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幼科释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0-幼科释谜-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凡变蒸发热。长气血也。夫变者。气上。蒸者。体热也。轻者发热虚惊。耳冷微汗。唇中有白泡如珠子是也。三日而愈。 
重者寒热脉乱。腹痛啼叫。不食。凡乳食即吐 。五日愈也。凡伤寒发热。则贪睡眼涩。呵欠烦 
闷。鼻塞喷嚏。或流清涕。口中气热。咳嗽声重。或自汗怕风。人参羌活散。其余治例。宜同伤寒表症例也。要在详辨 
而治之耳。凡伤寒则怕寒。拘急。发热翕翕然。在表。昼夜不止。直待汗出方解。钱氏曰。男子则面黄体重。女子则面 
赤喘急憎寒。口中气热。呵欠烦闷项急也。大抵伤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左手人迎脉紧盛也。其余六经治法。同大人 
伤寒。但药宜轻小耳。亦有夹惊夹食伤寒。要在详审。凡痘疹发热。钱氏曰。腮赤多躁。喷嚏眼涩。呵欠烦闷。时发惊 
悸。身重发热。耳尖鼻尖手足稍冷。乍凉乍热。睡中惊惕。起卧不安。乃其候也。切不可认作伤寒。发汗。盖覆取汗。 
则大误。须仔细辨之。 
鳌按。小儿伤寒。虽云六经治例。与大人无异。然毕竟有别。小儿多一切杂症。如前辈所云。固当一一分辨施 
治。即真属伤寒。而小儿必夹惊夹食之症为多。故即用六经分治之剂。其中必兼去惊消食之品。方可奏功。至小儿 
伤寒形症。亦属有定。如头痛。体重。鼻塞流涕。喘息。颊赤眼涩。或眼赤黄。口干。咳嗽。喷嚏。或口鼻出水。 
山根青色。身上寒毛起。或畏人。或恶寒。两手脉必洪数。凡此等症。皆属伤寒之候。必明辨之。方不与一切之症 
相混。而可以伤寒之治为治。而即此等症。亦不必悉具。随见数症便是。如吴氏详列诸症。本与伤寒无涉。今特录 
之者。所以别于伤寒。欲医者知一切诸症之各有形症。盒饭各随症治。而可不混于伤寒也。 

卷二
麻疹
属性:麻疹浮小。而有头粒。非如发斑。成片一色。方其初起。必先发热。都似伤寒。而有分别。鼻流清涕。咳嗽嚏泄。 
眼胞微肿。泪汪盈睫。或呕或利。红及腮颊。此麻疹候。汗下不必。按此诸症。乃为肺疾。亦属天行。传染而得。身热 
之后。其出最捷。一拥而来。六时渐没。其没贵迟。期两三日。热清毒退。乃为上吉。亦有出迟。三日始灭。亦有没早。 
顷刻无迹。皆由热毒。肤浓而合。恐生他变。至不可测。及其既退。调护宜密。切须忌口。风寒莫及。疹后变生。最易 
咳逆。毒流肺窍。气喘吸吸。或成痨瘵。骨蒸羸怯。毒淫脾肾。渐至骨立。或频泻利。青黄夹杂。毒流肠胃。气虚难接。 
或口生疮。牙龈烂黑。毒深入肝。奄奄命绝。此四大症。疹后易涉。慎勿轻视。致令危急。按症寻求。治之以法。 

卷二麻疹
麻疹原由症治
属性:钱乙曰。麻疹形症亦同。有如发风 疙瘩。拥起如云头。色赤成斑。随见随没者。有如粟米头 。三番俱见而不没。 
至三日后方收渐没者。然皆谓麻疹。其于欲出未出之际。当用发表药发之。则易出易愈也。有发热至十余日始见者。大 
抵主在发散肺经之热毒。始事也。调理补养病后之元气。终事也。其或兼风兼痰兼食。随宜加对症药。 
万全曰。疹小而碎。少阴心火也。心肺位乎上。心火旺则肺受之。治疹专以肺为主。观咳嗽者。火炎则肺叶焦举也。 
鼻流清涕者。鼻为肺窍。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则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 
肺热症也。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尽则毒便解。故治疹者。发热时。当察时令寒暄。以药发之。如时大寒。以桂枝葛 
根汤发之。大热。以升麻葛根汤合人参白虎汤发之。不寒不热。以荆防败毒散发之。如兼疫疠时行之气。则以人参败毒 
散发之。 
闻人 曰。麻疹初出。全类伤寒。发热咳嗽。鼻塞面肿。涕唾稠粘。全是肺经之症。有末传泄利者。有一起即兼泄 
利者。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里俱病也。惟不可触冒风寒。及于正蒸热时啖食。能变轻为重。不可不慎。 
朱震亨曰。斑驳疹毒之病。是肺胃热毒。熏发于皮肤。状如蚊蚤所咬也。 
李 曰。疹者。如粟米。微红。隐隐皮肤不出。作痒。全无痛处。麻子最小。隐隐如麻子。顶平软不碍指。即有清 
水。痘多挟疹同出。麻亦多挟疹同出。故曰痘疹麻疹。麻疹以升麻葛根汤加葱白、紫苏。乃麻疹 
初起之神方。或苏葛汤亦佳。或以加味败毒散表之。汗后身凉。红痕自灭。麻不出而喘者死。变成黑斑者死。麻疹后。 
余毒内攻。循衣摸床。谵语神昏者死。 
史演山曰。疹喜清凉。痘喜温暖。人皆知之。然疹子初出。亦须和暖。则易出。所以发苗之初。只要发出得尽。则 
其毒便解。大抵疹欲出已出之际。虽寒。勿用桂枝。虽虚。勿用参术。虽呕而有痰。勿用半夏、南星。 
王肯堂曰。发热六七日。知是疹子。却不见出。此皮肤坚浓。腠理闭密。又或为风寒袭之。曾有吐利。乃伏也。急 
用托里发表之剂。麻黄汤调柏墨散发之。外用胡荽酒麻蘸遍身刮之。疹子发热。或自汗。或鼻衄者。不须止之。亦发散 
之义。疹子发热吐利。乃火邪内逼。纯是热症。不可作寒论。上焦多吐。黄芩汤加茅根、芦根、枇杷叶。下焦多利。黄 
芩汤送香连丸。中焦吐利俱多。黄芩汤多加茅根。芦根。调六一散。滞下。加味黄芩汤调六一散。疹出之时。咽喉肿痛。 
乃毒火上熏。勿作喉痹治。甘桔汤加元参、牛蒡、连翘。或射干鼠粘子汤。疹色喜通红。若淡白者。心血不足。养血化 
斑汤。色太红。或紫殷者。血热也。或出太暴者。并宜大青汤。黑者死。疹既出。热盛不减。此毒壅遏。大青汤解其表。 
便涩者。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解其里。大便不通。四顺清凉饮。疹后热不除。忽发搐。不可与急惊同论。用导赤散加人 
参、麦冬、送安神丸。大热未退。不可与食。与伤寒同。 
龚信曰。当以葱白汤饮之。其麻自出。如渴。只宜葱白汤以滋其渴。使毛窍中常微润可也。过三日不没者。内有实 
热。犀角地黄汤解之。 
翁仲仁曰。麻疹与痘疮。始似终殊。原同症异。痘疮发于五脏。麻疹出于六腑。然麻疹一症。先动阳分。而后归于 
阴经。故标属阴。而本属阳。其热也。气与血分相搏。故血多虚耗。其治也。先发散行气。而后滋阴补血。凡动气燥悍 
之药。皆不可下也。 
鳌按。翁氏此说。已举麻疹之原由症治。包括详尽。名论也。 
凡看麻疹之法。多于耳后顶上腰眼先见。其颗大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既出。色紫红干燥暗晦。乃火盛毒炽。宜 
六一散解之。四物汤换生地加柴、芩、翘、葛、牛蒡、红花等。滋阴凉血。而热似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也。如疹出。 
见风早没。不清爽者。宜消毒饮。加发散之药。虽不复出。亦寻愈矣。 
吐桂曰。疹属阳腑经邪。初起必从表治。症见头痛喘咳。气粗呕逆。一二日即发者轻。三五日者重。阳病七日外。 
隐伏不透。邪反内攻。喘不止。必腹痛胀秘闷危矣。治宜苦辛清热。凉膈去硝黄。方书谓足阳明胃疹。如云布密。或大 
颗如痘。但无根盘。又谓手太阴肺疹。但有点粒。无片片者。用辛散解肌。冬月无汗。壮热喘急。用麻杏。如华盖散、 
三拗汤。夏月无汗。用辛凉解肌。葛根、前胡、薄荷、防风、香薷、牛蒡、枳壳、桔梗、木通之属。古人以表邪口渴。 
即加葛根。以其升胃津。热甚烦渴。用石膏辛凉解肌。无汗忌用。连翘辛凉。翘出众草。能升能清。最利幼科。治小儿 
六经诸热。疹宜通泄。泄泻为顺。下痢五色者亦无妨。惟二便不利。最多凶症。治法大忌止泻。痧本六气客邪。风寒暑 
湿。必从火化。痧既外发。世人皆云邪透。孰谓出没之际。升必有降。胜必有复。常有痧外发。身热不除。致咽哑龈腐。 
喘急腹胀。下痢不食。烦躁昏沉。竟以告毙者。皆属里症不清致变。须分三焦受邪孰多。或兼别病累瘁。须细体认。上 
焦药用辛凉。中焦苦辛寒。下焦咸寒。春令发痧从风温。夏季从暑风。暑必兼湿。秋令从热烁燥气。冬月从风寒。痧疳 
湿盛热蒸。口舌咽喉疳蚀。若不速治。有穿腮破颊。咽闭喘促。告毙矣。治之宜早。外治另用专方。若汤药方法。必轻 
淡能解上病。或清散亦可。痧痢乃热毒内陷。与伤寒协热邪尽则痢止同法。忌升提。忌补涩。轻则分利宣通。重则宜用 
苦寒解毒。 
鳌按。方书名麻疹者。北人单谓之疹。吴人谓之痧子。浙人谓之喑子。名各不同。其实则一也。痧疹虽由肺胃 
间毒。毕竟是肺经所发之疾。故方书言手太阴肺疹。但有点粒无片片者。今时所患。皆是点粒分明者也。至方书言 
足阳明胃疹。如云布密。恐是斑毒。故一片如云密布。且斑毒之发。亦由阳明郁热毒蒸所致。痧不发于胃。而专发 
于肺也。即使痧毒内陷。或亦入胃入脾入肝入肾。各有变症。然此是痧发不透后。其毒转注之脏腑经络。非初发之 
经也。方书谓胃疹者。古人每斑疹二字连用。其谓胃疹。当即是斑。其谓肺疹。乃是痧子。即麻疹也。叶氏以痧宜 
通泄。泄泻为顺云云。夫痧固宜通泄。然太泄痢。又恐毒之下注者未尽。而毒之外发者。复因下泄而多阻滞。 
以致毒陷益深。泻痢愈不止。正气遂日益虚。此际正难措手。然叶氏忌升提忌补涩二语。又为痧痢金科玉律。切不 
可犯。则于此而斟酌求治。惟以解毒为主。兼散肠间郁积。而肺大肠表里。肠间之郁积清。肺经之毒自解。却不可 
犯胃气以绝生气。 

卷二
疟疾
属性:(寒热往来附) 
夏伤于暑。秋必 疟。又云疟病。必由风着。内经之言。宜为细度。夏月盛暑。腠理开发。汗出当风。浴后磅因礴。 
卫气不守。邪气内薄。舍于膜原。应时而剧。暑日得风。根因是托。然而小儿。多由食抟。脾弱胃衰。乳食停积。诸邪 
悉附。与正相角。壅遏阴阳。二气交错。阴盛阳虚。先寒而栗。阳胜阴虚。先热如烙。邪与卫并。故日挥霍。邪深入里。 
故间日作。疟必有痰。停滞胸膈。疟必有湿。酸疼手脚。瘅牝温寒。鬼瘴名各。为症不同。而可约略。冷起毫毛。伸欠 
萧索。战栗鼓颔。头痛如凿。及其热时。内外火铄。渴欲引饮。身疼筋缚。或先寒侵。或先热灼。阴阳偏胜。如酬如酢。 
故以往来。寒热如约。丹溪有言。最为精确。无汗发汗。散邪为主。有汗止汗。固正宜速。务期邪尽。阴阳和协。无奈 
世医。不知用药。小柴胡汤。以为定法。不知前贤。再四叮嘱。早服柴胡。淹缠难却。邪由外散。正无内削。用和阴阳。 
才可下HT 。莫慢轻疏。切宜斟酌。久疟不愈。疟母内托。胸胁之间。可按可摸。治应消散。毋俾正弱。 

卷二疟疾
疟疾原由症治
属性:曾氏曰。内经疟论云。夏伤于暑。秋必 疟。谓腠理开而汗出遇风。或得于澡浴。水气舍于皮肤间。因卫气不守。 
邪气并居。其疾始作。伸欠寒栗。腰背俱痛。骨节烦疼。寒生则内外皆热。头疼而渴。乃阴阳二气交争。虚实更作而然。 
阴气独盛。则阳虚。故先寒战栗。腰背头项骨节皆痛。阳气独胜。则阴虚。故先热。发时不嗜食。喜呕。头疼腰痛。小 
便不利。阴盛阳虚。则内外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