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刻-字里藏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巴刻-字里藏珍- 第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实上,有条件主义所争论的不是圣经解释,而是神学问题。这种主义基于一个假设:神的尊荣和荣耀并不要求失丧的人,在审判之后仍继续在悲惨中存活,因此,神若不使他们灭绝,神就是不必要地过于残酷了。但这个论点是自打嘴巴的:因为基于这个假定,神如果让失丧的人继续在居间之境(参路一六23等节)的悲惨景况中存在,直到审判的日子,这样神才是不必要地残酷,而他应该在人死的时候就使他灭绝——但圣经清楚说出他并没有这样做。事实上,公义的(换言之,应得的)审判并非残酷,而且圣经的立场是:神为不虔不义的人所命定的是公义的审判(参路一二47等节;罗二5一16),是为了颂赞他(参启一六5-7,一九l-3)。
死后的福音布道(post…mortem evangelism)是我那位布道者朋友所肯定的,对象包括所有未曾听过别人把福音“理智地”向他们传扬的人。但对于这个问题,圣经没有清楚的教训。彼得前书三章十九节起那一段颇奥秘的经文,不能硬作这样的解释,原因如下:(1)那些“在监狱里的灵”最低限度可能是堕落的天使,也同样可能是指堕落的人(参创六1…4;犹6);(2)此段所说基督向那些在挪亚时代不顺从的人传道,一个比较自然的含意,是指这种传道除了向这句话所说的人之外,并非指向其他人;(3)“传道”(希腊文:kēryssō)一词没有具体地说明信息的内容,并没有暗示这信息是邀请人接受生命,更自然的含意不过是宣告耶稣的得胜。因此这段经文不能够证明普世性的死后传福音的教训,其他任何经文也不能证明。而圣经明文的教训,都反对这种思想,尤其突出的,是那些把今生看作是决定来生的经文(林后五10;加六7等)。
无论如何,对于那些没有听过别人“理智地”向他们传讲福音的人,他们的良心仍然会有神的光照,而他们或会留意,或是漠不关心,或会寻求这一位他们隐约有点认识的神,或会置诸不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1)如果任何一个好的异教徒,达到愿意投入造物者的怜悯中寻求赦免的境地,那其实是恩典把他带到这个地步;(2)神肯定会拯救任何一个他带领到这个境地的人(参徒一〇34等节;罗一〇12等节);(3)任何一个蒙拯救的人,将会在来生中认识到他是藉着基督得救的。但我们不能够有把握地说,神曾用这样的方法拯救任何人,因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所能够肯定的,只是“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而且保罗毫不犹疑的回应诗人一言以蔽之的说法:“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一18,三10、参9-18)。神并没有欠下任何人听福音的机会,至于“理智地”传讲出来的福音信息,他更没有欠任何一个人。
普救主义(universalism)通常被说成是一种乐观的“第二次机会”主义:所有被造而没有在今生回到神面前的人,死后神会在基督里与他相遇,带领他爱神,甚至不惜把他送到炼狱式的地狱中一段时间,使他醒悟过来。但显然这并不是基督自己的观点(参太一二32,二六24),也不是任何一段按照上下文去理解的经文的必然含意,甚至不是任何一段经文的自然含意。
侦探小说中一位伟大的侦探曾说,当你除去所有不可能的情况之后,余下的无论是多么不大可能,也必定是真的。同样,神学家知道:当你排除一切不合圣经的选择之后,余下的无论其滋味是多么的不好受,必定是神的真理。我不是说我所提出有关永远灭亡的立场是可喜悦的或令人舒服的;我只是说,这实在是基督和新约圣经所教导的,所以我们必须相信。
征服死亡
如果你对死亡不能明其所以然,你对人生也同样不能明其所以然。任何哲学,如果不能够教导我们如何驾驭死亡,对我们就毫无价值。在这一点上,哲学家们皆败下阵来——福音遂可异军突起。因为从某个角度来看,统驭死亡是福音的中心主题——欧文(John Owen)把这个主题用一句话概括起来:死亡在基督之死中死去(the death of death in the death ofChrist)。
因为基督的复活,不只是暂时的复苏,像拉撒路、睚鲁的女儿和拿因城寡妇的儿子复活那样。“因为知道基督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下再作他的主了……他活是向神活着。”(罗六9等节)“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一18)他的复活,为他的子民宣告并确保了现有的赦罪和称义(罗四25;林前一五17),并他们现在与他一同复活,进入属灵生命的新境界之中(罗六4…11;弗二l-10:西二12等节,三11)。这种属灵的一同复活,会在将来得到配合,就是在基督再临之时,他会使我们活着的人身体改变(腓三21),如果我们已死去,他就会重新给我们披上荣衣(参林后五4等节;林前一五50…54):意思是说,那闯入神的世界中,进行毁灭的侵略仇敌——死亡——最后要遭灭绝(林前一五26、54等节)。
同时,因感觉到死亡是进入受苦和审判(来二15)之门而产生对肉身死亡的恐惧,对基督徒来说,这已被除去了:死的“毒钩”已给拔掉(林前一55:55等节),因为知道自己的罪巳蒙赦免,并且“无论是死,是生……是将来的事……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8等节)肉身的死亡,现在成为“睡眠”(即是说,是休息,藉以恢复精力,启一四13,不是无意识的),是“在耶稣里”的(林前一五18;帖前四13等节;徒七60):这“睡眠”是基督为那些他正为他们预备地方(约一四2等节)的人而设的,但他还要来接他们到他那里去。他们将“分离”“与基督同在”,而这是“好得无此”的(腓二23)。
基督徒可以肯定,他死亡的日子已记在耶稣的日记簿上:当约定的日子来临时,救主就会在那里把他的仆人带进更接近他自己的荣光中,有更亲密的契合。因此,无论死亡从肉身的角度看是多么悲痛,却是一个进入喜乐的旅程。好几年前,在伦敦上演的一出话剧有一个惊人的题目:“忌辰快乐”(HappyDeath Day),这对信徒来说诚然是如此。与基督相交,并透过基督与神相交,一旦在这地上开始之后,就永不终止:经过死亡,再经过死亡和复活之间的“居间之境”,一直到永远,基督都与他的子民同在——这就是永远的生命。因此,他印证了他的应许,这应许是他向那一位为拉撒路哭丧的马大所宣告的:“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一一25等节)死亡已被征服了。
随时准备面对死亡
三个世纪之前,有一个故事,说到一个学生去拜访牛津抹大拉学院的清教徒院长古得文(Thomas Goodwin)。在阴暗的书房中,古得文一打开话匣子,就问到访者他是否准备迎接死亡。那青年人吓得拔足跑掉。这个故事当时说出来令人发噱,现在也是如此;但找们应该说,如果这事属实,古得文其实是以牧者的身份提出了一个恰当的问题,无论我们觉得他的谈话技巧如何,也不应取笑他。因为无论你的年纪多大或多小,一种内在平安和生活圆满的秘诀,就是要面对现实,准备好面对死亡——或可以说是整装待发。我们以这个事实彼此提醒,并不算荒谬无稽。
昔日的基督徒对这方面的真理甚为了解,他们把整个人生看作是死亡和永恒的准备,因此以非常认真的态度,面对现在每一刻(而不是看重自己)。中世纪时代和清教徒时代有关死亡的艺术之教导,竟然成为生活艺术的处世态度;凯恩(Ken)有一句话说:“把每一天当作是最后一天去生活”,这常常成为北美洲人最基本的原则。昔日的基督徒如此生活,无疑比现代人从生命中得着更多。上文已说过,今天的人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不是必须思想死亡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去想到死亡,甚至连不断讲论基督第二次再临的基督徒,也不知道为着面对主再来和面对死亡所要作的准备,其实是一块银币的两面,是同一个课题的两个角度——那就是你和我的世界末日,因为基督已为我们而来。这看来是一种倒退,但回复古老的智慧,对我们实在大有裨益。
有多少基督徒,是存着儆醒的态度过他们的人生?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这种教导一点也不神秘。每天要完全委身去服事基督,不要沾染罪恶,常常向神交账,把每一个小时看作是神赐给你的礼物,尽量加以善用。把你的一生计划一下,为七十岁的人生作个预算案(诗九〇10),并且要明白,如果你的日子到头来没有这么长久,这并不是不公平的剥夺,反而是迅速的晋升。永不要让好的或次好的东西把最好的挤掉,要为着那最好的,欢欢喜喜地放弃那不是最好的。要活在现今当中,用感谢的心享受其中的乐趣,并与神共度其中的苦痛,知道苦与乐都是回家路程上的梯楷。把你的整个生命向主耶稣敞开,并付出时间与他灵交,沐浴在他的爱中,并且有所回应。要常常对自己说,每过一天就更近一天了。要谨记怀特菲(George Whitefield)所言,只要人的工作尚未完成(虽然只有神能够界定什么是人的工作),他是不会死的:并要努力去完成神在此时此地所交付你的工作。
保罗说:“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四6…8)
彼得劝诫说:“正因这缘故,你们要份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你们若行这几样,就永不失脚。这样,必叫你们丰丰富富的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彼后一5…7、10等节)
这就是应走的路。


  

2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