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的小农民- 第5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孙刚以前可是吃到过春运的苦头,大学毕业后,刚工作那两年,也是年年回家过年,买不到票,要站20多个小时才到家,能有站的地方就不错了。

然后呢,过完年赶去上班也是买不到票,所以后来几年春节都没回家。

正月初这几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所以他家的客人都是安排在孙刚家里吃饭的。还有很多自家来的亲戚,所以孙刚基本上没怎么出门走亲戚,除了初三去了赵涵家去拜年,都呆着家里帮着孙妈一起做饭。

还有王燕娘家的亲戚,是来“回年”的。回年是指刚结婚新人去女方家里拜新年,有来有回才行,女方的亲戚来到男方家里拜年就叫做“回年”。由于是人家是第一次上门,来的都是王燕的长辈,所以要做最丰盛的饭菜,让客人吃好喝好了才行。

正月客人实在是多,基本上是一天两顿都有,所以几天下来,也是非常累的。小时候孙妈经常在正月说太累了,孙刚一直没什么体会,现在终于体会到了。那时候孙刚特别希望家里来客人,因为只有客人来了,才有好吃的饭菜。

孙刚这儿还有几个奇怪的习俗,就是正月初三前不能把家里的垃圾倒外面,只能堆在门后头。如果扫外面了,意味着把财富扫地出门。

还有就是正月初六前不能做干饭(米饭),一般主食只吃饺子和馒头,或者稀饭馒头。具体也没有什么说法,只是一辈辈传下来的。

正月十二前两天,孙刚去山上折了几根柏树枝,用来烧柏灵火。

柏树又叫做柏灵树,烤柏枝火在农村叫做烤柏灵火。它们的寓义各不相同,柏灵火取同音百灵之义,寓正月十二晚间全家烤柏灵火后一年中疾病全消、百治百灵之意。

正月十二那天黄昏,孙爸早早的在院子搭起了一堆柴火,下面放两个砖(过去用土坯)留有通风口,中间竖着两三捆芝麻杆,这样被点燃后便于燃烧。把几根柏树枝棚在上面就行了,不需要太多柏树枝,几小根就行,意思一下,要不然山上的柏树哪够这么多年折腾啊。

等吃罢晚饭,全家人围着这堆火。

孙刚的奶奶用一长柏灵枝在火上旋转后依次在家人身上自上扫下,同时口中念叨吉利话语,比如扫扫耳,耳不聋,扫扫眼,眼不花等等。在火势合适时,家中人员还有从火上蹦过的,老人则是迈过而已,寓旧年已过,新年吉祥吧。

民间更流传:正月十二晚烤柏灵火时取一白馍在火中烧烤,趁热吃下则一年中百病不生、旧病全消,这也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良好的健康愿望吧!

一群人围着一团小小的火堆,有在里层蹲着的,有在外层站着伸臂,错落有致,有谦有让。很快,烤馒头的香味飘了出来。孙刚看着焦黄的馒头,在偷嘴的过程中烫的吸溜吸溜的。惹得大人们的笑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也就是说三十晚上,红通通的炭火要烧一夜,形容日子红红火火,正月十五灯笼要挂一宿。按风俗过完十五才算过完年,因此元宵节是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

农历春节中,也只有除夕夜跟元宵夜最热闹了,当元宵的灯火繁花散尽之后,才算过了一个美满的年。

元宵节在民间历来深受百姓重视。在元宵节期间,除了燃灯观灯、吃元宵、猜灯谜外,民间还要进行歌舞、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其喜庆热闹程度可与春节相媲美,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娱乐活动统称为“闹元宵”。

按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共舞大龙、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自古以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舞大龙,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

感谢951274927这位书友的打赏,谢谢你!!!

收藏最近一直涨不上去,胖子很郁闷啊,收藏上不去的话,上架就…………

084。正月忙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街上热热闹闹的,虽然是晚上了,还是人山人海,舞龙的、踩高跷的、玩旱船的,还有到处挂的灯笼,把平时幽静的小镇装扮的格外“妖娆”。

一束束耀眼的光线飞上天空,“啪啪啪……”那一束束光线突然炸开,金色的、银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星星般的花朵向四周飞去,似一朵朵闪光的菊花,光彩夺目。

孙刚也把院子里的烟花点上,引信不断冒着火花,燃到尽头,嘭”的一声巨响,烟花腾空而起,在天空中绽开五颜六色烟花,有的像流星徘徊在夜空,有的像万寿菊欣然怒放,还有的像仙女散花,一朵朵小花从天而降。

“可真漂亮,就是放出去的不是烟花,是人民币。”孙妈看着美丽的景象,有点心疼钱,一筒一两百呢。

在空中,烟花就像向四周撒满无数的晶莹艳丽的珍珠一般,天空顿时明亮起来。再往远处看,天空中不但有孙刚家放的烟花,还有别人放的烟花,真是千姿百态,有的像怒放的菊花,有的像流星雨……美丽极了。

“火树银花不夜天”就是这种景观的真实写照。

烟花易冷,只有一瞬间的辉煌。留下一地的…………

正月十六,妇女们怕动针线会患百病,于是结队出去玩悠,因此这种风俗就叫做“游百病”。有“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之说。

一般是在正月十六这一天,一吃过早饭,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大门挂锁,全家出动,到四处去“游百病”。

在过去,老年人爱去逛庙会,参禅拜佛,祈佑福祥;年轻人也多会去尽情享受各种愉悦身心的游艺活动。

即便是那些平时不太爱游逛,喜好清静的老人,凡是能走动的,这一天也都不会呆在家里,大多都会穿得暖暖和和,拄上拐杖去田地里转转。

据人们讲:经过正月十六这一游,就会使“百病”在舒心畅快的短距离旅游过程中,全部“遗”在路上,“遗”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没病没灾的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灾的正好“遗”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如此良好祝愿,你能说它不对?因此,这一天的出游,也有一个禁忌,许多地方人们都可以去,就是不能专门去串亲访友,到别人家去“游百病”,你若贸然去了,人家会认为你会将自己身上的灾病“遗”在他们家里,于他的家人不利。所以这种犯忌讳的事还是尽量不要干的好!

“游百病”其实是一种可以起到协调、吻合、衔接、舒缓火红的年节放浪与很快即将转为正常的春耕生产生活秩序的减压阀与缓冲器。它是一项调养身心、振奋精神、恢复体力、以利再战的年节良俗!对于信奉“天人感应”的中国人来说,在年节的热闹使人疲倦之余,在冬去春来春耕生产即将开始之际,来“游百病”,正是对“人身虽小,暗合天地”这一机理进行的民俗学解释。

晚上家家户户都扎几把稻草,在自家门前堆成圆锥形儿,由家中长辈首先在自家一侧点燃草堆儿,旺盛的大火中谷堆倒向自家房舍一侧,寓年中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孩子们抓住最后的机会玩灯,他们以灯打灯,把灯碰碎、烧掉,不仅不恼怒,反而是无比开心,灯笼一着,吉利来到,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正月十六晚上烤火玩灯完毕,过年大戏也就基本上收场了。

…………………………………………………………………………

正月以后意味着一年的忙活又要开始了,农村人就等着春天开始忙农活,庄稼好好长长,到了秋天好收成。但是春天地里虽然在种,却是没什么可收的。

当许多村民还沉浸在拜年、迎龙灯、看大戏等喜庆活动中时,部分农民已在田地里忙着春耕生产了。

一般下午太阳高空挂的时候,抓住天气晴暖、化冰水使得土壤墒情好的有利时机,村里人开始耕整田地,为春天的耕种打好基础。

还有许多村民在田间地头播种春土豆。村子的李正伟夫妇是当地种植土豆能手,他家的地离孙刚果园不远。当天,夫妻俩一个平整土地,一个施肥播种子,配合十分默契,干得很欢。

这几天孙刚正在果园里忙着给桃树整枝、施肥。年前那场雪较大,后来家里一直忙着,给桃树整枝、施肥的农活落下了,这几天趁天气晴好赶紧补上。

剪去一些多余的分支,给每颗树下埋点儿发酵过的鸡鸭粪便,顺便浇点儿空间水,反正就是有空就去果园打理打理。

时间过的也很快,孙阳的假期快结束了,他要回部队了。

“刚娃,明天剁点儿馅子,咱包饺子。”孙妈对儿子交代着。

“才过完年还吃饺子啊。”

“你哥不是要回部队了吗,”孙刚这边的习俗是上车饺子下车面,临走得吃顿饺子。

“哦,好,我知道啦。”

两天后,孙刚开着车送哥哥和嫂子去县城火车站。

“阳阳,好好照顾燕子,你们俩要好好的过,知道不。”孙妈擦擦眼角嘱咐道,孩子在外地当兵,做父母的说不牵挂那是假的。“燕儿啊,好好看着阳阳,让他少抽点儿烟。”

“妈,我知道了。”

“妈,我会的,你放心吧……”

“有事儿打电话啊。”孙爸也有点儿舍不得儿子。

“阳阳,把这个带着路上吃,”孙刚的奶奶手里提着一袋子水果,用小脚歪啦歪啦的走过来,爷爷跟在后面。

孙阳接过奶奶手里的水果,“爷,奶,你们在家保重身体啊,”他知道***脾气,不接受的话她会生气。

“哥,得走了,不然赶不上火车了。”孙刚催促道,他不喜欢离别的场面。

“爷奶,爸妈,你们在家注意身体啊。”孙阳和王燕只好告别,“小刚,在家听话点儿,照顾好咱爷奶爸妈他们。”

车渐渐远去了,几位至亲之人还在大门口依依不舍的挥着手。

——————————————————————

感谢书友梓桢的打赏和评价,谢谢你!!!

今天接到通知,下周将上起点强推榜,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我!!谢谢了!!!求收藏!!

085。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二月初一前后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