大帝。

    [20]内寝侍役:旧时西藏藏王和宰官及高贵喇嘛等的卧室仆人。

    [21]影胜王:佛在世时,摩揭陀国王名。亦名频婆娑罗王。

    [22]善星:善星比丘,传说曾侍佛而起邪见者。但一切经典中无此根据。

    [23]宁玛派:藏传佛教旧译密乘派系名,八世纪中,吐蕃王赤松德赞时,由印度传入西藏,莲花生加以宏扬。此派帽尚红色,汉族人士称之为红教。

    [24]天授:释迦牟尼的弟兄,他对宗教的见解与释迦牟尼不同。

    [25]中劫:佛书说人寿由无量岁下降到十岁中间的长久时间,年数是难以计算的。

    [26]噶丹圣寺:亦写作甘丹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汉族称黄教)三大寺之一。1409年(明永乐七年己丑),宗喀巴大师所创建。为格鲁派祖寺。

    [27]圆劫时:佛书说南赡部洲(即此世界)人享受法、财、愿、乐等最为圆满的时代。时间为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在此时间中有拘留孙佛(古佛)出世。

    [28]五无间罪: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及恶意由佛身出血。

    [29]近五无间罪:欺比丘尼、弑住定菩萨、杀有学僧伽、夺僧伽资具和拆毁灵塔。

    [30]姑学:藏语译音,衡量金银重量的单位名称。一姑学约市制七分多。

    [31]密严刹土:即色究竟天,为金刚持地,即报身佛住地。

    [32]格敦珠:意译为僧成,宗喀巴的弟子。1447年倡建札什伦布寺。后人追认他为第一世达赖。

    [33]伍如:吐蕃地名,指以拉萨为中心,东至桑日,南至马拉山脉,西至尼木,北至朗马一带地区。为吐蕃四如之—。

    [34]绛钦却杰:意为大慈法王,即释迦耶协,明史称释迦也失。元1419年由他创建拉萨色拉大寺。

    [35]布敦派:元代布顿·仁钦珠住后藏夏鲁寺传出的藏传佛教一派,又名夏鲁派。

    [36]千股杵:帝释手中所持的千股金刚杵,威力最大,百神畏惧。

    [37]诤劫:佛书说人世间的道德、财富、享受、安乐四者之中,能具备其一的时代。

    [38]两尊释迦佛像:指拉萨小昭寺及大昭寺内的两尊释迦牟尼像。

 五、宗喀巴大师的一切事业中的主要事业:讲说、辩论、著作三种事业;善巧、戒严、贤善三业;以及从获得成就

    五、宗喀巴大师的一切事业中的主要事业:讲说、辩论、著作三种事业;善巧、戒严、贤善三业;以及从获得成就地位而作利益佛教和众生事业的情况

    对于这一题目,兹以提纲总说的方式来发挥,并用易知的说法,使尊卑大众都能生起定解。当知宗喀巴大师的事业,是由具足善巧、成就二德之门,除唯一为利益佛教和众生而作的事业外,至于借利益佛教之名,而谋高大权位,储集财物,占有田地和经商生利,拥有奴仆和牛马,镇敌护亲等的企图,不仅大师无此动机,凡是属于大师的弟子侍眷以内的人等,也都不入于以上的那些企图中。他的一切行为,完全立足在诸佛所喜之道中,这并非是愚执虚构奉承之词,而完全是真实的情况。因此,以前在上面略举大端,所说的一切,也都是主要撰写大师的讲说、辩论、著作三业,以及善巧、戒严、贤善三德和不可思议的成就史事等。如果仔细地考察,是不难得知的。但是其中还有一些未明之处。现在收集零篇史迹而以总括概说的方式书出之。尤其是对于大师的讲说、辩论,著作三者的事业,如果对于每一种事业,都详述其较他人特殊稀有之点,将会使任何住持自他宗派的一切人土愈增敬信,而发愿学习如是清净的行传史迹。因此想到应当写出,成为极有意义之事。又对于极要者,决定以郑重的方式写出,这样可能是有益的,其中首先从讲说、辩论、著作三者来作撰述。

    首先以“讲说”的史事来说:当知至尊宗喀巴大师不仅是有雄才的说法者,而且有堪作阿阇黎之相,并具足一切功德。以阿阇黎之相来说,显密经中,说有许多,如《三百颂》中说:

    “具戒并知戒仪轨,

    悲悯病者、徒清净,

    勤作利济法与财,

    及时教诫赞上师。”

    又阿阇黎龙树说:

    “诸善知识应具相,

    略举大概当善知,

    知足、悲心、具戒律,

    消除烦恼有智慧,

    如是诸师汝依时,

    汝应知晓作恭敬。”

    又《庄严经论》中说:

    “师当调柔极寂静,

    功德精勤富教经,

    通达空性善说法,

    具悲之师应喜依。”

    这是说由于具戒,所以调柔;由于具定,所以能寂静;由于具慧,所以烦恼随而寂静;还须较他人功德更为特出,故称特出;对利他事业,无怠惰而精进;由于广大多闻,所以称富教经;对于空性知识能善通达,以及善于讲说句义;由于不观待于财物,所以称具悲;对说法无疲厌等,具如是十法。

    又说:

    “如是菩萨具多闻,

    见谛、善说具悲心,(见谛即通达空性)

    无有疲厌此大德,

    应知此即伟大师。”

    这是说多闻知教的功德,见谛是证的功德,善说句义,由于不观待于财物(而说法),是具悲者,由于心行无怠惰,所以无疲厌,这是具五法。

    又说:

    “广大、离疑惑,

    堪取、示二空,

    此是菩萨中,

    圆满之导师。”

    这是由于多闻,所以称广大闻;由于有大智慧,所以能使应化有情远离疑惑;由于身、语、意都贤善,所以堪取为师;能开示烦恼和解脱二者的空性。如是说为具四法。一切智布顿大师说:“这些大都是圣者之法,所以很难具足。”语虽如此,然而对至尊宗喀巴大师来说,以上所说一切德相,谁也难于说出有一点不具备的话。因此大师确是拥有一切德相。此外,大师任说显密随何一法的支分中,拥有必须的善巧智慧,悲悯的思想,能忍的方便三者。在善巧智慧中又有:总对于所说善巧——即对一切经藏论藏善巧,特别是随说何种句义,都对于教理,教授口诀等善巧,以及能论善巧——言词清晰,从何说起也能连贯,说多少也能适量,如何说也合理。由此,三者使语言贯通,又能使他者欢喜的和雅声音,及对于传统善巧,这即是身、语、意贤善,由此令一切大众堪能尊敬。所以称作善巧自在之作风,及对于应化有情的作风善巧,是说对于有情的身界,根门,随眠(即隐匿不现的),能真实地观见,而开示与这些相合的法门,使成为有意义之事。此外,如《地藏轮第十》中说:

    “愚根下劣复怠惰,

    郑重不作二乘人,(声闻与缘觉乘)

    彼不具备大乘轮,

    彼非广大大乘器。”

    又说:

    “如是非器声闻众,

    彼闻大乘成愚迷,

    若生断见堕恶趣,

    当观根器而说法。”

    又说:

    “若是广大法根器,

    不应对彼说劣法。”(小乘法)

    如上所说,是说对于应化有情,应观察其根器适合于说大小乘法中的何种法;纵是大乘根器,也须观察在显密法中,适合于何法之根器。也就是说对于应化有情的作风,及其德相,必须善巧精通。应具的这一切善巧精通,至尊宗喀巴大师都完全具有。正如在《庄严经论》中说:

    “诸教法中尽千辛,

    获命受用无意义,

    极喜魔心对众生。(极喜魔即大自在天魔)

    常施广大诸痛苦,

    正法对于诸有情,

    常作利乐非艰辛,

    常施无尽愈增盛,

    非仅一次何待论。”

    总的说来,必须具有愿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大菩提的悲心,以及随说何种法义,唯有使闻者善知,并能得益的增上心外,决不观待于财物而说法的大悲心,及对于说法的疲劳和艰难,能忍耐而无疲厌,能忍耐弟子多少问难之烦,能忍耐他者之辩驳,而善为答辩。因此能具有的摄受应化有情等一切功德,大师都完全拥有。再以密宗来说:

    “善戒三门具智忍,

    须无欺骗知咒续,(咒与密经)

    二十空性著说精,

    持金刚师前启请。”

    这是说如密续(经)所说堪作金刚阿阇黎的德相,大师全都具备。上文刚说的那些德相,每一德相全具的情况,已在上面诸史事中说毕。惟恐文繁累篇,不再赘述。但具智诸人,若细察以前所说诸史迹,是不难一一明知的。如是决不因为自己具备堪作阿阇黎的功德,或认为自己是一个殊胜人士,而不研究讲法和听法的作风优劣和随意杜撰胡诌(意思是应当讲究讲法和听法的作风)。如《妙法莲华经》中说:

    “洁净悦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