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第16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服。(东垣云∶薤白泄滞气。) 
〔《食》〕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 
〔丹〕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亡血症。倍用当归身、尾,却以生地黄、生芍药、生桃 
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血生自安。 
〔垣〕虚坐而不得大便,皆因血虚也,血虚则里急,加当归身。凡后重逼迫而得大便者,为有物而然,今 
虚坐努责而不得大便,知其血虚也,故用当归为君,生血药佐之。 
凡诸用承气等药推积之后,仍后重者,乃阳不升也,药中当加升麻,升其阳其重自去也。 
〔垣〕升阳除湿防风汤,治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血者,慎勿利之。(升阳除湿防风汤 
方见下血。) 
〔丹〕其或在下则缠滞,在上则呕食,此为毒积未化,胃气未平症。当认其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用 
参、术补之,毒解积下,食自进矣。 
治痢方 苍术 白术 茯苓 当归 白芍药 青皮 生地 黄连 滑石 甘草 
作一服,水煎。里急后重,加黄连、滑石、桃仁、槟榔。甚者,大黄。呕者,加半夏、姜汁。 
〔世〕仲景建中汤 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 
无力者,亦效。(方见伤寒。) 
〔丹〕娄长官,年三十余,奉养浓,夏秋间患滞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单煮干姜,与一帖痛定。少顷痛作, 
又与又定,由是服干姜三斤。八日后,召予视之,左脉弦大似数,右脉弦而大稍减,亦似数,重取之似紧。予 
曰∶此必醉饱后吃寒凉太过,当作虚寒治之。因其多服干姜,遂教与四物汤去地黄加人参、白术、陈皮、酒红 
花、茯苓、桃仁,煎生姜汁饮之,一月而安。(丹溪云∶下痢腹痛,用姜、桂温散之法,乃干姜并建中汤加桂 
是也。) 
〔《圣》〕治冷痢,腹中不能食。肉豆蔻一两,去皮,以醋面裹煨热捣,非时粥饮下贰钱匕。 
上下痢腹痛,必温散而愈者,盖本于《内经》所谓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腹痛后泄;及所谓 
太阳病冬日感寒即泄,当脐而痛之病也。 
〔垣〕x芍药黄芩汤x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无时。如痛,加桂少许。 
x当归导气汤x 治脓血痢无度,小便不通,腹中痛。 
当归(一钱) 甘草(一钱半) 芍药(一钱) 青皮 槐花(炒。各七分) 木香 槟榔(各三钱) 泽泻(五 
分) 
生地黄(钱半或贰钱酒浸,阴干) 
上为末,水煎,食前温服。如小便利,去泽泻。 
〔仲〕下痢腹痛,x紫参汤x主之。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贰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三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温服。 
〔洁〕浓朴丸治处暑、秋、冬间腹痛下痢,大效。(方见反胃。) 
〔世〕治痢疾,定痛,x黑子丸x。 
黄蜡(五钱) 杏仁 江子 砂仁(各贰十一枚) 
上三件,香油灯上烧存性,熔蜡和匀,加乳香些少,丸如米大。每服十余粒。 
〔《本》〕治积痢,定痛,x灵砂丹x。 
砂 朱砂(各等分。研极细) 
上用黄蜡五钱,巴豆三七粒,去壳皮膜,同于银石器内重汤煮一伏时,候巴豆紫黑为度。去贰七粒,止用 
一七粒,与前药贰味同研极匀,再熔蜡和药,旋丸绿豆大。每服贰丸至五丸。水泻,生姜汤下。白痢,艾汤。 
赤痢,乌梅汤下。服时须极空心,服毕一时不可吃食,临卧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疟疾,乳香汤,面东,不 
发日晚间服。此药不动气,服之泻者止,痢者断,疼者愈,有积者内化,亦不动脏腑。大凡痢有沉积者,不 
先去其积,虽暂安后必为害。常记陈侍郎经中,庚戌秋过仪真求诊,初不觉有疾,及诊视肝脉沉弦,附骨取 
则牢。予曰∶病在左胁有血积,必发痛。陈曰∶诚如是。前某守九江,被召冒暑涉长江,暨抵行朝,血痢已 
数日矣。急欲登对,医者以刚剂燥之。虽得止,数日脐下一块大如杯,旬日如碗大痛,发则不可忍,故急请 
公祠以归耳,奈何?予曰∶积痢不可强止,故积血结于脐胁下,非抵当丸不可。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终。 
〔罗〕x陈曲丸x 治腹中冷痛,磨积止痢。 
陈曲(一两半,炒) 干姜(炮) 官桂 白术 当归 浓朴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送下,或淡醋汤亦得,食前,一日三服。发时不拘增数。 
上久病渐推其积方。 
〔《脉》〕下痢而腹满为实,当下之。 
〔丹〕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参、术,然气虚、胃虚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气、调胃承气下之,看其 
气病、血病,然后加减用药。气用参、术,血用四物。因积作后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后不可下,脾胃虚故也。 
腹痛者,肺经之气,郁在大肠之间者,以苦梗发之,然后用治痢药,气用气药,血用血药。其或痢后糟粕 
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肚中作疼,切不可惊恐,当以白术、陈皮各半,煎汤和之,自安。粥多及食 
肉作痛者,宜夺食。夺食者,减其粥食,绝其肉味也。 
〔垣〕x茯苓汤x 治因伤冷水泻,变作赤白痢,腹痛减食,热燥,四肢困倦无力。 
茯苓(六分) 泽泻 归身(各四分) 芍药(一钱半) 苍术(贰分) 生姜(贰钱) 肉桂(五分) 黄芩(三 
分,生) 
猪苓(六分) 甘草(五分,炙) 升麻 柴胡(各一钱) 
一本无升麻、柴胡。 
上 咀,作贰服,水煎稍热,食前服。 
〔罗〕x神效越桃散x 治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满痛不可忍,此名阴阳反错,不和之甚也。 
大栀子 良姜(各三钱) 
上为末。米饮或酒调下三钱。 
《内经》脓血稠粘,皆属相火。夫太阴主泻,少阴主痢。是先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肾恶燥,居下焦血分, 
其受邪者,故便脓血。然赤黄为热,青白为寒,治须两审。治热以坚中丸,豆蔻丸、香连丸,治寒白胶香散。 
或多热少寒,水煮木香膏。虚滑频数,宜止宜涩,宜养脏汤。(木香、养脏汤,并见虚滑条。白胶香散未考。) 
x坚中丸x 治脾胃受湿,滑泄注下。 
黄连 黄柏 赤茯苓 泽泻 白术(各一两) 陈皮 肉豆蔻 白芍药 人参 官桂 半夏曲(各五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丹〕下血用四物为主,当凉血、和血,当归、桃仁之属。 
〔洁〕溲而便脓血者,小肠泄也,脉得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七宣丸。脉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连丸; 
春分至立秋,宜芍药柏皮丸;四时皆宜加减平胃散。如有七宣丸症者,亦宜服此药,去其余邪,兼平胃气。 
x芍药柏皮丸方x 
芍药 黄柏(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汤下。 
x加减平胃散x 经云∶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久下血则脾胃虚损,血水流于四肢,却入于胃而为血痢,宜服此滋养 
脾胃。 
白术 浓朴 陈皮(各一两) 槟榔(三钱) 甘草(七钱) 木香(三钱) 桃仁 人参 黄连 阿胶 茯苓(各 
五钱) 
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无时。血多加桃仁。热泄加黄连。小便涩,加茯苓、泽 
泻。气不下后重加槟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药、甘草。脓多,加阿胶。湿多加白术。脉洪大加大黄。 
〔丹〕下血多主食积与热,或有用朴硝者。 
苍术 白术 黄芩 芍药 滑石 茯苓 甘草 陈皮 神曲(炒) 煎,下保和丸。 
〔世〕治痢食积。 
附米 神曲 川芎 栀子 滑石 山楂 红曲 青黛 桃仁 为末,丸服。 
〔丹〕x青六丸x 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多与清化丸同服,并不单服。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者,能补脾、 
补血,亦治血痢效。 
六一散(三两,即益元散) 红曲(炒,半两,活血) 
上饭为丸。一方,酒糊丸。 
贰十九官,肚痢食少,下坠赤积,身热。 
木通(贰钱半) 芍药(炒) 陈皮 白术 滑石(各五钱) 甘草(五分) 
分四帖,煎,下保和丸与点丸各十丸。 
〔洁〕x苍术地榆汤x 治脾经受湿,下血痢。 
苍术(三两) 地榆(一两) 
上锉。每一两,水贰盏,煎一盏,温服。 
x槐花丸x 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里急后重。 
青皮 槐花 荆芥穗(各等分) 
上为末,水煎,空心温服。 
〔仲〕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 
〔《集》〕治血痢神效。干姜于火上烧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垣〕大便后有白脓,或只便白脓,因劳役气虚伤大肠也。以黄 、人参补之。如里急,频见污衣者,血 
虚也,更加当归。如便白脓少而滑,频见污衣者,气脱加附子皮,甚则加御米壳。如气涩者,只以甘药补气, 
当安卧不言,以养其气。(气涩忌御米壳,但服甘药,安卧不言。) 
〔丹〕丈夫辛苦劳役,肚痢白泻。 
滑石(一两) 陈皮 白术(六钱) 芍药(五钱) 黄芩(三钱) 甘草(五分,炙) 桃仁(三十个) 
分六帖,水贰盏半,煎取一盏,食前服。 
孙郎中因饮水过多,腹胀,泻痢带白。 
苍术 浓朴 白术 茯苓 滑石 下保和丸。又云,加炒曲、甘草。 
治痢热多者。 
大黄 黄连 黄柏 黄芩 枳壳 白芍药 当归 滑石 甘草 桃仁 白术 
上等分为末,面糊丸。 
〔世〕不问赤白痢。用苦 根,不拘生干,捣取汁,生姜蜜水调服。未效,再进半碗许,立愈。 
〔《集》〕患赤白痢。山豆根捣末蜜丸,空心煎水下贰十丸,三服止。 
〔《千》〕治下痢冷热,诸治不瘥方。 
乌头 黄连(各一升) 
上贰味为末,蜜和丸,如桐子大。下贰十丸,日三、夜贰,神妙。 
〔世〕治似痢非痢,挟热者,用苦楝根皮。(去粗皮,晒干。) 
上为末,粳米饮为丸,米饮下。 
〔罗〕至元乙亥,廉台王千户领兵镇涟水。此地卑湿,因劳役过度,饮食失节,至秋深疟痢并作,月余不 
愈,饮食全减,形容羸瘦。时已仲冬,求治于予,具陈其由。诊得脉弦细而微如蛛丝,身体沉重,手足寒逆, 
时复麻痹,皮肤痂疥如疠风之状,无力以动,心腹痞闷,呕逆不止。皆寒湿为病久淹,真气衰弱,形气不足, 
病气亦不足,阴阳皆不足也。《针经》云∶阴阳皆虚,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云∶损者益之,劳者温之。 
《十剂》云∶补可去弱。先以理中汤加附子温养脾胃,散寒湿;涩可去脱,养脏汤加附子固肠胃,止泄痢; 
仍灸诸穴以并除之。经曰∶府会太仓。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壮,以温养脾胃之气,进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 
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灸足三里,胃之合也,三七壮,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胃气。后又灸阳辅贰 
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除清湿之邪。迨月余,病退平复。 
理中汤(方见伤寒部。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海〕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或泻痢不止而腹胀,或纯便赤血,或杂以血脓,小便不多而 
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色脱,此失血之故也。或面黄气短,此本气损少之故也。小肠者,手太阳丙火也;膀 
胱者,足太阳壬水也,是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