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辨如来藏思想与大乘起信论的基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试辨如来藏思想与大乘起信论的基本-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 永 西

  

《大乘起信论》是国人伪托之作,这一点早有定论。但是,这部伪书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很大,许多人虽然承认它是伪书,却肯定它的价值,认为它是“如来藏系”的重要论著。印顺法师就以为,如来藏思想是真常唯心系所有,起信论则是真常唯心系在中国的代表性论典,自有其重要价值。此外,现在则还有人想继续证明,《大乘起信论》代表的本觉和性起思想,是印度佛学在中国的自然承接和发展,是如来藏思想合乎逻辑的延伸等等。在实际上,真常唯心系只是华化佛学所特有,如来藏思想与真常唯心系的理论是根本不同的,两者本没有什么承接关系。要认识这之间的差异,必须重新作一番澄清,发掘如来藏思想的本来精神,以此判定异同,抉择去就。

如来藏思想牵涉面很广泛,但我们的目的乃是在于比较,所以这里只择要而谈,将重点放在那些曾经引起广泛误读的问题上。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如来藏与烦恼法的相互关系和由此引出的修行论,就这两点对《大乘起信论》代表的本觉性起思想展开分析对比。

  

一、如来藏与烦恼法的相互关系 

讲解如来藏思想的经典中,《胜鬘经》最为深畅微妙,这里的探讨就以它为纲要,其他经典则引为佐证和补充。《胜鬘经》讲如来藏是从烦恼藏开始的,这是《胜鬘经》的一个特点。经中先说阿罗汉断四住地烦恼非为究竟,跟着就揭示了还有一个深隐难断的烦恼根本即无明住地在。一切烦恼,皆依无明住地为根本,由有无明住地,一切上烦恼及修道烦恼乃能得起,建立增长,积聚为藏。讲完烦恼藏,经中随后即由烦恼藏引出如来藏。所谓如来藏者,就是为无量烦恼藏所缠所隐覆的如来法身。经云:“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而如来法身则是涅槃界的异名:“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它自性清净,常乐我净,具备恒沙不思议功德。

《胜鬘经》将烦恼藏与如来藏并举,相互发明,对两者的关系,说的很清楚。这个关系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的。首先,“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它是生死烦恼诸有为法之“依”,是建立者,持有者。经中说,“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这句话在支那内学院《藏要》本中有勘定说明:“勘藏本意云:是故如来藏非缘,于住别异,非解脱知,而为外有为法依处住处”。其次,烦恼藏反过来对如来藏则能为染,能为隐覆。“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上烦恼所染”,烦恼藏是有为生灭法,能障蔽如来藏法身无为功德,使之不得显现。取要言之,两者的关系是:如来藏是无为法界、无始涅槃界,是常住法身,而烦恼藏则是有为法界,是五蕴聚集生灭世间。有为法界与无为法界,性不相属,同时又性不相离,无为法界为五蕴世间作依作持,而五蕴世间则反过来对无为法界作隐覆,作染污。

  

先来看看“依”、“持”、“建立”的意思。烦恼界是有为法,以十二支因缘生灭流转,相续无穷;如来藏涅槃界是无为法,非因缘,不生不灭。两者判然各别,烦恼法与如来界,性不相属,而如来界却能为烦恼法作依持建立。这层道理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关键要理解这种“依”、“持”、“建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含义,表达的是一种什么关系。“依”,绝不是说由如来藏涅槃界转变而生成出烦恼法来,而只是说涅槃界乃是烦恼法的依止处、住处、容受处。如果涅槃界能转变成为烦恼法,那它就是变易,是生灭法,又怎么可以称为不生不灭,怎么可以成为三乘圣者的至极追求和永恒归依呢?差不多所有如来藏经典在谈到烦恼法的时候,都著以一“客”字,用以说明烦恼法相对于涅槃界来说是外来的,不是自内转变而出的。比如《大乘法界无差别论》说,“譬如日轮为云所覆而性常清净,此心亦尔,彼杂烦恼但为客故”。客,就是外来的意思,是外来的云,覆盖日轮,没有日轮自内生出云的含义。《无上依经》说,“客尘烦恼不入众生清净界中,此烦恼垢为外障覆”,意思就更为明白,是“外障覆”,不能入于众生清净界中。《胜鬘经》里所谓的“依” 、“持”、“建立”,并非说从如来藏出生烦恼藏有为法,而是具有“支撑”、“容纳”的意思。好比舞台,它是能持能建立的,演员都要以此为依,只有以此舞台为依才能展开腾挪。很明显,这里说演员以舞台为依为建立、离不开舞台,并不是说由舞台产生出了演员,演员与舞台还是各自为体,性不相属,判然两别的。这层含义,这种关系,在其他如来藏经论里也到处讲到,下面来一一引证。

比如《究竟一乘宝性论》引经言:

“譬如大地依水而住,水依风住,风依空住,而彼虚空无依住处。诸善男子,如是四大,地大水大风大空大,此四大中唯虚空大以为最胜,以为大力,以为坚固,以为不动,以为不作,以为不散,不生不灭自然而住。诸善男子,彼三种大生灭相应,无实体性,刹那不住。诸佛子,此三种大变异无常。诸佛子,而虚空界常不变异。诸佛子,如是阴界入依业烦恼住,诸烦恼业依不正思惟住,不正思惟依于佛性自性清净心住” 

这里虚空是不生不灭的,是虚空无为,喻如来藏涅槃界无为法(佛性自性清净心)。地水风则于虚空中生灭变易,流注不绝,喻烦恼藏众生界诸流转有为法。显然,地水风以虚空为依为住,是指虚空容受了地水风三界,若无虚空,地水风便无所得住,若无虚空而处处实碍塞满,地水风等也无法变易流转,无有作用处。这里绝不是说由虚空转变产生出地水风来,否则虚空也就不是不生不灭了,而是说虚空容受了这些生灭流转法。由此喻可知,生死烦恼等有为法,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涅槃界中因缘生灭,它以无为涅槃界为依为处,但其本身则与无为涅槃界是两回事,并不是说烦恼乃是由涅槃界转变产生出来。

上面的意思在《佛地经》中讲的更明白:

“又如依空,种种色相,坏烂烧燥变异可得,而虚空界非彼所变,亦无劳弊,如是依止如来净界,众生界内种种学处身语意业毁犯可得,而净法界非彼变异,亦无劳弊。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火帝释眷属,乃至日月种种可得,而虚空界非彼诸相,如是依止如来净界,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解脱智见诸蕴可得,而净法界非彼诸相。又如空中,种种因缘展转生起三千大千无量世界周轮可得,而虚空界无所起作,如是如来净法界中,具无量相诸佛众会周轮可得,而净法界无所起作” 

《佛地经》中如来净界即是如来藏、法身、涅槃界的异名。这里也是以虚空喻如来藏如来净界,以大地大山光明水火等喻烦恼法,讲两者各不相属的关系。如来净界是烦恼法的“依止”处,却不是出生处。不仅众生界烦恼法与清净法界性不相属,就是戒定慧及如来妙相等等无漏之法,也与清净法界性不相属,因为两者都属有为,只不过一者有漏有为,一者无漏有为而已,而涅槃界则是无为法,当然也就两不相属,判然各异了。如来清净法界虽然是有为法的依止处住处,却不是一个产生有为法的本体本源啊。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也有类似的比喻:

“此心自性不染,又出客尘烦恼障得清净。譬如火、摩尼宝、虚空、水等,为灰、垢、云、土所覆翳时,虽其自性无所染着,然犹远离灰等故,令火等得清净” 

如来藏经典中所用比喻,或者为显示烦恼对如来藏的隐覆义,或者为显示如来藏对烦恼的容受义。这里是用虚空、水来比喻如来藏,用虚空云、水中土来比喻烦恼法,就显示了容受义。两者性自远离,如来藏自性不染,为容受之处,但为烦恼覆翳而已。这样的比喻所说明的道理和前面讲的是一样的。

与如来藏有关的经典中讲到这种依持关系的很多,它们都有一个一贯的立场,那就是烦恼法与如来藏、涅槃界是不可混同的,有为法之于无为涅槃,如同物在虚空,尘沙在水,虽然两不相离,却也各不相属。涅槃法界自性清净,虽为烦恼诸法作依处住处,只如虚空容物,性自不染,不生不灭。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依持关系绝不是转变出生的关系,在这些经典中都从来没有提到由如来藏转变成为烦恼的说法,相反都强调如来藏清净不变,烦恼法相对于如来藏而言是外染覆,“客尘烦恼不入众生清净界”中,就象尘土在水,水性清净,尘土本是尘土,不能同于水性,自亦非由水转变而成。《大方等如来藏经》举九种譬喻,没有一种譬喻可以推得出由如来藏法身转变成烦恼的。比如萎华中佛,萎华就不能说是由其中的佛转变而成。再如粪垢中金、糠麸中米、贫女怀王等,这里粪垢、糠麸、贫女,比喻无明烦恼为不净,为覆藏,金、米、轮王则比喻如来藏,我们绝不能说由金转变生成为粪垢,不能说大米转变成糠麸,更不能说轮王转变成贫女了,那么如来藏不能转变成烦恼,就非常明白了。

  

已经讨论了如来藏替有为烦恼诸法作“依”“持”“建立”的意义,接下来探讨无明烦恼为如来藏作“染”是什么意思。所有的如来藏经典中都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恒不变易,客尘烦恼不能染污,那么说无明烦恼给如来藏作“染”,这个“染”就是指“障覆”,“遮蔽”的意思,因为有了无明烦恼之障覆,所以如来涅槃界清净法身便不得显现。“染”,决不是说无明烦恼能让涅槃界本身转变而成为烦恼,涅槃界是无为不变易之法,恒不生灭,绝无转变生出烦恼的道理,无明烦恼是外来客尘,它这个“染”只是说“障覆”了涅槃界而已。

什么是外客尘烦恼?客尘烦恼者,所谓五蕴世间,是积聚流转生灭有为有漏之法。“蕴”,有积聚之义,从前也翻译为“阴”,有隐覆之义。其实这两种意思相辅相成,因为积聚,所以才能隐覆。这个隐覆之义,同样也可以通过物与虚空的比喻得到理解。比如虚空中四大积聚,结界成物,物积聚成形,则物所占据之虚空便不可见,便为隐覆,这就是见物而不见物中之空。同样,涅槃界内五蕴世间积聚,便有烦恼众生幻垢,有烦恼众生幻垢,大空涅槃界便隐而不见,只见众生而不见涅槃界,不见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如虚空被覆,痴愚重云之所蔽故”。所以烦恼名为隐覆,因为有了隐覆,涅槃界也就转名为如来藏,藏而不见了。

《胜鬘经》说烦恼为“缠”,正是外尘缠绕障覆的意思,又说自性清净如来藏“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不触法而能得染心”,意思就更加清楚,烦恼与涅槃界自性清净心是性离不相及的,自性清净,本不受染,但由外烦恼障蔽而已。在其他如来藏经典中对此“染”解释,也都说为覆蔽。比如《大方等如来藏经》云:“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大般涅槃经》云:“众生亦尔。为诸烦恼无明所覆”,《佛性论》云:“如来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 《无上依经》云:“此烦恼垢为外障覆”。如此,烦恼为外来障覆之法,与本性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