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文学简史(日本部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文学简史(日本部分)- 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格等诸多方面看,这批作家与前述真正的“战后派”作家迥然不同。例如三岛由纪夫,几乎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存在。三岛的成名作是 《假面的告白》(1949)。后陆续发表《爱的饥渴》(1950)、《禁色》(1951)等别具特色的作品。

  《假面的告白》展示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运动轨迹,小说首先叙述“我”的出生及家庭状况,尔后突然将读者引入“我”5岁时那光怪陆离的内心世界。作品时时浮现奇异幻想,藉此剖露“我”少年时代、青春期阶段真实而大胆的同性恋体验与心理。“我”对天生孱弱感到羞耻,恋慕强健而富于野性的青年同性。“我”立志在精神方面加强锻炼。但是肉体成长始终令人不满。“我”的官能苦恼亦始终关注于美貌的男性青年。“我”无法对女友产生恋情,期望靠学习和演技冲出误区。战争时期,上了大学的“我”终于和朋友的妹妹圆子恋爱。但恋爱中,“我”却对自己的精神气质仍感不安。“我”怀着尝试恋爱的心情接近异性,终因缺乏那种肉体能力而导致关系破裂。战后圆子与其他的男性结婚,“我”却试图继续保持恋情。“我”与圆子悄悄约会,尝试完全舍弃肉欲的精神恋爱。但这种所谓的“爱情”,最终亦被迫中断。原因是粗野青年半裸的肉体再度使“我”忘却了圆子(异性)的存在。

  三岛由纪夫本质上是个唯美主义作家,具有十分强烈的观念性。作品中时时呈现变异、反常的意象世界,乃因固执地谋求印证独自的美学观。《假面的告白》所具有的批判意义表现在,战后的日本社会正处于精神羁绊消解、讴歌肉体放纵的混乱时期,三岛由纪夫却表现了一种“清纯的”反论式情爱。同时,这种对于传统道德内容的不屑,也与三岛特定的战争体验相合,他认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相对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战争使他只相信自己真实的心情与体验。同样,文学中具有价值的,则是对“悲剧性事物”或“生命之无目的充足”的憧憬与渴望。他崇奉表现心情的纯粹性或完美无缺性。评论家奥野健男认为,三岛由纪夫否定道德性,是因为“战时吃过伪道德的苦头……道德只是当时统治势力的政策而已”。

  所谓“假面”,具有方法论意义。三岛认为一切艺术都是假面的告白,“他人眼中看作我的演技,对我来说却体现为返归本质的要求;他人眼中显现为自然的我,却恰恰是我的演技。”为此,《假面的告白》被称作小说的小说。评论家福田恒存对三岛的评价很高。认为《假面的告白》中存在一种与作者意识无关的悖论,亦即现代真相恰恰在于,假面唯有在真面的追寻中获得完成;同时不将真面看作假面,真面亦无法确立。福田认为《假面的告白》是三岛最好的作品,也是日本战后传记文学中传之后世的顶峰之作。

  三岛的代表作品尚有《潮骚》(1954)、《金阁寺》(1956)、《忧国》(1960)和四部曲巨作《丰饶之海》(1969、1970)等。但1970年11月25

  日,他率“盾会”成员数名,闯入东京市谷陆上自卫队的驻地,发表军国主义演说,煽动军队武装政变,失败后剖腹自杀。这一举措,使他始终笼罩在军国主义作家的阴影之中。

  安部公房(1924~),则是另一位颇具西方理性精神的作家。创作之初,受到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1948年刊出的《终道标》,使他获得广泛的文坛注目。这部作品在以后的17年中三度修订,充分体现出他对于存在感觉的不同认识。这种认识处在一种流动之中,没有尽头。且“故乡”是存在的代名词。安部公房可以逃离存在,却又凭藉先天的意志力量,有意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存在之中。他几乎是在无意识之中,获得了某种存在主义式的感觉——“物质本身的存在”包含着自由。这一发现成为其代表作《沙女》(1962)的重大主题。《沙女》中的主人公被围困在沙穴之中,绞尽脑汁也无法逃出。似乎一切努力终归徒劳。然而,当他偶然间获得了逃离的机会时,却又靠着意志的力量继续滞留在沙穴中。因为此时他发现了在无限的有限中获得自由的自我。这里,显然具有种种更为深含的寓意,似乎是一种面对存在——国家、故乡的自我解救。

  安部公房的创作中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文体特征。为此,有人称他为日本的卡夫卡。除《沙女》外,安部公房的重要作品尚有《赤茧》(1950)、《墙壁——S·卡尔马氏的犯罪》(1951)、《他人的脸》(1964)等等。总之,始于“战后派”文学的安部公房,始终探究人的变形、物质性、有限无限或人的自由等种种玄奥课题。“白天诗歌会”出身的中村真一郎、福永武彦、加藤周一,则以合著《1946年文学考察》一文博得文坛关注。“考察”一文中,主要针对近代以来日本文学、文化的种种偏向,提出尖锐的批判,目的在于使日本文学摆脱困境,获得更新与发展。同时,中村真一郎于1946、1947年完成了五部曲《死亡阴影下》,作品运用虚构笔法描述自己的内在经历,且大胆借用了法国心理主义作家普鲁斯特的表现手法。不妨说,中村是战后日本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福永武彦则于1946年刊出基于幻想式表现的《塔》。福永武彦日后的代表作品尚有:《草花》(1954)、《冥府》(1954)、《告别》(1962)和

  《忘却之河》(1964)等。这些作品探究的是日本人的精神基础与传统,同时以特有的内向性手法,发展了深层意识的表现。加藤周一是位医生、国际文化名人。他的文学评论置于“文化·文明论”的基础之上。他也写过《一个晴朗的日子》 (1950)等小说作品。“第三新人”、“太阳族”、“内向的一代”

  实际上,如果仅仅基于时间顺序,“战后派”文学可以分为“第一批战后派”作家野间宏、椎名麟三、中村真一郎、梅崎春生;“第二批战后派”作家武田泰淳、堀田善卫、安部公房、三岛由纪夫、大冈升平;依此类推,所谓“第三新人”,则是“第三批战后派”作家。当然,严格地讲,“战后派”作家与“战后”作家应为不同的概念。“第三新人”的代表作家有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庄野润三、三浦朱门、阿川弘之、远藤周作等。与此前的“战后派”作家相比,除了时间上的差异,这批作家在文体上、作品内容及主题上也发生了某些本质性的变化。具体说来,这批作家与战后社会的“废墟景象”失去了紧密的联系。他们关注、描绘的是小市民的世界。“第三新人”的创作特征,主要表现在注重“日常生活性、私小说性和反批评性”等等方面。总之与前期“战后派”作家的基本特征是对立的。当然,“第三新人”作家各自的文学个性、主题内容存在差异。例如吉行淳之介为了向性的禁忌挑战,表现出破坏家庭的意欲;庄野润三却通过幸福的炉边温馨,探究家庭之中的潜在危机。安冈章太郎只相信卑小自我眼中映现的景象;远藤周作却在寻觅“卑小”的超越者。关于“第三新人”作家的“私小说”特征,有人认为缺乏“内在必然性”。评论家奥野健男却给予肯定的评价。他说“第三新人”继承了日本近代文学尤其是“私小说”式的写实传统,体现了细致的艺术性和自戕式的告白。而其目标,是要确立新的日本现代文学。“第三新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安冈章太郎(1920~)。他以《恶友》 (1953)、《阴郁的快乐》(1953)两部作品,荣获“芥川文学奖”。作品中,他运用传统的“私小说”手法,将自己装扮成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以自己的现实感觉或生理感觉为中介,生动地把握悲惨而焦躁的现实,体现出一种奇妙的空虚感与轻松感。例如,《阴郁的快乐》通过落伍者、懒汉这类劣等人种的视点,向实际中的失败者——父辈,母辈,展现了一个卑小而滑稽的形象。不过,安冈最为成功的作品是描写母亲之死的 《海边情景》(1959),该作确立了他的中坚作家地位,且荣获“艺术选奖”和“野间宏文艺奖”。他的代表作品尚有《落幕之后》(1967)、《月儿向东》(1970)等。

  同样,吉行淳之介(1924~)也是以获得“芥川文学奖”而步入文坛的。“第三新人”中不少作家都是“芥川文学奖”的获得者。吉行淳之介的获奖作品是1954年刊出的《骤雨》。小说取材于作者东京大学英文系学习期间的现实感受,描写为社会斥离的青年伙伴,以及根源于前述“局外”感的消极的青春热情。吉行淳之介后又刊出探究家庭本质的小说 《黑暗中的祝祭》(1961),以及运用实验性文学手法描绘现代人潜在性欲的《星月天穴》(1966)等。《暗室》(1969)一作,则有思想小说之谓。小说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吉行淳之介的人类观和世界观。奥野健男将他称作现代日本独一无二的内向性虚无主义者或唯美的艺术至上主义作家。总之他的创作中包含有“都市人的纤细感觉和游戏中的奇异理性”。出于唯美主义的观念性,他在一系列作品中描写了具有抽象性的娼妇形象。这种兴趣源自芙种“性的戒律”。当时代逐步消解了“性的戒律”时,他便开始关注、探究家庭羁束与性的关系。晚期作品《沙上的植物群》(1970),正是这样一部具有清新感觉的小说。小说表现极限状况下的内心世界,想象力发挥到极致。有人认为,“第三新人”作家表现的是“极限状况下的日常性”(进藤纯孝),正是在这一特征基础上,与前期“战后派”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庄野润三(1921~)曾受佐藤春夫和伊东静雄的影响,1954年下半年以描写小市民平凡生活的《游泳池边小景》(1953),荣获“芥川文学奖”。然而,确定他最终声誉的却是1960年刊于《文学界》的《静物》。《静物》“字里行间暗示出平和、幸福的家庭中潜伏的危机,描绘出人类的悲哀以及意欲战胜悲哀的旨者的决心”(奥野健男)。

  1955年以《白人》荣获“芥川文学奖”的远藤周作(1923~)毕业于庆应大学法文系,早期对法国的天主教作家莫里亚克很感兴趣。在《白人》中,远藤体现出一种源自莫里亚克的观念性,即“人类无论怎样修炼,都将坠入恶的深渊。任何德行、意志,都不能使我们获得净化”。《白人》所探究的,正是人性之中善恶的关系或转换,“今天处于被残杀地位,明天却又成为残杀者”。或者说,远藤周作是从日本人的视点,解释“人性本恶”的信条。同年,远藤发表了另一部小说《黄种人》(1955)。此时《白人》中的纳粹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接着,远藤同作又发表了《蓝色的小葡萄》(1956)、海与毒药》 (1957)等长篇力作,继续探究人种问题或“罪恶意识”。《海与毒药》尤其描写到日本人解剖美军活人俘虏的事件,由此探究日本人受到权力、社会强力制约的“犯罪意识”。

  小岛信夫 (1917~)以《美国学校》(1954)荣获该年度下半年“芥川文学奖”。小说以“残疾人”的形象,表现了日本人在新的统治者美军面前显现的卑微与屈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