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疡科心得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25-疡科心得集-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营运,使邪气壅滞而为患也。其发为流注也,或结块,或漫肿,或一或三或五或七(流注总 
是仄数),此犹未穿,彼又肿起,外候则恶寒发热,饮食减少,脉来细弱。此必培其脾胃, 
祛其寒湿,调其营血,脾胃健则血自生而气自营运,岂可不固其本根,妄用寒凉克伐之剂, 
而蹈虚虚之戒哉。其发为腿痈也,则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乍寒乍热,时痛时酸,筋屈不伸 
,不能转动。苟非大补气血,温经通络,何以能使之消散?更何以使之速起速溃、易敛易愈 
也?此虚证属阴之治法。异证同揆,惟贵学人审察而明辨之耳。 
阳证流注腿痈,必欲辨明风寒暑热,客于何部经络,总以发表和营。如正旺邪实,宜万 
消化坚丸攻透,方能无脓即消,有脓即溃,屡用屡验,切勿以药味峻猛而避之。如溃脓后, 
急欲调和脾胃;若久不敛口者,方可补托。如阴寒着骨而发,足不能伸舒,或身不能转动, 
必须用阳和汤温经通络,溃后调治与前同。 

卷中
辨大腿痈阴包毒论
属性:大腿痈之证,发于内侧者,属肝脾二经;发于外侧者,属胆胃二经。或由于湿热不化, 
留滞经络,阻其气血而成;或由于风寒湿外邪侵袭,壅遏不行而结。须辨其色之赤白,审其 
证之阴阳,然后施治。势 肿痛者,属湿热,宜清利解毒;平陷坚硬,色不变者,为阴邪凝 
结,宜疏散温发;脓溃后,均宜补托。 
阴包毒,生于大腿内阴包穴,是足厥阴肝经风热之毒,兼挟湿浊而成。肿高而硬,又名 
肫疽。俗言此疽坚硬无脓,殊不知内脓已成,一时不能透出皮肤,须用内托方溃脓,急即针 
之。宜服荆防败毒散,或黄 柴胡汤,此汤治腿内近股痈疽,大有神效。 

卷中
辨鹤膝风人面疮论
属性:鹤膝风者,以膝肿而 腿枯细,如鹤膝之形而名之也。此证有二∶有发之暴者为水 
鹤膝,有发之缓者为旱鹤膝。凡人骤感风寒暑湿,膝中即觉疼痛。三、五日后,腿足不得屈 
伸,寒热间作,膝之内外皆肿,色微红, 热光亮,股形渐觉细小,此实邪也,为轻证。若 
通其经络、祛其湿热、散其风寒,无难平复而愈。若发之缓者,由足三阴经亏损,风寒湿之 
邪乘虚而入,血脉阻滞,不得流行,注膝成病。下股之血脉,有去而无返,是以愈瘦愈冷而 
筋愈缩;上腿之血脉,有积而无散,是以愈肿愈热而肌愈削。此证与附骨疽俱系肾虚所致。 
盖肾主骨,而臀以下俱属肾,真气衰弱,邪气得以深袭,经久不消,极阴生阳,寒化为热, 
而后溃也。若误用寒凉,必成废疾,或挛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坚硬如石为石疽,或日久 
始溃、皮肉俱腐为缓疽。必当以桂附治之,以下部道远,非此不能下达,又非此不能入肾经 
而宣行也。又小儿鹤膝风,如色红 肿,朝轻暮重,寒热交作者,先以羚羊角散加黄柏、苍 
术,或独活寄生汤,先去其湿火,然后温补。若肿硬色白不作脓者,因禀受肾虚,血气不充而 
成,宜以六味丸加鹿茸,或虎潜丸补其精血;仍须调补脾胃,以助生化之源。 
人面疮者,即鹤膝风破烂所成,以膝有盖骨似额,下两旁有眼,中有高骨似鼻,穿溃腐 
坏,宛如人面之形,故名。非真有生出疮形如人之面。前人谓与之肉且能食,有是理乎?要 
之,此证冷毒入于骨髓,但有白浆流出,元气消乏,肌肉已死,不能化脓生新,虽有仙术, 
亦不能为之收功矣。 

卷中
辨膝盖痈疵疽论
属性:膝盖痈,生于膝盖,色红 肿疼痛,属湿火,为气血实。疵疽亦生在膝盖,肿大如痈, 
其色不变,寒热往来,属寒凝湿滞,为气血虚。和软为顺,坚硬如石者逆。经云∶肉之小会 
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凡脾病在溪;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膝;凡筋病皆属于节 
,筋乃肝之余,故又属肝。是以溪会有病,皆从脾肾肝三经邪气乘之也。倘两膝俱生,即属 
败证,不治。治法∶湿热者,宜清利解毒,萆 化毒汤主之;寒湿者,宜温散和营通络,桂 
枝和营汤主之。 

卷中
辨委中毒膝眼毒论
属性:委中毒,生于膝湾内委中穴(穴在膝后 中央褶纹陷中),属膀胱经。经曰∶ 
中毒,由胆经积热流入膀胱,壅遏不行而成。夫膀胱为聚湿之所,热入混淆,注于络脉生痈 
,则莫非湿热凝结为患。初起木硬肿痛微红,屈伸艰难,故又名曲鳅,寒热不退则成脓矣 
。治宜清湿热、活血化瘀、舒筋散邪。若不速治,恐筋缩,遂成废疾。 
膝眼毒,生于膝盖骨下两旁膝眼中,又名托疽。外侧者属足少阳胆经,内侧者属足太阴 
脾经。初起必先膝眼酸痛,后乃 肿作痛成脓。系湿火注聚而成者多,亦有肾经感受风邪, 
寒湿相侵而受者。其寒湿、湿火之别,一则形高肿而色赤,一则形微肿而色白。必细认清楚 
,然后施治,始无差误。 

卷中
辨鱼肚毒腓疽黄鳅痈论
属性:鱼肚毒,生于小腿肚上,属足少阴与足太阳二经。初起憎寒壮热,烦躁,结肿 痛。皆 
由肾经素亏、膀胱湿热下注而成。宜服清利湿热、凉血和营之剂;成脓后,即宜刺破,勿使 
毒瓦斯蔓延,致久难收口;虚,则以补剂托之。 
如小腿肚漫肿坚硬下塌,紫暗 痛者,即名腓 疽。穿溃后,出稠脓兼血者为 
顺,出清水者为凶。初服仙方活命饮,或萆 化毒汤;溃后,宜八珍汤、十全大补之属, 
补其气血。 
黄鳅痈,生于小腿肚里侧,又名胫阴疽,由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微红微肿,坚硬如 
石,三、四寸许,痛楚难禁。如期溃出稠脓者,吉;如溃流污水败酱者,凶。治同痈疽。 

卷中
辨跗阴疽接骨发论
属性:跗阴疽,生内踝上三寸,初生小泡,疼痛日增,坚硬赤肿,渐如鸡卵,破流血水。系三 
阴交会、湿热积聚而成。治同痈疽。但三阴交系纯阴之穴,收敛迟缓,调理不可不慎。 
接骨发,生于小腿肚之下,胫骨与足后跟骨相接处,故名之。此属膀胱经湿热凝结而成 
。初如核桃,坚硬漫肿,色红、急胀、微疼,脓宜速溃,迟则脓毒损筋,筋脉既伤,腿缺踵 
行。踵行者,不能全足踏地,惟恃足指着力而行也。治同痈疽。 

卷中
辨外踝疽内踝疽论
属性:(附∶穿拐痰、驴眼毒) 
外踝疽,即脚拐毒,俗名穿拐毒,属足三阳经脉络也。由湿热下注、血凝气滞而成。初 
起外踝 肿,疼痛彻骨,举动艰难,寒热往来。如有红晕者,宜服荆防败毒散加牛膝,脓熟 
针之,后兼用托补法。若其皮色不变而漫肿无头者,此名穿拐痰,由三阴亏损、寒湿注聚阻 
络所致;幼儿因先后天不足而发。初起宜温通,溃后宜补托。第此证属虚,每难速效。 
内踝疽,生两足内踝近腕之处,足三阴经脉络也。有由湿热下注而成者,亦有由寒湿凝 
聚而成者。证形同前,治法亦可通用。其有肿甚,串及外踝,后俱穿溃腐烂如 疮,四围紫 
黑,时流毒水,或淌臭脓,名曰驴眼毒,俗名夹棍疮也。由脾经湿毒流滞而成。亦有HT 
伤,或毒蚊虼蚤咬伤而起者,最难收功。掺以珍珠散,贴以白玉膏,内服萆 化毒汤,或五 
苓、四妙等。 

卷中
辨足跟疽厉痈论
属性:足跟疽,生于足跟骨下。由脏腑积热,或汗足涉水,远行伤筋而成。初起赤肿疼痛,脓 
成有头可刺,出黄白色脓者易治;若初起便破,黑色而烂者难治。此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申脉 
穴,乃阳跷发源之所,肾经所过之地;疮口久溃不合,阳跷脉气不能冲发,肾气由此而泄, 
以致患者益虚,恐遂成终身之疾。初宜用隔蒜灸法;内服仙方活命饮加肉桂、牛膝;溃后宜 
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营汤、桂附地黄丸,随证滋补治之。又名兔啮疮者,盖猎人被兔咬脚跟 
成疮,久而不敛,必气血沥尽而死;若人脚跟患此,亦非易愈,故名兔啮也。 
厉痈,发于足旁小指之侧,由足三阴经亏损为疽者重,若兼足三阳经湿热下注而成痈者 
轻。如红肿疼痛,溃后有脓腐脱,无黑气侵漫,属湿热偏胜易治;若微红微肿,溃出脓水, 
属阴气凝结,不能化脓,险证难治;若黑暗漫肿,痛甚而不溃脓,烦热作渴,小水淋漓,为 
阴败恶证。治宜隔蒜灸之;投以十全大补汤,或补中益气汤、八味丸之属,或可收功。若妄 
用苦寒克伐之剂,多致不救。 

卷中
辨脚发背脱疽论
属性:脚发背,一名足跗发。经云∶三背不宜生疮。惟足背多筋少骨,肉少皮薄,又在至阴之 
下,发疮疽者升发迟慢,所以为险候也。其证或由于足三阴精血亏损,或由于足三阳湿热下 
注而生。若初起寒热作呕,坚硬红肿,疼痛作脓者,属湿热,为可治;又或有因物搐伤,初 
起一粒,渐渐加大,寒热交作,日重一日,而成斯证者;亦因湿火之盛而然。必俟热退,肿 
势方收止而渐消,此与烂皮乳痈相似。掺以珍珠散,贴以白玉膏可愈。若色微赤微肿而脓清 
者,属精血亏损,为难治;若黑暗不肿痛,不溃脓,烦热作渴,小便淋漓者,阴败未传,恶 
证也,为不治。治法∶湿热下注者,先用隔蒜灸;内服活命饮,以解壅毒;次用托里消毒散 
;溃后服益气汤、六味丸,以补精气。若色暗不痛者,着肉用桑枝灸,以行壅滞、助阳气, 
更用十全大补汤、八味丸,以壮脾土、滋化源,多有复生者。若专治其疮,复伤生气,吾未 
见其生者。 
脱疽者,足指生疔,重者溃而紫黑,不疼不痒,久则脱去其节,故名之。亦有患于手指 
者,名曰蛀节疔,重者腐去本节,轻者筋挛。此由膏粱浓味,醇酒炙 ,积毒所致;或 
因房术涩精,丹石补药,销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枯而成。有先渴而后患者,有先患而 
后渴者,皆肾水亏涸,不能制火也。此证情势虽小,其恶甚大。初起如粟,黄泡一点,皮色 
紫暗,如煮熟红枣,黑气漫延,腐烂渐开,五指相染,甚至脚面疼如汤泼火燃,秽臭难闻, 
遂成五败之证(血死心败,皮死肺败,筋死肝败,肉死脾败,骨死肾败),而不可救。凡遇此 
证,乘其未及延散,须用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杀其毒。盖用药攻,则患在偏 
僻之处,气血罕到,药难导达;况攻毒之剂,必先伤脾胃,反损元气,不若灸法为良也。孙 
真人云∶在肉则割,在指则截。毒之重者,古人原有割截之法,然每为病家之所忌,未可轻 
言;况证之首尾,吉凶变驳难定,岂可罔顾前虑后,而妄施之乎。至于用药之法,若色赤肿 
痛者,元气虚而湿热壅甚也,即用活命饮、托里散之属,以解其毒;仍速用补剂,如十全大 
补汤、加减八味丸,则毒瓦斯不致上侵,元气不致亏损,庶可保生。如作渴者,宜滋阴降火; 
若色黑,不疼痛,不溃脓者,则不可救。 
诸方书论脱疽,单生于足大指;而别指生者,则名敦疽。谓敦疽易治,脱疽难治,以脱 
疽之指属阴经也。学人宜详审之。(足大指属足太阴) 

卷中
辨涌泉疽足底疔论
属性:涌泉疽(肾经穴位,在足心),生于足心,又名井泉疽,俗名病穿板,又名穿窟天蛇。属 
少阴肾经虚损、湿热下注而成。若高突 肿,过候即溃脓者,毒浅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