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第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盏囊蛟堤跫醋倘笠担蔷筒换岢晌āQ炀蚰β奚绷司攀鸥鋈耍鄙寄苤ぐ⒙藓海碛删驮诖恕H绻找话愕墓勰睿愕我盗Χ急厝灰鼙ǎ茄炀蚰β蕹砂⒙藓壕兔挥械览砹恕:竺嫣傅绞灯鹗贝蠹一崦靼祝Ь拖蠡坊废嗫鄣娜θΓ灰屑淙魏我换范狭耍竺婢筒换嵯嘈V谏煲凳怯煞衬斩矗衬沼商鞍稹V灰鞍瓜⒘耍衬站突嶂瓜ⅲ环衬罩瓜ⅲ【筒辉偈堋昂笥小薄0⒙藓耗苤す皇芎笥校褪嵌狭嘶坊废嗫奂涞摹鞍比疽换贰K孕扌杏卸鲋氐悖阂皇瞧莆廾鳎皇嵌咸鞍L鞍欢希衬詹黄穑环衬詹黄穑サ囊稻筒换岬玫阶倘蠖鼙āN颐枪ゲ还茉炝耸裁匆担绻庖簧芊⑵刑嵝模狭朔衬眨奘家岳吹囊荡哟司筒辉傧嘈飧鲅断⒋颐俏薇鹊男判摹G虿灰晕颐窃炝撕芏嘁担坏阋坏味家鼙ǖ模蔷陀涝睹挥辛似凇N颐遣恢拦ニ斓囊担绾位贡ǎ课ㄒ坏陌旆ň褪瞧莆廾鞫咸鞍竺娴南嘈筒换岢闪ⅲ飧龊苤匾C靼琢苏飧龅览淼娜耍胖赖鄙质烙霉Ψ⑿牡囊庖澹筒换崴担骸拔颐俏奘家岳吹奶安_痴如须弥山,业力那么大,怎么能消呢?所以没有办法。”先否认了自己,然后只有等诸佛菩萨来救度。如果只有等待别人的加持和救度,那修行就等于无效,这样的佛法还有意义吗?所以传统的宿命论与佛法缘起论的业力说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宿命论说我们今天所受的就是过去所做的,点点滴滴都要受报,只要业力没有尽就不可能解脱。请问业力怎么尽?只有明白佛法的缘起论,破无明,断贪爱,人人就可以解脱,这个重点大家一定要把握住。
  “烦恼对于业。有二种力量: (1)发业力:无论善业、恶业,凡是能招感生死苦果的,都是由于烦恼,直接或间接的引发而起。所以,如消除了烦恼,一切行为,就不成为招感生死的业力。(2)润生力:业已造了,成为众生的业力,但必须再经烦恼的引发,才会招感苦果。这如种子生芽一样,虽有了种子,如没有水、土、日光的滋润,还是不会生芽的。因此,如烦恼灭除了,一切业种就干枯了,失去了生果的力量。所以,破除无明等烦恼,就是了脱生死的关键!”
  破除无明等烦恼,就是了脱生死的关键!这句话太重要了!烦恼是促发业力发作的因缘,又是业力感果的滋润力。明白这点非常非常重要!一般人对于业力的问题不够深入了解,都把外道的宿命论当成佛法的因果。佛法所讲的是缘起论,就是环环相扣的一切因缘,只要断了其中一环,后面就不会相续了。业力如种子,种子放在土壤里,加上水、阳光才会慢慢发芽。如果把种子放到火上烤焦,也不会出芽开花结果。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种子一定能生果。缘起的意义在于不仅要有主因,还有助缘,不是只有种子就一定能开花结果。这个观念对我们众生来讲意义重大,否则就会落在宿命论里,以为我们没办法清净,无法自己解脱。其实重点在于只要破除了无明,就不再起烦恼贪爱,也就是消除了助发和润生的因缘,业果就会干枯,那就不会受报了。烦恼是业的因而集起业果,烦恼又是业果受苦报的所缘。要注意,很重要!

三、业的类别
  “三、业的类别:
  1、身语意三业:带有道德或不道德的身体动作,此身体的动作名为身表业;由此身体的动作,引起潜在的动能,名身无表业。”
  在我们身体行为上已展现出来的叫身表业;而由身心造作所产生的影响到未来作用的潜能,叫无表业。一般所讲的业力其实就是指这一种无表业。
   “语言的表达(含妄语、诚实语、文字)名语表业;由此语言的表达,而引起潜在的动作,名语无表业。意业是属于心的。身业与语业,属于生理的动作,及引起的动能都属于物质的。虽无可表见,但物质的能力化,有着招感果报的作用。佛说善与恶的身业语业,是天眼所见的色法,故可说:(无表)业是物质引起的特种动能。”
   我们身体与语言的动作属于生理的物质(色)产生的功能,是表业。身体的物质(色)产生的动作所引起的潜能虽无可表见,却有着招感果报的作用,所以这个无表业也属于物质的色,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化的色,因为确实会带来感果的作用。凡夫的肉眼看不到这种动能,天眼可以看到,有天眼的人还能看到鬼道天道等。
  无表业是物质引起的特种动能。过去的部派佛教就在诤论“业到底存在何处?”有说在身心的肉体部分,有认为在心灵部分。导师说,不要把业作为实有的数量存在固定的地方。业是一种功能,它不离开我们的身心,但又不是身心的某一部分――不即不离。虽然我们无法看见所谓能量化的潜在动能,但它确实存在。如果我们今天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内心就会不安,那就是一种后作用。做了一件善事,身心觉得很愉悦,那也是能量化带来的一种后作用。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恶业,带来的影响不仅存在时间很长,甚至只要活着,夜夜都会梦到,潜在的能量作用就比较强大。重业或轻业的后作用力确有所不同。
  “2、善业、恶业、不动业:不动业是指与禅定(色定或无色定)相应的业。这当然是善的。因禅定的特征是意识暂停,心念不动乱,故业也称不动业。这种不动业,能招感色界及无色界的生死。”
  不动业就是修禅定的境界。四禅是色界的定,四空定就是无色界的定,只有比较细的意识,没有身体物质的感觉,所以是比较深的禅定。禅定的特征是意识停止不动,深一点的禅定连呼吸脉搏都会停止,所以叫不动业。如果没有学佛法得解脱,这种不动业死后就是招感天界的果报(四禅以内感得色界,四空定感得无色界)。禅定算善业,可以得到天界的果报,所以很多人很重视禅定,尤其是印度外道,对禅定都非常非常用心,所以他们那边有四禅八定以及神通的蛮多。但是大家要注意,这还是三界的果报,跟我们佛法讲的究竟解脱不一样。佛法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的慧解脱,即使没有深禅定,只要初禅前的近分定(未到地定),在这样的定心中起慧观,能开智能而见实相,一样可以解脱。四禅八定的深禅定,往往会执着在禅味上,反而障碍解脱。所以佛法不是只注重专修禅定,而是定慧等持,定中有慧,慧中不离定。很多人误解了,以为佛法讲戒定慧:“戒能生定,定能开慧,我持戒非常精严,自然会与定相应”。其实守戒可以产生定,那是增上的因缘作用,但戒不一定等于定。修四禅有四禅的功能,守戒有戒的功能,守戒能够心不悔而心安,但是跟定有差别。修定并不等于慧,只是修慧的增上缘。有人误解为守戒一定得定,修定一定得慧,不见得。如果学定一定开发智能而解脱,印度外道四禅八定的功夫很好,为什么不能解脱?他们反而执着在定,甚至有的开发了神通,那就更执着了,破不了我执我见和无明。所以禅定并不等于智能,这个大家要注意!
  我们学法建立了正知见,再有未到地定的功夫进行慧观就可以解脱。过去的阿罗汉有二种:慧解脱阿罗汉和俱解脱阿罗汉。慧解脱的阿罗汉没有禅定功夫和神通,他们能解脱是依靠慧以及起码的未到地定,在这样的定心(不是散乱心)中开发智能。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执着在禅定了,禅定只是助缘,散乱心太强无法慧观而见法,但太深的定,意念不起也不能起慧观而解脱。
  “因此,善业与恶业,是专指能感欲界生死的业力。”
  即使做了很多的福报善业,死后没有解脱,所感得的还是欲界(人或天)生死。佛法讲解脱生死,不是只有善而已。很多人不了解:“你们在修行,我也在修行啊,我没有杀人做强盗,也没有造恶业,我还参加了慈善机构,布施做很多好事呢!”布施做好事确实是善业,但只有善报福德,这与解脱生死还有距离,解脱生死是要开智能的,不是行善就可以解决。佛陀是福慧双修,没有福报修行很困难。“贫贱修道难”,如果我们这一生没有福报,连解决三餐都有问题,家庭烦恼也很多,要修行就很困难。如果有一些善业福报,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要修行就没有那么大的拖累。但如果全是善报没有修慧的话,现在的宠物就是例子,有的狗很可爱,一只售价几百万,主人照顾它比自己的孩子还周到。佛经上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这就说明福慧双修的重要性。“富贵修道难”,以前造了很多善业但没有修慧,这一生成了大富翁大企业家,沉迷于五欲中,让他们来这里上课就不太可能,要开智能就不容易。所以一定要福慧双修,不要以为光修善就是修行。
  “3、定业、不定业:故意所作的强业;必定要受某种果报的;名为定业。”
  一个人在造作恶业前一般多少还是会思考的,会了解其后果。如果明知做的后果不堪设想还要去做,叫明知故犯。明知故犯造的业是很强的,一定会受报,这叫定业,谁也无法改变。明知做强盗杀人一定要判重罪,有些人还是身不由己去犯,死后的果报暂且不说,法律会判重刑甚或枪毙,果报逃不了。
  “其实,必定与不必定,还是在我们自己。”
  不管我们过去造了什么业,这一生能当下抉择,离开烦恼贪爱,使业力没有滋润催生的机会,那就不一定会起果报,可见当下的这个意念有多重要!大家都发心来学法,通过缘起正知见的熏习,观念意志力就会与一般人不一样,慢慢开了智能,不起烦恼,不造新业,哪里来的果报?甚至因缘促成见法,每一个人解脱都有份哪!来这里上课是建立开智能的善因,学习了正见,以正见成为我们行为的主导,身语意都与正念相应,那就不会造恶业以及一般的善业,而与解脱的业相关了。所谓定业跟不定业,其实都在我们一念之间。只要愿意去创造改变业力,即使定业也会转变成不定。否则过去的定业就难逃了。
  “如「中含」「盐喻经」说:即使是重大恶业;如有足够忏悔的时间(寿长),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重业即能轻受而成为不定业。”
  如果过去造的业,一定要受报下地狱,这样就没机会修行解脱了。佛法的伟大在于一念心可以使重业定业转成轻业不定业。可见我们的发心有多重要!尤其是现生只要寿命够长,能发心持戒修心学佛开智能,即使重业也能轻受而成为不定业,这点很重要!
  “这如以多量的盐,投入长江大河,并不觉得咸苦一样。反之,如故意作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忏悔,不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那就一定受报。这如盐虽不多而投入杯水中,结果是咸苦不堪。”
  这个比喻很好。过去的重业定业就像盐,尽管量很多,但将之投入长江大河即被稀释,并不会觉得咸苦。如果不知道发心修行,即使过去少量的业,就像将少量的盐放在小杯水中,就会非常咸苦。我们学法修行修心修慧,心量广大像长江大河一样,过去的业就稀释了。如果不发心修行,过去的业即使不是很重,但是心量小,就像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