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蓬语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蓬语录- 第8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愉悦和不悦之中,我们就陷落于世间法的摆荡之中。如果你只是一味追逐「快乐」,逃避「不快乐」,那样修行下去,到死也见不到佛法。倘若你不想修行,便不会去修行;但是你若因欲望而修行,却见不到法了。如果那是好的,别抓紧它;如果是坏的,别黏着它。好和坏都会咬住人,因此别紧抓它们。中道是很难依循的,你不能依赖你的心情和欲望。如果我们没有了知事物的真实样子,我们将不是喜爱它们就是恨它们。自然包含了好与坏,对与错。别黏着良善,别黏着邪恶;这些都是世间的性质。应用智慧以避免被「称赞」和「谴责」所攫了。在修行中唯一能带给我们危险的,是在我们深信或盲目地拒绝某件事物之时。认真修行的人是不会允许自己被太多教导所攫获的。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那个地方有执着,那儿就有束缚,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束缚,两者同样都会捆绑人。只要执着事物为「我」或「我所有」便会产生系缚,而人一旦陷入系缚之中,就好比身陷囚狱一般了。只要是沉迷于事物中,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执着,同样都是囚牢。我们的心藏有各种杂草,必须生活在相对的世间、生死的轮回中。所谓的杂草就是错误的知见,它源自于自身的好恶。只要我们仍企图在世间寻找一个立足点,不论是富贵、名望或任何事物,终有一天仍会受逆境所迫害。解脱者既不嗔恶苦受,也不会贪着乐受。如果我们可以将心扩大到彻见真理而超越二元化的境界,并与周遭世界圆融无碍,如此就能除却对自我的妄执。不要说众生有善有恶,一切的善恶都是我们的分别。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若起我是人非,就是胜负我执的心。都是有个你、我在争,看能不能修到没有你、我这种境界。观诸法性,无有二相,以不二相,洞见十方。能所平等,常住一相。绝待空性,毕竟寂灭,清净如如,了无所得。此一念心,本无能所,能所尽处,名为见性。一念迷昧,假名众生,返迷为觉,假名为佛,生佛迷悟,皆是对待,清净性中,皆不可得。无自他相,离人我见,住真实观。人法顿空,诸缘自息。能所双亡,当处全真。知无人我,则无贪欲,不被束缚,谁受轮转?不脱对治,皆生死业。不得一法,名为传心。真如妙性,非物所拘,才涉有无,便隔霄壤。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莫逐有缘,莫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万物齐观,复归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闻说空,不着空,即不取不空,是顿悟。闻说我,不落(我),即不取无我,是顿悟。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顿悟。如果你达不到「中道」,那么,你将无法超越痛苦。人们只想去拥有,他们只想到获得的快乐,而不考虑其中滋生的烦扰。我们都不愿痛苦,而希求快乐,但事实上,快乐只是痛苦的一种微细形态,而痛苦本身是一种较粗的形态。你可以将它们喻为一条蛇;蛇的头是「苦」,蛇的尾是「乐」。你看清了两边,于是你拥有了平静。如果你只看到一边,那就有痛苦。随着情绪流转并不能引起任何真正的快乐,那只会使我们执着于快乐和不快乐,执着于喜欢和憎恶,而这些本身正是苦的根源。我们不该因世间的无常变化而太过开心或烦扰。有快乐就会有痛苦,有得就会有失。大部份人的幸福,寄托在那些能让他们喜欢的事物上。若是那样,你什么时候才会找到幸福呢?无论接受到什么,心不去添加其他什么。快乐与不快乐对于一位已经开悟的人是没有意义的。这些快乐、不快乐等等的活动不断地生起,因为它们是这世间的特性。得与失、称与讥、誉与毁,乐与苦——这是世间,迷失在世间的人无路可逃,这世间淹覆了他。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由于执取和攀缘的关系,一切都会变成不如人意,无论是善或恶、功或罪、乐或苦、得或失,一切相对的观念,如果你有任何执着的话,全都变成苦的原因了。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凡夫心,就是执着心。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但未见无生的,就逃不出吉凶祸福。盖因迷起妄,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兴。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能所既无,则见闻觉知无地可寄。到这里,即是从上诸佛菩萨善知识放身舍命处,亦是大休歇大解脱大安乐之地,亦是不离世间而成就出世间之三昧。心无迷悟,性无向背。但人立迷悟见,执向背解。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以未觉悟前,于染净中有一毫见闻取舍之处,皆在三界无明长夜生死梦中。才得见性,便同觉后,自觉觉他,故名为佛。与诸染法相应,名众生界。与诸净法相应,名人天二乘。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等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既无能起之心,亦无所灭之迹。起灭俱离,所离亦空,心境豁然,名为见道。于见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对治之能所皆绝。能所尽处,自然成佛。佛法只在方寸,心外断行踪,但一心一智慧,离内外中间取受,三际理玄,便入无为道。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身心世界,圣解凡情,皆是颠倒情识,虚幻浮影,梦觉觉非,觉非亦妄。无论染法净法,既有此法,便有对待。既成对待,便是有为,便有生灭。一有取舍,便违正宗。了了见者,知一切法无有二相。但一念起时,莫执莫断,不取不舍,则三际无踪,一念圆具十法界。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非求法也。凡夫之着能所,小乘之灭能所,皆未知法性如幻,无根无实耳!能所平等,同于幻化。何由执着?何须灭证?此一念心,本无能所。能所尽处,名为见性。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欲心得正,必须把握「中」;欲求把握「中」,必须诚其意。离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离诸动定,名大坐禅。出离生死名出家。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越是想把自己背负的痛苦推到一旁,它越是成为一种负担。佛说一切法,对治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着意求真真转远,凝心断妄妄更多;道人一种平怀处,月在青天影在波。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修行人不可一直在对与不对中打转,要从忍辱下手。无相即是中庸,设立任何一点,即非中庸。我们无始劫以来,最大的毒瘤就是一个「我」字,众生无法染净不二,因此放也放不下,躲也躲不开,痛苦不已。理性的使命乃是在于发现真理。因此,理性的滥用,亦即用理性来遮盖真理、歪曲真理,必造成极大的害处。天下并没有绝对坏的祸害,连最可恶的批评家,对我们也都有益处。生者必灭,会者定离。凡是能创造的东西并不能永久,因为,它并不是来自本性的东西。凡事皆有多面,不要害怕面对否定的一面。人不要落入对立的观念,若你常当批判者,总有一天你也会被批判。如何无是非?从你自己开始做起。妄心——在有着有,在无着无,常在二边,不知中道。菩萨的伟大,就是能自我处理心中矛盾的问题。远离是非即是纯善之心。六尘不恶,还同正觉。百不见,百不闻,是非心不起,妄念即不生。只要不着动、静于声尘而起作用,所有的音声,皆不碍我们的闻性。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菩萨常提起正念,而不执着于正念。行蕴皆是苦,涅槃是极乐;认得此真理,踏上安详道。「无作」——即善恶平等,而不招感一切业力。用透视的眼光,既不否认有相,也不执着于无相的念头(无着于有相,亦不住于无相)。不要用讨厌或排斥境界的方法来修行,那是不究竟的,你必须要超越境界。让自己的心跟随着中道。见性成佛不困难,只要无憎爱,即可洞然明白。是非两亡,能所双绝。斯绝亦寂,般若现前。圣人无心亦无境,境界的产生只是为了方便度众。不要用对立的心态,来面临这个世界。对立将变成孤立。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乃无造作、无爱憎、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即是。正邪若不立,心中自有菩提意。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勤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在大彻大悟的圣者眼里,生与死是同样的意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胜者滋长仇恨,战败者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