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普通心理学(1)- 第5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语的获得主要依靠后天的学习,这一学说是以行为主义理论 
为基础的。行为主义不承认人的内部意识,只承认人的行为, 
而这行为是根据〃刺激- 反应〃的公式产生的。学习强化说, 
 
 
? 338? 
普 通 心 理 学 
把人的言语活动也看成是一种行为,原则上和老鼠按压杠杆 
一样,也是内外部的强化而获得的,只不过比较复杂而已。当 
婴儿作不规则的呀呀学语时,他的双亲强化着其中某些接近 
于正确语音的声音。不被强化的声音则逐渐消失。儿童的语 
词行为又常常是在儿童想要得到什么的时候产生的,当他发 
出祈求式言语而又得到了所要之物时,这种言语便得到强化。 
如果他使用〃请〃字(〃请给我几块饼干〃)比较容易达到目 
的(得到强化),那么儿童以后就经常在祈求的话语中包含这 
个〃请〃字。儿童学习句子也通过同样的途径。另一位心理 
学家摩尔(O.H.Mowror)提出:儿童学习言语主要通过模 
仿。儿童最初模仿成人发出的语音,是由于他由此感到愉快; 
因为这些首先由母亲发出的词的声音常和母亲对他的哺乳或 
爱抚相联系的,他发出类似的声音就使自己愉快地回忆。由 
于声音曾和作为主要强化条件的哺乳结合起来,这些词的声 
音也就获得一种次要的强化性质,即声音本身具有了强化作 
用。儿童最初发出的词并没有意义。以后当词和实物相联系, 
才进而领会词的意义。如儿童说出〃娃娃〃一词,母亲就给 
他娃娃,词和实物之间就发生了联系。 
强化学习理论在西方受到不少学者的责难,这些学者认 
为强化学说不能解释儿童获得言语过程中的许多事实。例如, 
儿童约在1.5岁时开始呀呀学语,到3.5岁左右就大体掌 
握了母语的基本语法结构,会自由地说出形形色色的句子。学 
会这些基本的语言知识,一个有知识的成年人要几年功夫才 
能作到,而一个如此幼小的、连自身基本需要都无法料理的 
儿童,竟能在短短24个月中完成,这是难以单用强化学说来 
 
 
普 通 心 理 学 
? 339? 
说明的。其次,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儿童学习言语有一个〃关 
键期〃,即在2岁至4、5岁期间为学习言语的最好时期。在 
12岁以前学习言语尚比较容易;而超过这个年龄,情形就大 
不相同。为什么在〃关键期〃之后,学习和强化的效果就有 
大幅度地降低呢?第三,对各民族儿童学习母语过程的比较 
研究发现,尽管英、俄、日、德等各种语法规则是如此地不 
同,可是各民族儿童开始学话时都表现出某些共同性,他们 
不仅经历大致相同的阶段,而且常常犯类似的句法错误。第 
四,有人由专门的观察发现,母亲在和儿童的早期言语交往 
中,并不常对儿童言语的语法错误作出反应,而是对儿童言 
语的内容作出反应。也就是说,母亲们并不常常对儿童的语 
法的正误进行正的或负的强化,但儿童言语的掌握却照例发 
展得十分顺利。—— 所有这些,促使一些学者去寻找言语掌 
握途径的新解释。 

二 强调先天性因素的学说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 
Chomsky)于五十年代提出了一 
种语言学理论—— 转换- 生成学说,后来受到语言学和言语 
心理学学者的广泛注意。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不仅应当研究 
语言的表面结构,而且应当研究人是怎么会说话的;这样他 
就涉入了心理学所关心的领域。关于个体言语获得的问题,转 
换- 生成学说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加工言语符号的现成 
装置,叫做〃言语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b 
ce,简称LAD)。乔姆斯基提出一个言语能力获得的公式: 
最初的语言资料—— LAD—— 语法能力 
 
 
? 430? 
普 通 心 理 学 
他解释说:〃语言获得装置以讲话的形式从其他人那里接 
受最初的语言资料,然后通过复杂而几乎还未探明的智力工 
具,由LAD 构成了输入语言的语法。语法肯定不是在输入时 
给予的,也不能容易地通过任何想象的办法从输出中产生。显 
① 
然,儿童单独地具有充分的天赋去解决这种智力任务。〃  转 
换- 生成学说认为,正因为儿童有这个LAD 的存在,才能说 
明为什么儿童虽只听到少量的句子,却竟能创造出大量未曾 
听到过的句子,并且能够理解一些从未听到过的新句子。 
乔姆斯基断言,每个句子都具有两个结构层次,即所谓 
〃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层结构〃(deep struc 
-ture)。表层结构是人可以直接感知的结构,深层结构是不 
能直接感知而只能根据间接材料假定其存在的某种结构。从 
表层结构,人只能得到句子的语音及其表面的语法关系;句 
子的意义,是从深层结构得来的。例如,一个英语的句子: 
Ⅰ.They   are   flying   planes。 
(他们)  (系词)  (飞)  (飞机) 
句子Ⅰ反映的是表层结构,但人们对它可以产生两种不 
同的理解:其一是:〃它们是正在航行的飞机。〃其二是:〃他 
们正在驾驶飞机。〃前一种理解是基于思想上的这样一种结 
构: 
Ⅱ.They are  (flying planes). 
其中,flying planes合在一起是表语;而后一种理解是 
基于另一种结构: 
① 
转引自莫森 (P.Mussen):《儿童心理发展》,第3章,1973年英文版。 
 
 
普 通 心 理 学 

Ⅲ.They  (are flying) Planes. 
其中,are flying是谓语,planes是宾语。 
? 431? 
以上,句子Ⅰ是外在的句子,它的语法结构即是表层结 
构。而Ⅱ和Ⅲ,是理解言语的人在思想上从表层结构转换而 
成的深层结构。在其它的情形下,不同的表层结构也可以在 
思想上转换成同一个深层结构。儿童说话时,他根据有限的 
一些转换规则,能从深层结构生成几乎无限量的具有表层结 
构的句子;听话时,他又根据转换规则把可感知的表层结构 
转换成深层结构,从而理解句子的意义。 
对于人的语言获得装置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们是怎样工 
作的,乔姆斯基本人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但他断定这种 
装置一定是存在的,只是目前的神经生理学水平尚不能把它 
揭示出来。他把这种装置归结为儿童智力组织的某种〃内在 
特性〃,并且认定,儿童主要不是由于学习和经验才具有这些 
特性的,它有赖于一种〃先天的观念和原则〃。他明白地说: 
〃这些语言的普遍特性,似乎可以被假设为内在的智力才能, 
①② 
而不是学习的结果。〃 
转换- 生成学说关于个体言语获得的观点带有很大的假 
设性,并且缺乏充分的论证。但它强调儿童言语获得过程中 
个体神经系统特性的意义,则是积极的。因为脱离儿童神经 
系统内在的结构机能特点,就无法全面地揭示言语获得过程 
的奥秘。不过,转换- 生成学说把人的言语能力归结为先天 
① 
N. 
Chomsky,Language and Intelligence,in Readings in Educab 
tional Psychology: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1976。 
②    参见A.P.鲁利亚:《神经语言学的基本问题》,1975。 
 
 
? 432? 
普 通 心 理 学 
预成的东西,忽视后天社会生活条件对言语获得的决定性影 
响,反映了唯心主义的倾向。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个体对 
语言的掌握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活动的结果。虽然这个 
掌握过程是需要人脑这个特殊的器官来实现的,随着科学的 
发展,将来有朝一日会透彻地揭示出人脑形成言语的独特的 
机制,但这种机制的形成也决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 
体在后天同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四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说话者所说出的话语或写作者写出的文字,只有为别人 
所接受时才能起到交际的作用。换言之,对于听话者或阅读 
者来说,为了了解他人言语的意义,有一个对言语的感知和 
理解过程。 

一 口头言语的感知 

(一)语音特性的辨义作用 
有声言语是以说话人所发的和听话人所听到的声音作为 
物质形式而存在的。听话者把言语的声音作为刺激而感知。因 
此,研究言语的语音感知问题,不能不对语音进行分析,了 
解它在辨词中的意义。语音是复合音,它可以用音高、响度 
和音色等要素来衡量。 
语音的音高是由频率决定的,语音的频率变化是由声带 
这个发音体的松紧变化造成的。声带松弛发出的声音较低,声 
带紧缩发出的声音较高。声带的松紧变化形成种种不同的音 
 
 
普 通 心 理 学 
? 433? 
高变化。音高是构成音调的主要因素。音节的声调在各民族 
的语言中不一定都具有表达语义的作用,但它在汉语中对辨 
别词义十分重要。汉语有四声的区别。同一个 ma的声音,可 
以发出 mā(妈)、má(êh)、mǎ(马)、mà(骂)四种声调。 
音调不同,词义也不同。例如,(mai ma)两个音节,可能 
是〃买马〃(maǐ   mǎ 
〃买êh〃(maǐ   má 
),可能是〃卖马〃(maì   mǎ 
),可能是 
),也可能是〃卖êh〃(maì   má 
)。〃买〃和 
〃卖〃,〃马〃和〃êh〃的区别仅在于音调。 
语音的响度和言语的重音密切相关,当我们把许多音节 
中的某些音节重读的时候,这样的音节的响度就强,形成重 
音。由于响度差异所引起的重音差别在语音中常常有区别词 
义的作用。例如,对〃lian zi 〃这两个音节,在普通话中,如 
lían zǐ 
lían zǐ 
词义的作用,所以不能把音节随便读成重音。 
语言的音色包括多种特性,并不是每一种特性都与语音 
辨认有关。例如,即使说同一句话,几乎每个人的音色仍然 
互有差别。同区别语音有关的,只是声音的特调音色。 
声带所发出的是乐音,它的陪音振幅是递减的。横坐标 
表示振动的频率(每秒),纵坐标表示每一个单纯音振动的振 
幅。当这样的声音通过口腔时,由于共振的变化,同一发音 
体发出来的音的基音和陪音振幅强弱的配合就有了变化。具 
有最大振幅的陪音区域叫言语的共振峰,也就是这个声音的 
特调。正是由于共振蜂的不同,言语中的一个音和另一个音 
才有区别,才被感知为不同的特调音色。分析言语的特调音 
果把重音念在后面,说成( 
音移到前面,说成( 
)就是〃莲子〃;如果把重 
)就是〃帘子〃。由于重音起辨别 
 
 
? 434? 
普 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