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崛起的背后:了不起的中国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经济崛起的背后:了不起的中国人-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智、勤劳作风在曾经最发达的国家都能取得极大的成功,这是真正的了不起。在第五章中,介绍了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中国人来到了非洲,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怎样一步步地成为非洲的富裕阶层。百万中国人都已经成为非洲当地上层社会中的一员。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群来自河北,既没有文化,也没有任何经商背景的土生土长的农民如何在非洲的土地上致富——归根结底来自于他们的勤劳。第六章介绍的是,在传统的东南亚国家里,华人所取得的巨大财富,以及这些财富获得的原因。中国人总是能够在异乡他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这足以说明中国人是多么的了不起。
  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都说明了,在公平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具有多么强大的经济发展能动性和活力。这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最靠得住、最可以倚重的力量。
  显然我在本书中重点强调了中国人的种种了不起的行为,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人就不存在缺点。在第七章中,就集中介绍了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一些总是为其他国家国民所诟病的行为,包括中国人的暴发户心态,中国人不讲究公德之心,中国人总是过于贪财,等等。在海外,虽然中国人大都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但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因为,在我们身上的确还存在着大量让人眼红的种种问题。
  虽然本书中有大量的对中国人在工作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赞美,但笔者绝非一名种族主义者或者民族主义者。实际上,与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我也认为,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思想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大敌。也因为此,我特地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对民粹主义思想的危害进行了一些阐述。
  民粹主义的思想总是以非常蛊惑人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它混乱了我们的思想,以粗暴的形式影响着我们的观念。而民粹主义思想的盛行,正在使得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思想等出现倒退,包括各种激进思潮,还有要求更多干预的声音和诉求,以及某种类似大国沙文主义思想的兴起,甚至一些人对战争的叫嚣。如果这样的观念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将会是我们国家的灾难。
  本书中,我主要引用了大量在国外的中国人的实例。我们早已经熟悉了自己的生活形态,从来没觉得自己及身边的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我们了解身边的一切,了解我们自己的社会,所以我们总是认为这个世界上,社会的形态、人与人的相处、人生态度等自然就应该是像我们身边的生活这样的。但如果我们看看外边的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我们中国人有多么大的不同。
  在国外的中国人可以更加直接地与外国人进行对比。实际上,只有当和外界对比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与别人的差别——中国人是多么得勤奋,多么得能吃苦,多么得能干,并且还超级节俭。
  大概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本书特别流行,并引发了舆论的热烈讨论和回应。书的名字叫《丑陋的中国人》,作者是柏杨。该书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污秽的“酱缸”,并把中国一百余年落后的原因归咎于祖先创造的文化——特别是儒教。
  如今看来,这肯定是太片面了。
  在我写作本书的时候,不断有人提醒我,当前中国人的生存状况是多么艰难,多么不如意,希望我能够添加这方面的内容。我想,这些艰难和不如意确实是存在的。正如《环球时报》上发表的文章《过劳死威胁中国白领》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白领们在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他们‘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同时还要时刻费心地揣摩老板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警惕同行的竞争。这些都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都是事实。
  但是中国确实也正在逐步变好。而且,我们还正在努力让它变得更好!
  最后重申一遍,我们有如此肯吃苦、勤劳、坚忍不拔的民众,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牢不可破的财富!也因为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前景抱有充足的信心。
  我相信未来的中国经济还会保持快速的增长。就我个人预计,至少达到目前韩国的人均GDP水平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才有可能会放缓(这一方面是根据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和历程作出的,另一方面也是我个人估计的我国潜在的国民劳动生产率水平——即我国劳动力潜在的竞争力水平——可能在那个阶段将达到一个峰值)。而到那个时候,我国也将会步入较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的经济以及民生就不存在问题了。比如房价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第一章 引子(1)
20多年前,有谁会想到,中国的经济会超过当时国人都感觉遥不可及,并且被认为是东亚经济发展群雁中头雁的日本,成为仅次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变化是惊人的。这种变化不仅仅反映在外观的感受上,也反映在人们的内心、思维方式、社会观念等方方面面。
  中国人越来越自信了。
  记得我还小的时候,那时改革开放开始还不太久,我们打开了国门,刚看到外面的世界。外国是如此繁荣发达,外国人的产品是如此先进,所有一切都让我们中国人自愧不如。
  因此便有了一个直到今天仍然在很多人话语中出现的词——“崇洋媚外”。所谓“崇洋媚外”,有个极端一些的说法,认为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所造成的落后的过去,对“崇洋媚外”现象,我们容易理解,外国的经济更发达,外国的东西就是比中国的好,中国人就喜欢外国产品。在过去的中国,国人的“崇洋媚外”不仅表现在对外国产品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上。许多年前,中国有一个“出口转内销”的现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质量问题等,反正是原本要出口的产品不能出口了,需要“出口转内销”。但就是这样一些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也往往比原本内销的产品更受欢迎。
  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一种观念: 买东西就要买外国货,质量好,设计好,耐用。总之,就是洋货比国货都好。由于消费者如此迷信进口货,以至于国外的旧货、二手货甚至洋垃圾运到中国后,在一段时间里竟也成了人们争相购买的“香饽饽”!
  崇洋媚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长期落后造成的,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自卑情结导致的低自尊”。自近代以来,中国就已经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当中国人还身着土布大褂的时候,西方国家使用的机械纺织机已能织造出更细致、更便宜光亮的现代机织布了;当中国人还处在人力畜力、肩扛手抬阶段的时候,洋人却已经让我们见识到了汽车、火车,而且奔驰得飞快;当中国人还在使用烽火、快马传递信息的时候,西方已经开始使用电报、电话了;甚至,西文先进生产力给中国的社会商品种类中留下了许多带洋字头的名词,比如洋火、洋布、洋油、洋漆,乃至打仗用的洋枪洋炮……于是,这让我们有了一种定势思维——科学技术还是外国厉害,我们永远都追不上。我们总觉得西方国家比我们强,导致我们总是缺乏必要的自信。
  在崇洋媚外情结的驱使下,我们总是对西方“舶来品”情有独钟,甚至国外的洋垃圾都一度成为我们的抢手货。洋品牌在潜移默化中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在欧洲访问,看到满大街跑着奔驰宝马,但他不用看车内就能猜到是谁在开这样的车子。他说:“全世界开奔驰宝马的人,大部分是中国人。真正的外国人,并不一定会去开奔驰宝马。”
  甚至许多人还抱怨,中国人太落后了,思想太封建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太慢了,中国人不懂得艺术享受,等等。
  特别是对日本。有一段时间中国人在日本人面前是充满了自卑感的,觉得自己的一切都不如别人,包括我们这个民族自身。也的确,那个时候我们使用的电器是日本产的,乘坐的汽车也是日本产的,工厂中使用的机器设备也是日本产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章 引子(2)
因此挂在我们嘴边的永远是日本人工作认真,日本货质量好,日本人的技术就是比我们强。许多人都认为,中国人没日本人精细,没日本人聪明。有些自日本归来的人更是强化了这种观点。他们都会诉说日本的繁荣发达,日本的洁净,什么皮鞋穿一个礼拜不用擦,衬衣穿三天领子也不会黑。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自愧弗如。因此我们更加自卑了。
  这种观点发展到最顶峰的时候,一个有关日本孩子与中国孩子的报道也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篇报道,名为《夏令营中的较量》。报道讲述了在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据称在这次活动中,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反差: 中国孩子大都娇生惯养、怕吃苦、身体弱、没有拼劲和闯劲,而家长也是过多呵护,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偷懒耍滑;而日本孩子却相对都坚强独立、能吃苦、坚忍,并且少说多做。
  当时这一报道发出后立即成为举国热议的话题。人们纷纷议论: 难道连孩子我们也都输在了起跑线上?中国孩子也比日本孩子差?
  越来越多的事实让我相信,这些认识和观点都是十分偏颇的。英国教育家伊迪斯在目睹了中国少年在世界上屡获数学、音乐大奖,并多次访问中国后,不由自主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中国孩子是最辛苦的一族。而一位在美国的中国母亲在比较了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之后,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 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用功。她注意到,在书面学习上,中国孩子几乎总是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成绩更好一些。除此之外中国孩子还总是比美国孩子更忙。除了一大堆的功课要完成之外,课后时间还有大量的课外功课和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导致孩子独立玩耍的时间很少。当然,她也注意到,美国孩子在口头表达方面要大大优于中国孩子。
  关于中国孩子的用功,我们从一名英国记者的文章中也看到了相似的例证。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在映秀镇看到遇难孩子留下的作业本,上面都是孩子密密麻麻抄写的方块字,他感慨地说: 中国一个落后村庄孩子的作业可以使英国所有的同龄孩子感到惭愧。
  无数的事例都告诉我们,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甚至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往往能够比其他国家的国民取得更大更突出的成绩。
  研究一下美国和东南亚地区不同文化族群的生态位,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同等制度背景下,不同的文化族群在竞争时取得的成就差别很大。以美国为例,犹太人和华人同属少数族群,都有与美国主流社会不同的文化或习俗,都是公认的两个相对成功的文化族群,但都不是主流。
  而在东南亚,在同样的制度环境下,华人取得的经济成就甚至文化成就往往要高于当地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