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秦汉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秦汉史- 第6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灵帝委婉地称他所搜括来的钱为“礼钱”,他因此在西苑建了一个金库 
  来储藏它。他也在那里储存从全帝国流入他手中的“礼物”:其中有送给他 
  的,有送给他母亲的,也有送给某些宦官的,目的在于期望得到批准或者提 
  升;在这里还存了从老百姓那里榨取的千百万钱,那是公元185年为了建宫 
  殿以每亩 (约0。113英亩)十钱开征的;在这里也储存了用非常敕令征集的 
  三亿钱。另一创举即“助军之费”也存放在这里,但是,当皇帝在公元185 
  年取消了国库和皇帝私藏之间的区别以后,他又建了万金堂来存放帝国的岁 
  收。西园对整个政府唯一有些用处的是在公元184年,那时皇帝大方地把他 
  的马匹交给了与黄巾军作战的军队。① 
       有些买高官的人都是些暴发户:他们的祖先默默无闻,他们的后代也名 
  不见经传。可是,另一些人中却也有帝国社会的精华。有势力的袁家为在公 
  元182年为他家的袁隗买了一个三公之位;一个宦官的养子曹嵩 (死于公元 
                                                                        ② 
  194年)在公元188年据说以一亿钱也买得了一个三公之位。做汉朝三公之 
  一,其威权是值得付出高价的。 
       如果在首都追求高级职务者不乏其人,那么,猎取其他职位的情况就有 
  所不同了。除了那些不想花钱并且对征逐结果表示大惊小怪的人 (因而给朝 
  廷惹些麻烦)之外,还有需要采取某些非常步骤来填满所有职务的更深刻的 
  原因。一个是从公元169年直到184年的党锢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就是所谓 
  的回避制度上的原因:即一个官员不许在他所出生的本郡本县任职;他也不 
                            ③ 
  准在其妻的住处供职。这些规定越来越复杂,所以在灵帝时代就出现了许多 
  长期的空缺。 
       为了能够多弄些人来做官,朝廷在公元176年经过一个简单考试后任命 
  了年岁大的太学生一百多人;第二年又搞了一个惊人举措,即让某些商人戴 
   “孝子”衔,而给了他们一些小官做。这些特别措施并未奏效,于是在公元 

① 郡守花的钱从洛阳南宫发生灾难性的火灾后开始,有时能数达3000 万钱;毕汉斯:《洛阳》第31 页以 

下。 
② 《后汉书》卷八,第355 页;《后汉书》卷五二,第1731 页;《资治通鉴》卷五八,第1878 页 (德克 

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261 页)。 
① 《后汉书》卷八,第351—352 页;《后汉书》卷七一,第2300 页;《后汉书》卷七八,第2535 页。关 

于“礼钱”问题,见《后汉书集解》卷八,第8 叶,最后脚注所引。 
② 《后汉书》卷五二,第1731 页;《后汉书》卷七八,第2519 页。 
③ 关于这些规定,见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第2 卷,《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台北,1961), 

第345 页以下。 

… Page 217…

  178年又发动一个空前的步骤。一个崭新的太学——鸿都门学——被建立了 
  起来,它的学生实际上得到了保证,即一定都有官可当。鉴于在公元172年, 
  即在另一次京师的简短争权斗争中他们有一千多人曾被宦官拘禁,原来正规 
  太学的学生显然被认为政治上不太可靠。毫无疑问,这在新的太学中引起了 
  震动。有几个官员抗议皇帝对新太学学生的偏爱,但所有的证据表明,皇帝 
  对他们的申诉未加理睬。① 
       上面已经谈到叛乱怎样影响了军事组织;在灵帝统治的最后一年,叛乱 
  的影响也在文职上感觉了出来。朝廷开始注意到,它屡次没有能够迅速地解 
  决叛军的问题,其原因盖在于地方行政的软弱。叛军活动范围通常过于广泛, 
  各郡比较不足的军队不够应付,但是,又没有一个在现场的人有充分的权威 
  能动员和指挥更多的军队。每一次部署一支稍大的部队,朝廷就必须任命一 
  位新指挥官。等到这任命的全部过程完成之时,叛乱往往已逐步升级,或者 
  已给各郡的官军以重创。可是,朝廷又怕把指挥着大军而有潜势力的校尉们 
  留在地方上,因此从一开始就只搞一些权宜之计。公元179年曾经让一位朝 
  廷官员长期当地方军的指挥官,但已证明它并不成功。在那以后的几年当中 
  他们也设想过其他办法,但在公元188年朝廷采取了一个重要的、回顾起来 
                                                                ② 
  却是致命的步骤。它给被叛乱蹂躏了的州任命了州牧。这些州牧常驻在他们 
  辖境内;他们拥有正式的九卿官阶,地位在所有其他地方官员之上。换句话 
  说,相当独立的地方政权中心已经形成。其中有一个地方政权就发展成了完 
  全独立的帝国,使自己承受了汉朝的天命,并且自称是它唯一的合法的继承 
  者。 
       灵帝在弥留之际发表了两项任命;这两项任命都与州牧有关。他把信使 
  派往北方一个地方,给刘虞(死于公元193年)这个很成功的州牧加封为太 
                                                     ③ 
  尉。这只是第二次任命京师以外的人为三公。与此同时,他还派使节去西方, 
  使赍州牧玺书给一个拒命解散自己军队的将军。这位抗命的将军正领兵向京 
                                                                                  ① 
  师进发,所以任命他为州牧就是想迫使他回师自己原驻地的最后一着。不管 
  朝廷有什么理由,此事未能如愿。这个将军就是董卓,他虽然有了加封,但 
  仍然统兵向京城进发,如上所述,当灵帝在公元189年5月13日停止呼吸时, 
  他已行进至距洛阳西北80英里处。 

                                      叛乱与战争 

        四种战争困扰着灵帝的统治:外族对中国领土的侵袭;中国领土内的外 
  族的起事;使汉族互相斗争的叛乱兵变,它们通常是由于物质困苦所致;以 
  及带有宗教的、反王朝意义的叛乱。 
       外族的侵袭并不是新奇的事情,也不是朝廷无力保卫自己免受北方游牧 
  民的侵扰,后者对买不起的东西就实行抢掠。有一个历史学家说道:鲜卑犯 

① 《后汉书》卷八,第333、338—340 页;《后汉书》卷七八,第2525 页;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 

第141 页;以及本书第8 章《文官的征募》中的有关部分。 
② 《后汉书》卷七五,第2431 页;《后汉书》卷八二下,第2734 页。 
③ 《后汉书》卷八,第357 页;《后汉书》卷九,第368 页;《后汉书》卷七三,第2353 页以下。关于第 

一次这样的任命,见《后汉书》卷七二,第2321 页。 
① 《后汉书》卷七二,第2322 页。 

… Page 218…

                                                                                 ② 
  幽州,杀略吏民。“自此(灵帝建宁元年)以后,无岁不犯塞。”这特别是 
  指东北边地一带的形势。乌桓和鲜卑这两个游牧民族每年冬天都要南下牧 
  马,骚扰比较富庶的汉民城镇,只是在公元177年朝廷才派过一次大军讨伐 
          ③ 
  他们。这次讨伐军的部分军队不是汉民,而是另一异族的骑兵,以此实践了 
  中国的政治格言——“以夷制夷”——的策略。这支讨伐军被打败,从此以 
  后战争就交给地方官员去进行;当然他们是不能胜任愉快的。 
        如果我们放眼看看北部边疆的西线,汉民和卜居于此的其他外族之间的 
  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公元50年,后汉的第一位皇帝曾经允许一支匈奴人居住 
                  ④ 
  在长城里面。这事实上意味着他把一片领土让给了他们,但在汉人的眼光里 
  这片地方仍然是帝国的一部分。灵帝在位的时候这一安排并未引起麻烦,反 
  而事实上是这些匈奴人的骑兵在公元177年帮忙皇帝攻打了鲜卑人和乌桓 
  人。可是,快到灵帝统治的末年,匈奴内部发生了争夺汗位续承权的斗争, 
  其中争权失败的一个领袖向皇帝乞援,竟然大失所望。他在感到灰心失望之 
  余便参与了汉人的地方叛军,而在灵帝死时这两股势力就合流了。 
        再往西边和一直到南方的一片地区则由汉人和另一外族羌人居住。虽然 
                                                                                       ① 
  羌族此时并不住在西藏,但在西方文籍中通常称他们为“原始藏人”。羌人 
  在灵帝时期比匈奴人更好斗。公元184年紧接在黄巾叛乱之后,羌人和许多 
  汉人都起来反对汉帝国。这次叛乱波及甚广,并且有两次威胁到旧都长安(在 
  公元185年和187年)。 
        有一个时候局势看来是没有希望了,以致司徒建议请皇帝放弃整个战乱 
  地区,但在公元189年3月,即在灵帝临死之前两个月,朝廷对羌汉联军勉 
                           ② 
  强赢得了一次胜利。不幸的是,这次胜利的结果仅仅是使叛军分裂成了三 
  股;其中有一个汉人自己称了王,到30年后才把他赶走。 
        在南方各地,汉民与通常笼统地称为“蛮”的几个外族杂居在一起。跟 
   “蛮”族的关系也很紧张,经常是剑拔弩张的。从公元178至181年,战争 
  连年不断,最后才由朝廷获胜。在灵帝的其余年代中,麻烦之事此伏彼起, 
  但在他死的时候局势还算是相当平静的。③ 
        不常见的是,汉民农夫和士兵仅仅由于处境绝望就揭竿起事。在公元170 
  年、186年和187年共有三次起事,但是甚至在这些事件中,人们也不能够 
                                ① 
  确定叛乱是否别有用心。别有用心的叛乱对汉帝国最具破坏性。这种叛乱有 
  时被称为“宗教性叛乱”,因为叛乱者的目的不仅是政治的,它也是宗教性 
  的。在当时中国人的思想中,虽然实际上君临天下的皇帝不总是代表宇宙的 
  力量,但王朝却是它的代表。在这里,宇宙力量究竟意味着什么倒无所谓: 
  对有些人来说,汉王朝是“火”德的活的体现,只要“火”德不衰,王朝的 
  统治就是无可争议的。对另一些人来说,汉王朝体现着早已在奇异的、秘教 
  式的书中写下了的古老的预兆。难道孔子本人不就曾预见到他死后三个世纪 

② 《后汉纪》卷二三,第5 叶(第271 页)。此一说法不见于《后汉书》内。 
③ 《后汉书》卷八,第339 页;《后汉书》卷八九,第2964 页。 
④ 见本书第3 章《边境和邻邦》;以及第6 章《匈奴》的有关部分。 
① 见下面第6 章《羌族》。 
② 《后汉书》卷八,第350、352 页;《后汉书》卷七二,第2320 页;《后汉书》卷八七,第2898 页。 
③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