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齐,但有了律治僧团,那无惭无愧的犯戒者,在大众的威力下,便不能不接受制
裁;不接受,就不能寄生在佛教中。有惭愧而真心为道的,在集团法律的保障下,
也能安心的为法护法,不会因人事的纠纷而退心。这样的‘折伏无羞人’,‘有
惭愧者得安隐住持’,做到了分子健全与风纪严肃,便是清净”。律制的僧团,
本应清净的,但因时间一久,僧团中的一些不纯正的分子,不能如法的本着律制
而行,于是僧团中就有“龙蛇混杂”的现象,不复如佛世时那样的和乐清净。由
于僧团的不能和乐清净,致使佛法衰颓到如此残破局面。现我既由极乐回入娑婆,
不特要使佛日重辉,法门再阐,更要组织一个和乐清净的僧团,使此世界一时蒙
上污秽的僧团,重新恢复澄清的面目。所以说:僧海澄清于此界。

    佛日重辉是显示佛宝,法门再阐是显示法宝,僧海澄清是显示僧宝。如是三
宝的光辉照耀于世,当然就能做到“人民被化于东方”。东方是指这个娑婆世界,
乃对照极乐世界的西方而言。娑婆世界的众生人民,由于三宝之光的潜辉,不得
三宝慈光的加被,以致在黑暗的世间摸来摸去,找不到一个正当的出路。现在三
宝再度住世,娑婆世界一切众生,就受到三宝的德被化育,循着三宝的正确指导,
走上佛法的正道而趋向于解脱了。


      【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
        心第十因缘也。】

    佛弟子们,真能做到如上所说的,则佛法的“劫运”,就可“为之更”加绵
“延”,如来的“正法”也就“得以久住”世间。此中所说的劫运,是指正法的
劫运。依于向来所说,正法住世时间,不过千年而已。但这是佛警觉佛弟子的话,
实际不一定如此的,什么时候有真实修证的佛子,正法就可住世到什么时候。如
现在的这个时代,一般说为末法时代,但如今日有实修实证的人,今日就是正法
时代,哪里定可说为末法?省庵大师现说劫运为之更延,是即说明正法不定千年,
可以延长到万年万万年的,问题就看有无住持正法的人。

    不论在什么时代,佛教中的大事,没有比住持正法的大事更大,唯有正法住
世,佛法才能发挥利生的大用。省庵大师目击佛法的衰残,不禁激起大悲心愿,
要以住持正法为己任。纵然于现生中,不能挽回佛法的末运,亦当于将来使正法
住世,这是何等伟大的悲愿?如果每个佛弟子,都有省庵大师的悲愿,相信正法
会得久住于世的。为拔众生苦,为正法住世,“此则”是大师“区区真实苦心”。
我们亦就如此发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丙结说〗

一、躬自反省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趋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
        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

    本文的绪说与正说,都已解释过了,现是全文的结说,又分为四个段落,先
讲第一躬自反省。“如是”像上所说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我们既已完
“备”的了解认“识”,“则”今后“开发”菩提心的话,是就“有”了正确的
田“地”。如是像上所说邪正真伪等的“八法”,我们既已圆满“周知”,则今
后“趋向”涅槃的妙城,是就“有”了正确的“门”路。趋向有门,就不致走错
了路向;开发有地,就知道怎样的发心。发了菩提心,必然就可证得涅槃的二转
依果。

    同时,我们又都很幸运的“相与得此人身”,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
确实是不容易的。应该好好利用这个人身,在佛法中有番作为,亦即于此生中,
解脱这个危脆败坏之身,不要再为此身所累,而造下了无边大罪。经中常说: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尘”。我们岂可不藉重此人身,来做
自利利他的有意义的事?我们岂可于这一生中,糊里糊涂的糟蹋此人身?

    我们不但同得此人身,而且相与“居于华夏”,所谓“中国难生今已生”,
这同样是很难得的。华夏,是中国的别名。但佛经所说的中国,并非是指一般称
为华夏的我国,而是指有佛法流行的地方,即不论什么地方有佛法流行,什么地
方就可称为中国。在有佛法流行和听闻的地方,或不觉得佛法的可贵,一旦生到
没有佛法的地方去,要想听闻佛法而不可得,那你就会知道求法的不易。所以居
于华夏,有法可听,应生庆幸之心,更应把握这良好的时机和环境,好好的修学
佛法以积集成佛的资粮。生在中国做人,固然是很理想,但若生理上,有诸多缺
陷,那还是不美满的。现在我们幸而“六根无恙”,更应利用六根完具之身,在
佛法中熏陶一番,以求得到佛法的实际受用。经中说六根不具,是八难之一,亦
不能出家受戒的。可见六根完具,就从事佛法修学说,是异常重要的一个条件,
不容有所忽视。

    六根完具是修学佛法的法器,固然是不错的,但若四大不调,身体常常有病,
仍是修道的一大障碍。现在我们不仅六根完具,而且“四大轻安”少病少痛,如
不真切发心学佛,试问怎对得起自己?现有人说: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事业之
母。当知学佛亦要有强健的身体,不然的话,决难去做自利利他的伟大工作。

    虽具如上各种优越的条件,假定没有对佛法的信心,那还是不能学佛而获得
佛法的。经中说信如手,如入宝山,利用你的双手,可得无量珍宝,假定无手,
宝山上的宝贝虽多,而你终于一无所获。“初入佛门,以信为本”,没有敬信心,
纵有无量法宝,不能为你所得。幸而我们对于佛法,已经“具有”深切“信心”,
理当如法修学。本于信心修学佛法,的确是很难得的,但在修学过程中,还要没
有魔障才行,如有各种魔障现前,不特不能如法修学,而且很易退失道心。我们
明确见到的,就是很多退道心的行者,不是自己愿意退的,是遇魔障才如此的。
我们由于宿根深厚,从事佛法修学以来,“幸”而“无”有“魔障”扰乱,更应
精进修去不可懈怠。


      【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
        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
        何日?】

    得宝贵的人身,固然值得庆幸,得出家受戒等,尤为庆幸中的大幸,因为出
家受戒这些大事,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所以说:“况今我等”的八又:

    “又得出家”:是说生而为人的人固然不少,可是得能出家的并不多。诸如
我们台湾有一千多万人口,发心出家的究有几人?当知“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
相之所能为”。看来出家是很简单的,实际出家是不容易的。依佛法说:一个真
心出家的,要有相当的善根才行。现在我们既得出家,“不于今日发此大心”,
试问“更待何日”?“又受具戒”:是说有出家的因缘,不一定有受戒的可能。
因为受具足戒,须要十师具备,如果生在佛法不怎么兴隆,而具戒的德僧又极缺
乏,你想受戒亦是万难的。现在我们不但能够出家,而又能圆具比丘大戒,这是
何等幸运的大事。如此,假定“不于今日发此大心”,试问“更待何日”?错过
这个机会,岂不大为可惜!

    “又遇道场”:这里的道场,是指阿育王寺,供有佛的舍利。如来舍利所在
之处,即是佛陀所在之处,想要遇到这样的道场,又是谈何容易?因为各地寺庙
虽多,但如阿育王寺那样有规模,并供有佛的舍利,实在还是不多见的。现在我
们既已遇到这样良好道场?设若“不于今日发此大心”,试问又要“更待何日”?

    “又闻佛法”:佛法虽流布在世间,如没有弘扬佛法的人,要想听闻佛法,
亦不是简单的事。闻法,为学佛者的第一要义,唯有从闻法中,才能得到佛法正
路。佛法难闻,我们现在已经闻到,并且知道佛法对众生的好处,设若“不于今
日发此大心”,将自己所听闻的佛法,辗转的讲给众生听,以期有益人群,试问
“更待何日”?“又瞻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说:“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
慧香之所薰馥”。如佛涅槃后,烧出无量晶莹光耀的圆状凝固体,就是指此。但
这唯有戒德清净,定慧庄严的佛陀,始能烧得出来,非一般人所能有,故学佛人
特别珍视。不但供养有大功德,就是见到亦有功德。现在既得瞻视舍利,怎可不
发大心于此日?

    “又修忏法”:是说无始来的业障,非依忏法去修不行。因为佛法是佛法,
舍利是舍利,如果自己不去忏除本身的业障,则佛法的一切胜利,仍然与自己毫
无关系。省庵大师说:现在我们又得集合在此道场,共修忏摩之法,改悔一切过
失,如不在这时候,发起广大心来,以期上求下化,做佛法所当做的工作,试问
更要等待什么时候?

    “又值善友”:善友,就是法侣。在佛法中修学,最要紧的,是要有良好的
法侣,同在佛法的大道上前进,才能不断的趋向菩提。如果没有善友为伴,不特
修学难得上路,而且很易退失初心。善友是不容易遇到的,经中常说:“善友难
值”,就是这个道理。现在阿育王寺道场中,遇到这么多的善友,如不即于今日
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又具胜缘”:胜缘,是指殊胜的因缘。在这世间的最胜因缘,要莫过于遇
到三宝,唯有佛法僧三宝,始是最胜的因缘。现在虽是末法时代,我们还能值遇
三宝,并且诚敬归依三宝,这不是我们所具的胜缘是什么?既然具有这样的胜缘,
如“不”即“于今日发此大”菩提“心”,试问“更待何日”?总之,当下即是
发心之时,不可错过。


二、普劝大众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此心,未发者
        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

    省庵大师说了上面种种胜缘,进而再来普劝大众说:今我“惟愿”在座“大
众”善友,悲“愍我”的“愚”拙和真“诚”,“怜”念“我”的“苦”心和意
“志”,在这育王道场,佛陀舍利塔前:“同立此”上求菩提大“愿,同发此”
广大菩提“心”,而且是刻不容缓的,“未发”此菩提心愿“者”,请即于“今”
日“发”起,如“已发”此菩提心愿“者”,请使这菩提心愿逐渐“增长”,设
若“已增长”此菩提心愿“者”,请从“今”日“令”其“相续”不断,千万不
可退失这菩提心愿。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
        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
        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

    发了无上菩提心,必须广行菩萨道,而行菩萨道是极艰难困苦的,绝对不可
掉以轻心。当年佛陀的发心行菩萨道,就是从难行能行的历程中,怀着大无畏的
精神,排除一切荆棘险难,始达到成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