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陈、邓指挥中野主力等攻占宿县,然后以宿县为中心控制整个徐蚌线,使国民党军队内部为之一震。此后,国民党报纸评论说:“###这个动作,一是截断徐州向南惟一而重要的补给线,二则为牵制徐州方面的孙元良、邱清泉两兵团,使国军不能用尽所有的力量,去解决东翼###。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动机,就是阻止黄维兵团的北进。”这段话恰恰从反面说明了邓小平等决策攻占宿县的战略作用。需要补充的是,这为把国民党军队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敌人军队同首都之间的交通线,并在那里寻求胜利,一旦取得这一胜利,敌人的首都就垂手可得了。”这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的话。时隔不到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占领了南京。
  迅速抢占永城,造成关门打狗之势。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吾将趋其后”。这是《孙子兵法·九地篇》中一段话,意思是我军占领有利,敌军占领也有利的地带叫作争地。面临争地要趋赶后续部队快速进军。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关键时刻,永城,这个徐州西南90公里处不大的县城,则成为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
  继攻占宿县之后,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指挥中野主力于11月25日,将东援徐州的黄维兵团包围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等地,参战各部进入攻击前准备。这时,蒋介石急令徐州杜聿明集团和蚌埠之李延年兵团,取南北对进之势增援,以解黄维兵团之围。由于黄维强行突围未成,南北两路对进增援解围未果,蒋介石下定决心,令杜聿明指挥徐州地区的3个兵团约30万人,于30日放弃徐州,沿徐州至永城公路向西南撤退,拊我外翼,与李延年兵团协力救出黄维,再猬集南逃,退守长江。
  永城东南、宿县西北约40公里处的小李家村,是当时总前委驻地。从11月30日深夜至12月1日凌晨,邓小平等正在作战室值班,传来了杜聿明率部向西南方向突围的消息。邓小平知道,蒋介石这一决策,实际上是加速了徐州集团覆灭的进程。因为从攻占宿县决策之日起,军委和毛泽东及刘、陈、邓就把徐州之敌视为囊中之物,准备在消灭黄伯韬兵团后发动江淮战役消灭该敌。如果该敌依托徐州工事固守,会使我军全歼该敌时日拖长,而现在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南移,时间仓促又处于无依托野战境地,这就为我军抓住该敌迅速歼灭提供了战机。
  

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我当书记(3)
对徐州之敌弃守南撤动向,邓小平等从粟裕等人来电和军委指示电中已有了解,他们也估计到黄维部死守,待徐敌南援,而徐敌有倾巢南犯增援黄维可能。当黄维兵团接近溃灭时,军委还估计到徐敌有向连云港或淮阴、淮安方向突围的可能。但是杜聿明声东击西,一面通过外国通讯社透露向连云港撤退企图,一面倾全力沿西南方向开去为黄维兵团解围。邓小平等深知,如果让杜聿明集团进占永城,顺涡阳、蒙城、阜阳一线继续南下,不仅该敌逃脱我精心运筹设下的战略包围圈,而且该敌将从我军侧后兜击,会同南面李延年等部南北夹击,黄维再遥相呼应,这样,敌6个兵团里外合应,陷中野于腹背受敌的险境。几十年后,身经无数次恶战的粟裕还不无担忧地对家人说:我一生指挥的战役中最紧张的就是这个时刻。
  这时,军委发来急电,首先截住杜聿明集团,不让其西进或南下与黄维兵团会合,坚决阻击蚌埠方向之敌,加速歼灭黄维兵团。即刘伯承后来比喻的“吃一个,看一个,挟一个”。根据敌情变化和军委指示,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迅速调整部署,及时作出堵截、阻击、围歼的具体计划。自然,当务之急是堵截杜聿明集团,封紧其南逃之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而当时,永城只有豫皖苏第三军分区部队守备。身为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当机立断,打破平时由参谋人员与下级联系程序,超越层层指挥机构,直接要通三分区电话,亲自向分区司令员直接交代任务。使其了解责任的重大,任务的艰巨。
  据耳闻目睹这一非常情景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邓小平在电话中首先询问了永城守备部队情况,随后简洁地告诉对方:杜聿明集团正逃往永城的情况及其意图,我们已命令几个纵队,日夜兼程赶往永城堵截敌人。他严令对方:在大部队到达以前,如果敌人先头部队赶到,你们无论如何不能让敌人通过永城!接着,又加重语气:打到剩一兵一卒也不准敌人通过,剩下你一个人也要顶住!再重复一次,我增援部队正日夜兼程往你们那里赶去!对方坚定地表示战至剩最后一兵一卒也不让敌人通过。
  这支部队没有辜负邓小平信任和重托,终于顶住了敌先头部队一天多的猛烈进攻,直到我增援的大部队到达,迎头拦住了杜聿明集团西逃去路,阖紧了大门,陷其于插翅难飞的绝境。1949年1月6日,总前委指挥华野向被围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四昼夜激战,至10日全歼该敌,生俘杜聿明本人,实现了军委和毛泽东及总前委“关门打狗”的设想。
  对敌实施“瓮中捉鳖”和“关门打狗”的战略,应当有足够兵力,因此,孙子讲要“围师必阙”,三十六计中,“关门捉贼”讲只对“小敌囚之”。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在敌众我寡形势下“关门打狗”,与敌决战,表现了邓小平等非凡的胆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1949年1月1日,身在淮海前线的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了一份综合报告,其中讲到第二野战军浴血奋战歼灭黄维兵团的惨烈战况:
  “歼灭黄维兵团时,各部均下了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代价,歼灭黄维兵团的意志一直贯穿到下面。故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各纵队虽经过三次到四次的火线编队,没有叫苦的。但是在总攻的时候,中野各纵伤亡达2万余人,气已不足,结果使用了华野两个纵队才解决了战斗。各纵一致感觉中野不充实,以不能独歼黄维,增加华野过大负担为憾。”
  人们至今还记得,在40多年前发生在中原大地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淮海战役,邓小平在指挥中原野战军等围歼黄维兵团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只要歼灭了黄维兵团,只要歼灭了南线的敌军主力,中原野战军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中国的胜利,这代价是值得的!
  “歼击黄维为上策”。
  邓小平和刘伯承指挥中野等在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是淮海战役承先启后的关键,是邓小平等争先走出的一步有惊无险的好棋。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理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总前委成立后考虑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第二阶段战役目标如何选择。当时,对敌作战目标有三个,一是徐州3个兵团,二是蚌埠、固镇2个兵团,三是宿县以西1个兵团。
  

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我当书记(4)
毛泽东对徐州之敌最为关注,他主张在北线分割、围歼该敌,南线打包括黄维在内的3个兵团,并作了具体部署。粟裕等赞同毛泽东的意见,表示华野已经部署好,将集中全部兵力在北线打徐州之敌,并提出中野对付南线之敌。
  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认为,以中野、华野两个野战军实力,同时在南北两线进行两个大的歼灭战力所不及。从中原战场敌情看,北线徐州之敌鉴于黄伯韬兵团被围歼,猬集徐州地区,不易割裂,南线中有2个兵团行动谨慎,北进迟缓,只有黄维兵团骄横胆大,孤军深入。但其远道疲惫,远离后方,开来的3个军7个师中,强的只有3个师。所以,刘、陈、邓在11月14日就向军委和毛泽东提出:如黄维出永城和宿县,我集中8个纵队,“歼击黄维为上策。”11月19日,邓小平与刘、陈磋商后,接连起草电报致军委和毛泽东并粟裕等,全面陈述敌我双方情况,在知己知彼基础上重申,以六七个纵队先打黄维、李延年,似为上策。
  毛泽东等认真考虑了总前委意见,改变了原来在北线打或南北线同时打的设想,把第二阶段作战目标选在南线由蚌埠东进的黄维兵团。11月22日,由于黄伯韬兵团被歼,李延年兵团在蚌埠畏惧不前,而黄维在蒋介石封锁消息并再三催促下,继续冒进。邓小平和刘、陈经仔细研究,决定抓住战机,首先求歼黄维兵团。于是,邓小平又为总前委起草了先打黄维的请示报告,提出,此时“歼灭黄维之时机甚好,……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更属有力”,并请粟裕等至少派4个纵队加入歼黄作战。24日,毛泽东代表军委复电“(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这样,以中野为主,由华野配合,首歼南线黄维兵团的战役方针确立了。这是统观全局,加速决战胜利的正确方针。
  “拿出‘倾家荡产’的气魄”。
  刘、陈、邓确定并坚持由中野为主围歼黄维,实际上是“啃骨头”。用刘、邓自己话形容叫“瘦狗屙硬屎”。连日来,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等,详细全面地了解部队状况,认真收集黄维兵团情报,内心感到焦虑不安。
  从敌人方面讲,黄维兵团是蒋介石嫡系精锐部队,辖第十、第十四、第十八、第八十五军和第四快速纵队等,共12万人。号称“攻如猛虎,守如泰山,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特别是第十八军(即原整编第十一师),是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装备精良,军官一律军校出身,士兵受法西斯教育极深,军中实行连坐法,训练严格,讲究战术。整个兵团武器装备先进、机动性强。黄维本人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对蒋介石惟命是从,忠心耿耿。
  相比之下,中野7个纵队也是12万人,兵力上与黄维兵团旗鼓相当,但由于坚持大别山斗争时的消耗和部分兵力留置,造成各纵队兵员不足。除第一、第四纵队各有9个团外,其余各纵均只有6个团。第九纵队只有5个团,每纵队平均万人,第二、第十一纵队各仅有万人。武器装备方面,除了几十门野炮、山炮、步兵炮和200多门迫击炮外,基本武器只是轻重机枪、步马枪和手榴弹,而且弹药不足。显然,以敌我兵力相当,武器装备我处于明显劣势情况下,来歼灭蒋介石这支王牌军队,是相当吃力的。刘、陈、邓都意识到,这是一场恶仗、一场硬仗。
  战役结果完全证实了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的判断。中野参谋长李达战后陈述: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战况最剧烈的一次战役,而双堆集作战,则是中野在自卫战争以来规模最大而且最剧烈的一次作战。这次作战,所遇到的敌人,是蒋军的第一等精锐部队黄维兵团,它的兵力之大,装备之现代化,工事之强度,抵抗之坚决,在中野来说,也都是第一次遇到。这表明,围歼黄维是中野逐鹿中原后遇到的一块最硬、最难啃的骨头。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综合报告中也说:“在总攻的时候,中野各纵队伤亡达2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