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幼科释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0-幼科释谜- 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便不利。阴盛阳虚。则内外皆寒。阴盛阴虚。则内外皆热。此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蕴积痰饮。病气与卫气并居。故 
病日作。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五脏病气深入。不能与卫气俱出。则间日而作。当卫气 
所至。病气所在。则发。在阳则热。在阴则寒。俟阴阳各衰。卫气与病气相离。则病休。阴阳相搏。卫气与病气相集。 
则复作。各随其卫气之所在。与所中邪气相合而然也。先寒后热者。先伤寒而后伤风。名寒疟。先热后寒者。先伤风而 
后伤寒。名温疟。但热不寒者。名瘅疟。身重寒热。骨节痛。腹胀满。自汗善呕。名湿疟。但寒不热者。名牝疟。其病 
不一。故治当随其阴阳虚实。汗吐下温。对症施治。以平为期。然必因正气虚。感受邪气。留而不去。其病为实。自表 
传里。先汗后下。古今不易。故治疟必须先表。用百解散加姜、葱。次小柴胡加桂枝、姜、枣。以和解表里之邪。自然 
作效。若表里实。用当归散、五和汤、乌犀丸下之。匀气散止补。后以藿香饮加草果、良姜、姜、枣。正胃气。去寒邪。 
则自平复。如表解后。寒热往来。以二仙饮截之。寒热既除。用平胃散盐汤空心调服。温胃健脾。则外邪自清。此为明 
论。有寒多热少。经久不愈。致脾胃弱。饮食少。神色变。二姜丸及清脾汤为治。 
娄全善曰。治小儿疟疾。多与大人同法。以出汗为瘥。宜桂枝、柴胡、参、芩辈。其病食病痰。以意消息之。小儿 
多由食积得之。必兼消药为先也。 
叶桂曰。疟因暑发居多。方书虽有痰食寒热瘴疠之互异。幼稚之疟。都因脾胃受病。然气怯神弱。初病惊痫厥逆为 
多。在夏秋之时。断不可认为惊痫。大方疟症。须分十二经。与咳症相等。若幼医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参。或香薷、葛 
根之属。不知柴胡动肝阴。葛根竭胃汁。致变屡矣。幼科纯阳。暑为热气。症必热多烦渴。邪自肺受者。桂枝白虎汤。 
二进必愈。其有冷食不运。有足太阴脾病见症。初用正气。或用辛温如草果、生姜、半夏之属。方书谓草果治太阴独胜 
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疟久色夺。唇白汗多。馁弱。必用四兽饮。阴虚内热。必用鳖甲、首乌、知母。便渐溏者。 
忌用。久疟营伤寒胜。加桂、姜。拟国中末疟门用药于左。如初病暑风湿热疟药。兼脘痞闷。用桔梗、枳壳、杏仁、浓 
朴、(二味喘最宜)、栝蒌皮、山栀、香豉。头痛宜辛凉轻剂。连翘、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荆子、滑石。(此方淡渗 
清上)重则用石膏。口渴用花粉。烦渴用竹叶石膏汤。热甚则用芩、连、山栀。夏季身痛属湿。羌、防辛温宜忌。宜用 
木防己、蚕沙。暑热邪伤。初在气分。日久不解。渐入血分。反渴。不多饮。唇舌绛赤。芩连膏。如不应。必用血药。 
凉佐清气热。一味足矣。轻则用丹皮、(汗多忌)青蒿、犀角、竹叶心、元参、鲜生地、细生地、木通、(亦能发汗)淡 
竹叶。若热久痞结。泻心汤选用。又夏月热久入血。最多蓄血一症。谵语昏狂。看法以小便清长者。大便必黑为是。桃 
仁承气汤为要药。幼稚疟久。面肿腹膨。泄泻不欲食。或囊肿。或跗肿。必用东垣益气以升阳。倘脾阳消惫。前方不应。 
用理中汤或钱氏益黄散。得效二三日。须投五苓散。一二日。再与异功、参苓白术散之类。必全好。徐忠可注金匮。有 
云。幼儿未进谷食者。患疟久不止。用冰糖浓汤。余试果验。疟多用乌梅。以酸泄木安土之意。用常山、草果。乃劫其 
太阴之药。以常山极走。使二邪不相并之谓。用人参、生姜曰露姜饮。一以固元。一以散邪。取通神明去秽恶之气。总 
之久疟气馁。凡壮胆气。皆可止疟。未必真有疟鬼。又疟邪既久。深入血分。或结疟母。鳖甲煎丸。设用煎方。活血通 
络可矣。 

卷二疟疾
寒热往来
属性:巢元方曰。风邪外客于皮肤。而痰饮内渍于脏腑。致令血气不和。阴阳更相乘克。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之气。 
为邪所乘。邪正相干。阴阳交争。时发时止。则寒热更相往来也。 
吴绶曰。凡寒热往来。是无定期者。其有定期。疟也。全生云。若其人翕翕如热。淅淅如寒。无有时度。支节如解。 
手足酸疼。头目昏晕。此由营卫虚弱。外为风邪相乘。搏于阳则发热。搏于阴则发寒。久不治成痨。宜荆芥散。又曰。 
如苦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 。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痞闷。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结于肠间。气 
道不舒。阴阳交乱。宜备急丸。若止见寒热。起居如常。久而不愈。乃大病后元气未复。悉属阴虚生热。阳虚生寒。宜 
八珍汤。食积为病。亦令寒热。保和丸消之。兼呕吐泄泻。六君子汤。厥冷冻饮料热。人参理中丸。作渴不止。七味白术散。 
食积消而寒热尚作者。肝邪乘脾也。异功散加栀、柴。然此皆非疟症也。切不可混。 
庞安常曰。小儿食积。寒热如疟。渴泻气急。要合地卧。此候当先取下积。只用平胃散。次常服进食丸。 

卷三
黄胆
属性:脾土色黄。病则成疸。其病缘何。先因虚损。复感湿热。风寒外犍。停郁腠理。浸淫肢脘。内热蒸蒸。外熏色变。 
此其大凡。脉必濡缓。伤寒无汗。瘀热不散。身必发黄。尿涩腹满。暑邪挟湿。经络俱 。沦肤浃髓。脏气莫展。黄如 
橘色。筋骨痿软。或由疳泻。肌肉消 。肚大筋青。皮黄发卷。胎疸之疾。得于初产。生下即黄。遍身栀染。原虽不同。 
阴阳必辨。阳黄体热。二便硬短。脾与心搏。胸膈必懑。先利小便。下法莫远。阴黄肢冷。清便滋泫。大便清黄。腹痛 
而喘。面目爪齿。黄色暗惨。脾虚失制。肾水胀衍。约此二端。疸病斯显。再详兼症。身疼体懒。强直 
其膊。枯涩其眼。溺如屋漏。浮肿若茧。或渴或呕。或寒或暖。按症求之。有此款款。淡黄兼白。乃胃怯懦。或胃不和。 
其病稍浅。 

卷三黄胆
疸病原由症治
属性:钱乙曰。诸黄皆相似。如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痛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尽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 
色。着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胆也。其症多患于大病后。别有一症。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 
黄腹大。食土而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古书云。诸疸皆热也。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 
胃不和也。难知云。色如熏黄。乃湿病也。则一身尽痛。若色如橘子黄者。黄病也。身不痛。有干黄者。燥也。小便自 
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饮。宜栀子柏皮汤。有湿黄者。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饮。宜大茵陈汤。如大 
便自利而黄者。茵陈栀子黄连三物汤。或往来寒热。一身尽黄者。小柴胡加栀子汤。 
曾氏曰。黄病不可一概论。标本不同。症治亦异。乃脾胃气虚。感受湿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蕴积成黄。熏发 
于外。故有是症。或脾胃虚弱。内因症癖。攻之而成。然疳泻亦主皮黄。肚大发直筋青。肌肉消瘦。外无色泽。身必发 
黄。治法。感湿热者。以 咀五苓散加麻黄、姜。汗之即愈。或茵陈蒿汤调下五苓散亦可。若得干疳癖者。形如 
黄土。宜醒脾。或化癖丸。 
罗谦甫曰。予治一小儿。季夏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橘黄。眼白亦黄。筋骨瘦弱。不能行立。此由热加以湿。 
而蒸搏于经络。入于骨髓。使脏气不生。故脾遂乘心。湿热相合而成以疾也。盖心火实。则身体蒸热。胸膈烦满。脾湿 
胜。则皮肤如橘色。有余之气。必乘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是肾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内经言。脾热者。色黄 
而肉蠕动。又言湿热成痿。是也。所谓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盖脾土退其本位。肾水得复。心火自平矣。加减泻 
黄散。 

卷三黄胆
疸分阴阳
属性:张元素曰。阳黄者。大小便赤涩身热。是脾土与心火相搏。为阳病。法当先利小便。后下大便。阴黄者。清便自调。 
面目及身黄。四肢冷。是脾虚不能制肾水。宜益黄散。下使君子丸。 

卷三
水肿(诸肿胀附)
属性:少阴肾水。太阴肺金。金本生水。水融两阴。肾邪相传。膀胱是侵。逆于脾土。反被水沉。脾虚失制。随水所淫。 
脾既受克。不能生心。水激心火。与肺相临。肺又受害。化原失凭。以致水溢。肾邪纵横。脾易受湿。水乃与并。脾主 
四肢。流走 。渗于脉络。皮肤是寻。血亦化水。停积日深。乃作水肿。腹饱筋青。手足面目。悉属水停。或气喘逆。 
或口呻吟。或发烦渴。或寒热乘。或小便秘。溺出如针。胸满胁胀。减食失音。背平脐凸。命乃将倾。须洁净府。亦开 
鬼门。去菀陈 。内经是箴。当须识此。急早治惩。根由症状。仔细详明。嗟嗟水肿。病岂寻恒。时俗谬妄。河白是称。 
遍考方书。古无此名。 

卷三水肿(诸肿胀附)
水肿原由症治
属性:曾氏曰。原肿病之由。标本之疾。肾主元气。天一之水生焉。肺主冲化。地四之金属焉。肾为本而肺为标。皆至阴 
以积水。其为病也。肾者。胃之关键。关键不利。则枢机不转。水乃不行。渗于脉络皮肤。而为浮肿。当推究内外所因 
为治。儿大者。凭脉以明虚实。古方有十种论症。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紧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 
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小便闭 
涩。为胃水。少腹急满。为小肠水。然脉浮为风为虚。沉伏为水病。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即为正水。脾脉虚大。 
多作脾肿。因循不治。乃成水肿。盖脾属土。喜燥而恶湿。常感湿气。湿又喜伤脾。血化为水。土败不能制水。则停蓄 
不行。留滞皮肤。故作浮肿。初得病时。见眼胞早晨浮突。午后稍消。急以羌活散疏解。次醒脾散。及间投南星腹皮散。 
其脾冷困。则燥以草果、缩砂之类。然此症夏秋冬治之颇易。惟春不然。盖四时之水。无如春水泛溢。兼肝木旺而脾土 
受克。不能受水。所以难疗。须徐徐调理取效。若脾热而困。入投燥热药。虽不能生土。亦可胜水。奈杀之太过。土不 
胜火。则热愈盛而不食。发热烦渴。又进燥剂。由此面目转浮。致脾败。手足背肿。脐凸。皆脾之外候。有未经发表。 
递用下药。一泻肿消。乃曰泻之力。不知脾愈泻而愈虚。不旬月。其肿如初。此世人但知泻肿为最。不求十补而一泻之 
论。法当随四时用药解表。通利小便。春以七宝丹加麻黄、桂枝、赤苓、姜、葱。夏以五苓散加麻黄、苡仁、车前子、 
姜、葱。秋以清肺饮加羌活、细辛、商陆。姜、葱。冬以冲和饮加白术、生川乌、赤小豆、 
姜、葱。次投滋润救脾导水汤剂渗泄之。乃为良法。更以香陆胃苓丸顿服。自安。 
有国中便觉痰嗽气喘。小水不通。正属肺肾所主。先服解表散。次投三白散。凡得此病。非一朝夕之故。不可求速 
效。以致虚脱。如愈后。再感外风。满面虚浮。用排风散和解。仍服救脾汤剂。免致反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