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古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煮酒话古人-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备失去了荆州和关羽这位大将,不气才怪,但是又不能马上复仇,毕竟曹操仍在,危险仍在,直到曹操死去,曹魏篡汉,内部要整顿,顾不上刘孙两家,刘备才又动了伐吴的心思。
  关于伐吴,虽然很多人弊病,但是实际上是很正常的,东吴取荆州,杀关羽,与公与私都应该讨伐,从国家利益上说,有哪个国家被人破坏盟约杀了人夺了地还巴巴的求和的,这样要被人耻笑,自然要打,最好是灭了东吴,这样荆州益州江东汉中连为一体,对曹魏形成大包围圈,再不济也要逼得东吴求和退荆州,不敢再犯刘备。而且按诸葛亮的战略,荆州是一定要回来的,而为了保证荆州的安全,东吴这个背盟小人也要教训的。(所以并不见诸葛亮对此太过阻拦。)从私人感情上,关羽和刘备,关羽和现在的第一大将张飞,都是亲若兄弟。(张飞是敬关羽为兄,实打实的,地位也相同他们两结拜倒是很可能。)为关羽报仇自然应该。
  于是刘备东征,但是此次东征是有限度的,除了张飞要报仇一定要去,黄忠已死,象马超赵云诸葛亮魏延都留在益州,为的是防止曹魏,所以猇亭兵败后蜀汉很快恢复了元气。
  可惜出师不利,张飞被部将暗杀。
  张飞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虽然早年有徐州失守之事,但是吸取教训,在长阪再显雄风,平蜀定巴西,有名将之风,论功不亚于关羽,确为刘备手下大将,不过脾气过于暴躁,不善于变通,也是很大的缺点。(和关羽一样,关羽对上层人物看不起,张飞是对下层人物看不起。)
  张飞虽死,但是刘备还是要东征,随便说一下,诸葛亮之前,大多是刘备亲征的多,所以诸葛亮来不来和胜负无关,刘备打仗可不是吃素的,前不久还胜了曹操呢。果然,不久孙权就求和。(这也是因为从曹魏那得不到援助,现在孙权也应该明白当年背盟的后果了。)假如按演义的说法,现在求和正好下台阶,夺得荆州就可以了,但是考虑到现实原因,自然不会这么简单,荆州就算要回,但是孙权先例在先,刘备退兵后马上就可以再抢回,这样荆州北上不行,还要受到牵制,所以必须打一仗,使得孙权不再拥有进犯荆州的实力和想法才行,(其实也是要灭孙权啦。)何况从经济上说,我带兵这么多,还有少数民族兄弟帮助,是白带的啊,荆州本来就是我的,你至少要割我几个郡才行。
  不过孙权这个土财主怎么会轻易割让自己的土地呢,于是就豁出去了,再之后就是陆逊的成名之作猇亭之战。
  猇亭之战,蜀汉的军队绝对没有七十万,否则三国就有三大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了,实际上蜀汉的军队估计也就几万,可能还不及东吴军队的数量。(三国规模最大的军队应该是赤壁时期的曹军。)蜀汉实力未大损,所以当刘备到白帝城号称要不惜一切将战争进行到底时,(估计还说就算和曹魏联军也要灭东吴)孙权也担心不已,(曹魏是靠不住的,我还在和刘备打,你看他就上来想占便宜了,后悔当年背盟了。万一刘备真来一个不惜一切也不好。)所以两国就再度修好了。
  此时刘备也到了最后时刻了,临死前托孤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诸葛亮传》)也实在是明智的选择,刘备识人之术可见一斑,假如真有不臣之心的人,刘备这样一说,就有借口了,老皇帝说我可以代而取之的呢,但是诸葛亮之后为刘家确实鞠躬尽瘁了。
  不多说了,快点结尾吧,这篇实在拖的太长了。
  刘备有识人用人之才,战术征杀之策,有仁者之风,无奈出身受限,道路坎坷,敌手曹操都当世英雄豪杰,非江东项羽可比,故求一立基之地而不可得,前半生流离失所,后半生寻得鼎足之势,气势大涨,然时不我待,毁于江东之手。刘备有高祖刘邦之风,才略又远高于高祖,但是运势不如,但刘关张三兄弟之义,却为千古传誉。
  10煮酒话古人之张居正
  余幼时看历史演义,喜对其中历史人物两极化评论,不是好便是坏,如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那自是好的,曹操,那定是坏的,以后长大,开始读些教科类的史书,以前的史书也还算简单,大都两极化发展,偶尔如曹操等人,也做个优秀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文学家,即是总体上还算好的,当然,这和小说上有些矛盾,但是不妨碍理解,毕竟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嘛。
  但是每每读到明朝万历那段,就有些混乱起来,万历皇帝,自小聪慧,能分辨错对,又在张居正这位明相的指导下,按道理说怎么也不应该成为一位著名的昏君。而张居正更是,他励精图治,十年将国家整顿的井井有条,国富民强,这应该是明相吧,但是他喜招摇,好美色,有时还收点贿赂,专权,任用亲信,还和一向被认为是坏人的宦官合作。(假如说张居正在小节上还有些风范,那冯保绝对是贪婪之徒了。)这怎么看都是奸臣所为。
  所以每到看这段历史一时间迷糊起来,直到年纪稍长,没了非黑即白这样的两极思想,才能重新看这段历史。
  张居正其人,借用梁公评李鸿章一话而改之“张居正必为明朝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张居正必为中国数千年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梁公评李鸿章,称之为一人物,我觉得张居正,不单为一人物,而且乃独一无二的人物。
  先说其权:明朝废宰相,皇权做大,虽有首辅一职,但终不能独擅大权,有时甚至沦为代笔书匠,还不如那“下面没有了”的公公那般有内相威仪。然张居正这位首辅大人,其权之大,大到皇帝还畏让三分的地步,神宗做了错事,母亲慈圣太后拿《汉书》要神宗看《霍光传》,那是指张居正有霍光之权了,虽然张居正对神宗还有师生之情,没有废他,但是他的权只怕不比霍光的小了,文臣武将,唯他命从,内宫冯保虽贪,但张居正恩威并用,倒是也将之笼络的很好,太后也是明理之人,大权尽在他手,倒是神宗成了橡皮图章,这等事,除了那些擅权篡位如曹操司马昭外,也就只有霍光诸葛亮可以比拟了。张居正不论在明朝还是整个宰相史上都是个异类。
  再说其忠:若单论大权独揽,那便罢了,且不论曹操高欢这等篡权之人,就拿明朝那位“立皇帝”刘瑾和“九千岁”魏忠贤来说,其权就不小。但是他们要权是为了子孙做皇帝,或为自己收罗钱财。象张居正揽权,却是为了大明江山。若是他真是个奸臣,为自己着想,那就应该废了神宗,再立一幼君,这样就不用但是神宗亲政了,不然虽然自己大权仍可独揽,但是皇帝成年,仍不交权,在道理上却是说不过去,假若再立新君,便无此种担忧了,但是张居正却没这么做,他虽然手握大权十年,但是却没刻意的结党营私,就连神宗秋后算帐,拿张居正问罪,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个“张党”出来,时人诸多对张居正新政不满,吵吵嚷嚷,也就集中在张居正新政和擅权的问题上,也没出现过怀疑到张居正的“忠”吧,张居正死后,御史丁此吕跳出来拿乡试题目“舜亦以命禹”做文章,说张居正想做那个“禹”但是就算想对张居正下刀的神宗自己也不信,丁此吕结果去职了。张居正谥号“文忠”,实在是恰当不过。
  再说其才: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三次新政,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新政,商鞅变法自不必说,君王有心,商鞅有才,两者一起努力,奠定秦国一统天下的基业。而王安石变法,宋神宗虽然支持,但是神宗性子太急,王安石虽然有制订政策之才,但是性子太急,又不能识人,(我觉得王安石还是适合在一个小地方施行变法,亲力亲为可以把变法施行的很完美,到中央关键是用人,王安石这方面的才能不足,只能说是百里之才吧。)变法还是有缺陷。而张居正其新政完全由张居正一手策划执行,居然短短十年国富民强,不能不说张居正确有其才。(当然,那段时间外部形势也好,北部边防一直没大乱,可以专心搞内务,不过外部环境好,内部治理还是张居正之功。)
  有权,可执掌天下,一展胸中抱负,有才,可治理国家,使国家富强,有这两点已经可称为能臣,何况张居正对朝廷忠心耿耿。(别看明末那汉奸多,但是整个来说明朝能臣忠臣极多。)这样说来整个中国历史也就只有诸葛亮可与之比拟了。(诸葛亮在军事上也花了太多精神,政策上革新不多,不过这只是没这个机会,不能说诸葛亮无才,何况不一定要有新政才能表现自己的才干。)但是诸葛亮流芳千古,张居正却颇多人弊病,险些遭鞭尸之罪。人间世道真是不公。
  但是,世间之事自有其的道理,张居正自开始他的万历新政,他的性格,他的做事方法,就决定了他日后的命运。
  张居正,字叔大,别号太岳,嘉靖年间,考取进士,以庶吉士身份入仕。此时嘉靖皇帝已经厌倦了不是人做的皇帝位子,一心求仙去了,结果内阁中夏言和严嵩争权,写的一手好青词的严嵩终于击败了只知世间俗务的夏言,当了首辅,这段时期明朝的情况有点糟糕,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居然率军攻到北京城下,本来要说假如成祖在位时,那说不定成祖还高兴一下,正愁找不到你呢,北京的三大营几十万大军不是吃素的,但是此时的明朝却不是明初了,三大营在土木堡之变中消失殆尽,之后的各位皇帝也没钱全部恢复,而要留得一身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已经死了近百年了,而严嵩只会作给上天的青词,对那群草原来的游牧人却是不能用青词打动他们的,想必他们也听不懂那文绉绉的话。唯一还好的是俺答他们只要“求贡”,还没攻进城的打算,于是便就拖吧,拖的时间长,四面的援军多了也有底气,游牧人抢的东西多了,总会想家的,果然不久俺答就回去了,严嵩派兵还礼送了一段。城是没破,那要再等近百年,西北的流民来了才破门而入,但是面子是丢的大了,满朝文武都以此为耻。
  此时的张居正还是一个小官,观他日后的风范,自不会学海瑞,杨继盛那般毅然上表针弊时事,想来就算私人聚会上,他也不会学清流那般慷慨激昂的,最有可能的是他摸着自己刚蓄的胡子,眯着眼,想着昨天在户部看到的公文,又有多少银子浪费在不该用的地方了。但是这些他不会当着众人的面说,因为说了也没用罢,张居正要做的是事。张居正不是不会辩论,日后的朝政上等着他的辩论多了去了,但是嘴上说了一百遍,还不如做了一遍。他也不屑于那样辩论,这样的他已经和清流保持住距离了。
  但是不管怎样,没有权,不管怎么说怎么想也没用,严嵩是不能依靠的,他只听自己儿子的话,而他那个儿子,只懂维护自己的权力,却没想到为百姓谋生计。当然也不能得罪,此时的张居正在政治上是早熟的,也懂得写几篇诗文吹捧一下严首辅,不过真正依靠的还是自己的座主徐阶,此时他也进了内阁,对张居正很是欣赏,引为已用,只是徐阶是个小心人,对严嵩他没看准机会绝不会下手。年老的徐阶等得,年少的张居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