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机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三次机遇- 第19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德国占领的胶州湾。英国占领的威海卫等……王士珍原本以为皇帝让大本营准备这幅大地图是为了国防军的秋操演练而准备使用,没想到居然是如此的局面。

    “朕出个课题给诸卿,两大集团交手。日本援引英日同盟关系而与德交战。准备夺取胶州湾,朝廷何以应对?”

    众人议论纷纷,最后推举蒋方震回答。

    “臣应答有四:其一。胶州此地虽然重要,但德国战略重心在欧洲大陆,青岛孤悬海外,即有心守亦无力守;

    其二,虽德国无心守。但必不肯拱手将如此良港让与日本,或与其相商。获取其他利益;或坚决不予,抵抗到底;或干脆拉拢我国起见,交还我国;若其与日本交换,则我虽愤慨,却无能为力;若其与日大打出手,胜负虽然可以预料,但过程却不可预测;若交还我国,则……”蒋方震顿了一下,“是置我国于火上。”

    “臣以为,德交还我国可能性甚大。第一,近年来中德关系密切,合作颇多,双方均受益良多,德国为拉拢我国起见,很可能有此决断;第二,一旦欧洲战事蜂起,德自顾不暇,必然无力兼顾远东,但反过来也可以这样理解,日本认为胶州湾是其囊中之物,趁火打劫之下一伸手便是,根本犯不着与德国谈判;第三,亦不能排除德国利用胶州湾之一隅作为牵制帝国与日本抗衡地策略……”刚刚接替戴鸿慈出任内阁协理大臣的唐绍仪的概括很有预见性,“对帝国而言,如果德国真将胶州交还,那么明知其居心不良,明知是一大诱饵,仍然会一口吞下。何也?国内民心舆情皆不容朝廷踌躇、退让!”

    “朕要地就是这个效果!”皇帝站立起来大喝,“鸦片战争以来,朝廷屡屡失地,今日割某地于某国,明日租某地与某国,颜面尽失,国势日颓,着实愧对列祖列宗。朕以为,德不肯交还便罢,若肯交还,决不让与日本……”

    “那就意味着与日可能有一战……”良弼说出了大多数人心中地结论。

    “20年前,朝廷败于此尔小邦,故有今日之窘;20后,朕决不退让,如果他要战,便以生死搏杀之。”

    徐世昌等几个原本还想劝解一番,说两句“以大局为重,积蓄实力”的言语,但想来想去,如果一忍再忍、步步退让,则维新元年以来朝廷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威望又将毁于一旦,妥协退让也是如此,战败投降也不过如此,那为何干脆不放手一搏,说不定还有成功之可能。况且皇帝成竹在胸,洞察如悉,又不似甲午年那样束手缚脚,果然大有可为。

    “朕对此次大事,定名为‘冰计划’,主要有三:第一,由徐总理主持,唐绍仪和载泽考虑办法,进行战争资源准备,有备无患,包括先行在欧洲期货交易上予以投入,在国内进行资源调集;

    第二,由赵秉钧主持,利用情报局,广泛搜集各类相关情报,务必有地放矢,知己知彼;

    第三,由铁良主持,调集兵力,整顿动员,加速生产,囤积军火,尽可能在秘密情况下准备作战物资;

    第四,由王士珍主持,蒋方震等配合,拟定山东半岛及其余战场的作战计划。”

    “臣等遵旨。”

    “今日会议,极其秘密,请诸卿注意保密,万不可走漏风声,若有泄密者,以叛国论处,诛九族。”

    命令一下,事情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表面上看,中德经贸进入1914以后更加火热,但实际上所有的交的订单一概取消或者采用种种方式予以拖延订立;载泽利用帝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海外分子,在伦敦期货交易市场对钢铁、煤炭、铜等重要地大宗战略物资予以下注,用10倍的杠杆准备头寸;铁良则亲兵工集团予以监督,一方面加速囤积进口德造兵器,另一方面则有计划地促使本国军工生产慢慢转移到战备状态下来;王士珍主持参谋本部工作,一方面加紧训练各梯次部队,通过实战演练进一步提升战斗力,另一方面则发动整个参谋班子草拟作战计划,为了掩人耳目,名称定为国防军秋操计划……

    庞大地国家机构开始转动之后,陆陆续续便有相关情报传到英国、日本乃至德国的情报机关的耳朵里,但及至6月中旬,各国情报机关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变故都是两眼漆黑,对中国人的战略意图自然也难以判断,因为不管怎么分析都难以自圆其说。

    该来的终究要来,1914年6月28日,枪声从萨拉热窝传出,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德和他的夫人一起倒在塞尔维亚黑手党普林西比的枪下,世界局势在一夜间发生逆转,战争阴云笼罩了整个欧洲大地……

    第四卷 

第二章 … 链锁效应 

    一天是德皇威廉运河(后来重念日,德皇威廉二世是在他的游艇“霍亨索伦号”上获悉这个消息的。当他知道自己的朋友和猎伴弗兰西斯;费迪南毙命的消息之后,脸色发白,一声不响地回到他的特等舱房里去——那里酝酿着颠动整个世界的波涛

    同情的电讯来自世界各地: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发了一个电报,表示“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真诚慰,和我本人的深切同情”;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宣告他的宫廷将志哀七日;为了不被人超过,沙皇尼古拉志哀十二日。由于时差关系,大中华帝国驻奥地利的公使于间才向老皇帝约瑟夫送去电,电文很是稀松平常,但公使的态度却很坚决——“这不是普通的谋杀,这是对一个大国赤裸裸的挑衅”,诚挚的慰问和祝福后面,是不怀好意的心态。虽然老皇帝并没有听进去多少,当京师里的林广宇知道,导火线必将被点燃,它会将整个世界炸得粉碎!

    在命运攸关的时间里,忙碌的是各个大国,而萨拉热窝却是平静的。当然,西山脚下的大本营同样也是不平静的。如果说皇帝在几个月以前如临大敌、无比郑重的预告还让人有些将信将疑,甚至认为捕风捉影的话,那么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已经启动了这个计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计划的行使也不是一日就可造就的。

    作为官方舆论喉舌的《帝国日报》对遥远的欧洲政局并没有诉诸太多的笔墨,他们连篇累牍报道的是国防军即将开始的夏操——按照参谋本部拟定的作战计划,所有部队在7月1日前需要动员完毕,前要悉数开赴指定位置。这将是国防军最近3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不但将检阅三年国防建设地成果,而且将进行禁卫军与新军的高强度对抗。

    这些消息对于消息灵通的列强人士而言,并不是什么新闻——从今年年初开始,他们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在庞大、复杂且人数众多的筹备计划后面所隐藏的军事动员则是他们所不知情的,不要说他们不知情。就是参与整体计划的部队主官都不知情——除了禁卫军的铁三角。没有一支部队知道这次夏操地真实目的。

    德州兵工厂夜以继日地开足马力生产,子弹、炮弹、手榴弹、地雷、炸药……一应军火供应之物都加速生产,同样,为了掩人耳目,江南厂的火炮和汉阳厂的枪支并没有同步增长——你日本人不是最讲究用间地国度嘛,你自己去判断吧,我们到底想干什么。

    伦敦的期货市场上,各类9月份的期货和约已经开始悄然上涨。虽然幅度并不大,但交通银行和帝国银行两行的全权代表和皇室基金操作代表张家璈已经稳坐钓鱼台,他手中早已埋伏了高达800英地掉期和约,按照10倍的杠杆计算。远期合约每上涨1个点,帝国的财政收益就是80万英镑——还怕不赚死人?

    表面平静的维也纳皇宫里实际已成为诸多矛盾地漩涡,事情正一步步走向深渊,虽然老皇帝对皇储的毙命很痛心。但他还没有下定武力惩罚塞尔维亚的决心——塞尔维亚虽然弱小却绝非易取之国,而且后面还站着俄国这个庞然大物,可奥地利外交大臣莱奥波尔德;冯&#尔希多尔德伯爵和参谋总长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将军却认为奥匈帝国逮住了毁灭塞尔维亚这个千载难逢地机会,他们和康拉德一起极力怂恿老皇帝发动对塞尔维亚地战争。

    皇帝虽然老了。但并不糊涂,面对意见分歧地两派大臣,他非常犹豫。为了照顾彼此的情绪。他只能同意召开御前会议。御前会议地结果同样是和稀泥。主战派和主和派并不能获得足以压倒对手的优势,最后只能达成彼此一致的妥协——听听德国人怎么说。

    “德国人还用说么。肯定是要了奥匈的老命,而且把自己也搭进去。”虽然亲信重臣对林广宇不看好德国的言论表示极大的吃惊,但皇帝后一句话更让

    结舌:“难道你们希望德国打赢么?朕借了一屁股的什么时候打算还过了?”

    皇帝居然打的是赖账的主意?这是让所有人都料想不到的局面,即便以大胆出名的载泽也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他结结巴巴地问道:“皇上,即便德国打输了,战胜国也不会轻易放过这债……好比日俄战争,日本打赢了,我们……”

    “笨蛋!德国完蛋了,钱就贬得一文不值,还废纸你会不会?”

    “皇上英明。”虽然带有九成九的不信,但所有人都已经为皇帝一贯精准的寓言所震慑——这真是帝国之福。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你听听,听听,约瑟夫那老家伙是怎么说的……”地球另一隅,威廉二世得意地念叨着“……如果奥地利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我们能依靠德国吗?”

    “陛下,该怎么答复呢?”

    “能!为什么不能!”威廉二世兴奋地搓着手,斟酌着词汇,“即便事态发展到奥匈帝国同俄国开战的极端,我们依然保证,德国出于它作为一个盟国的忠诚,将永远站在奥匈帝国一边。”威廉本人将战争和和平分为好的战争和坏的和平,如果和平是以德国牺牲盟国为代价换来的,他宁可不要。一句话,他宁要好的战争也不要坏的和平!

    老皇帝在忐忑不安中收到了威廉的空白支票时,他的和平感顿时化为乌有——他已经无法说服坚决主战的好战分子了,他喃喃自语地说道:“现在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

    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如获至宝地获得了他想要的答案与支持,外交大臣贝尔希多尔德作为最坚决的主战派主持制订策略——为了掩饰目的,给军队动员争取时间并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塑造本国的“和平形象”,两人决定先向塞尔维亚提交最后通牒,措辞要狠,开价要高——要高到使其不能接受的地步!经过数轮谈判、斡旋,7月23下午6时,奥匈驻塞尔维亚公使吉斯尔男爵也向塞尔维亚当局递上了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回复。措词之严厉,条件之苛刻前所未有,接受了这一条件几乎等于亡国,而拒绝则必将意味着战争。

    威廉二世仍然在他的游艇上嬉玩,读了最后通牒的文本后,他用一副故作轻松的语气和其副官、海军上将冯;米勒开玩笑:“这是一份神气活现的照会,不是么?我猜塞尔维亚人是不会接受的,我们不妨要求他们接受……呵呵呵,这是不可能的!”

    形势急转直下,气氛越来越紧张了。接到奥匈最后通牒的消息,伦敦期货市场的钢铁期货立刻做出了反应,陡然上涨了15%。

    “平40万英镑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