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巴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巴方- 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芮械墓叵怠⑵捣钡耐矗踔劣泄餐睦妫獠呕嵬鸬锈椋忠徊1暇沟笔鄙糖恐苋酰ド淌且患缦占蟮氖虑椋

  可惜的是,所有一切与之有关的历史资料,现在都找不到了。唯一剩下的,只有常璩那一声喟叹,和《尚书》中神秘的八国联军。如今,我们只能在这八国中寻找线索。

  那么,当时的这八个方国究竟在哪里呢?

  “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庸国。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国。陇右岷、洮、丛等州以西,羌也。姚府以南,古髳国之地。戎府之南,古微、泸、彭三国之地。濮在楚西南。有髳州、微、濮州、泸府、彭州焉。武王率西南夷诸州伐纣也。”

  ——(唐&;#8226;李泰《括地志》)

  对于这八国的来历,汉代的孔安国(孔子第十一世孙)曾有过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八国皆蛮夷戎狄!”但对于他们的具体方位,历来却争议颇大。一些人看到武王《牧誓》中把他们称为“西土之人”,就认定他们全都来自西南地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隋朝的孔颖达,认为“此八国皆西南夷也”。但要说八国全是巴人,恐怕也有些牵强。

  八国之中,位于中原以西的“羌”是华夏族的肇端——炎黄文明,源出氐羌,因此有“禹兴于西羌”(《史记&;#8226;六国年表》)的说法。渭河中上游居住的大都是有夏遗民,很容易动员起来加入*大军。再看“蜀”:蜀人久居四川盆地,古蜀国源于川西岷江上游,地近氐羌,文化同源。古蜀国也和巴国一样,跟中原地区有过很深的渊源。有趣的是,古蜀国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巴人的贡献,西迁的巴人(荆人鳖灵)就创建了著名的开明王朝。

  “微”的情况有些特殊。孔安国认为“微在巴蜀”,响应的人并不多。《史记》中说, “微”在山西潞城东,是纣王的庶兄“启”的封地,因此“启”又叫 “微子”。微子劝谏纣王不听,逃出京畿后投奔武王参加了伐纣,跟随他一起到牧野的可能就有微国的战士: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史记&;#8226;宋微子世家》)

  牧野之战后,周武王并没有对商王室赶尽杀绝,而是出于*考虑,让纣王之子武庚坐镇朝歌,管理殷商遗民。谁知武王死后,武庚阴谋叛乱,被武王之子周成王所杀。为了稳定殷商余脉,周成王最后选择与周比较合作的微子作为商族首领,将他封在宋国,做了一方诸侯。微子从此励精图治,后来才有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

  也有人说另有一个“微国”,在今陕西眉县到秦岭北麓的周至之间,和夏禹受舜禅封爵有关,那样的话,微国参与伐纣的动机也就和羌人差不多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巴蜀之师
除此以外,庸、髳、卢、彭、濮,都属巴方!

  “古代的巴蜀两国,不是两个单一的、独立的小国。而是四五十个,乃至数百个小国联盟中的雄长与霸君。”(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

  庸国,殷商时期即出现在汉中盆地东南,盘踞着如今鄂西北一带的大片山林,是巴方旗下位于汉水流域的一个大国。汉水流域,其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块不能被遗忘的地方,“汉族”之“汉”,就因此地此水而得名,但那已是汉高祖刘邦以后的事。商周以前,这里一直是巴人的控制区域。当初武丁*巴方的战争,应该就发生在庸国附近。

  汉中盆地与关中平原隔山对峙,是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的交通枢纽,素有“小江南”之称。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庸国一度十分繁荣。

  由于当时商周力量争夺的焦点在中原,庸国还处在*的边缘,这种地缘关系为庸国赢得了一种特殊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岐山的政治家们在关中平原以南最值得倚仗的强援。《牧誓》八国,以庸居首,足见周武王对庸国的重视。后来到春秋时期,庸国得与巴国并列,成为一方诸侯:

  “楚西之国庸为大,庸之西接于巴,巴接于蜀,此春秋时代之大较也。”

  ——(《华阳国志&;#8226;巴志》)。

  春秋时期的庸国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是巴国的东北屏障,但同时也成为秦、楚之间的必争之地,此后终于在大国角逐中成为牺牲品,于公元前611年为楚所灭。

  庸国以南,就是“濮”。

  “濮人”也是巴人。“濮”又称“百濮”,一直活跃在大巴山脉和江汉之间,民族学家将“百濮”与“氐羌”、“百越”并称,视其为中华民族早期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种群。孔安国说“庸、濮在汉之南”,西晋杜预说“建宁郡南有濮夷”,说的都含混不清。

  历史上巴与濮往往互称。在巴人建立的巴国,被统治者最基本的民族成分应该是濮。“百濮越过巴山以‘巴人’作为统称进入中原”(张良皋《华夏宗源新探》),巴人与濮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底是濮中有巴,还是巴中有濮,如今已很难辨明。《牧誓》八族中虽然没提巴人,但以“濮”殿后压阵,似乎就是对“巴师”的某种注解。

  “东有巴、賨,绵亘百濮。”(汉&;#8226;扬雄《蜀都赋》)

  “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西晋&;#8226;左思《蜀都赋》)

  “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西晋&;#8226;杜预《春秋释例》)

  大致看来,濮地可能在蜀国东面的巴方附近和三峡、荆襄、夷陵一带,包括汉水以南和清江、澧水流域,向南或许还延伸到武陵山区。这里范围很广,人口很杂,历史上各种势力此消彼长,但只要把它与巴、楚关联,就有章可循。

  至于江汉平原一带,先有三苗控制,接着巴人在此扩大影响,其后虎方扬威于商周、百濮散居在各地,最后才逐渐脱离巴方,沦为楚地。朱俊明先生认为“古荆为巴”,是很有道理的。公元前700年前后楚人发展的最初阶段,就是占了濮人的地盘起家的。濮人是否立国并不重要,但后来楚国的大片国土,基本都来自于濮。

  “楚熊通……自立为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史记&;#8226;楚世家》)

  可见,楚脱胎于濮,濮共生于巴,濮人和楚人的基本群众都是巴人。

  楚人立国之初,“濮在楚西南”。当时关中平原上的周王远眺南国,心里喜滋滋地想:“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左传&;#8226;昭公九年》),此时的濮人尚有一席之地。但后来随着楚国渐强,濮人的生存空间再次被压缩,终于沦为“远夷”:

  “巴、楚、邓,中夏之国,惟濮为远夷耳。”(《春秋左传正义》)

  “中夏”这种说法,是一种以“夏”为中心的文化认同。先周之前以“有夏”为荣,相比而言,“濮”不仅是“夷”,而且是“远夷”,明显已被疏远。濮人从此淡出中原文明的视野,不再引人注意。

  略有争议的是“彭”。

  彭姓,是巴人的后裔——土家族的大姓。《括地志》中提到,楚国西南的濮地,曾有“彭州”,而且武王就是率领这些“西南夷诸州”伐纣的。又说古彭国在“戎府”以南,“戎府”即戎州都督府,是唐初设在四川宜宾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括地志》又是唐代的书,因此这个描述很明确,它既不会是成都西北的彭州,也不大可能是江苏徐州的那个“彭城”。从方位上看,似乎重庆东南、乌江下游的彭水一带比较符合。

  彭水是早期巴人西进的重要据点,著名的郁山盐泉就位于彭水东南。彭水也曾是中国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历史重镇,此地汉属涪陵,唐置黔州,曾一度成为中央政府羁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中心。

  问题是,巴蜀地区与“彭”有关的地方还有很多,岷江下游的成都南有彭山县,嘉陵江畔的阆中市郊也发现过彭城遗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尚书》中出现的“彭”,应该是古代巴国附近的一个小国,属于巴方军事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

  顺便说说,夏商时期淮河流域的徐州一带也有过一个大彭国,后来被商王武丁所灭。有趣的是,就在西周取代殷商之后不久,淮河南面出现了一个新的诸侯国,它就是吴国。翻开《史记&;#8226;吴太伯世家》,头几句话就会让你吃一惊:吴国的开国之君,竟然是在周文王姬昌小时候就离开岐山神秘出走,一度杳无音讯的两位至亲伯父。这当中肯定有些蹊跷!

  把心中的疑团搁一搁,且看剩下的“卢”、“髳”两国。

  “卢”,一说在川南泸州,但杜预称之为“南蛮”,多数人认为应该就是“卢戎”。商周时期,汉江中游的荆楚腹地有两个唇齿相依的苗蛮小国,称为“罗国”和“卢国”。其中卢国(卢戎)位于今湖北襄阳以西的南漳一带,罗国则在南漳东面不远的宜城山区。汉水在这里有条支流叫蛮河,卢国和罗国一个在河的上游,一个在河的下游,彼此距离很近。

  卢戎尊虎崇虎,也是巴人一脉。它面积虽小,实力不俗,不仅参加过武王伐纣,还曾联合罗国将新兴的楚国打得找不着北——公元前699年楚国伐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左传》)。不过这对难兄难弟终于后继乏力,先后为楚所灭。据说秦汉以后卢戎和罗人的后裔辗转来到朝鲜半岛,建立了辰韩、弁韩以及后来的新罗国,从此开创了朝鲜的历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韩国人自称“太极虎”,也似乎与西周和巴人有关。

  “卢”在《牧誓》八国中虽然分量不重,但它附近有座山非常有名。此山是后世楚国的基业和起点,它就是位于蛮河南岸的荆山。荆山后来的故事,和岐山、巴人都有关系。

  “髳”也是巴人的一支,这倒没人怀疑,但对它的具体位置却各执一辞。《括地志》云:“姚府以南,古髳国之地。” “姚府”即姚州都督府,是唐代在今云南姚安设置的军政机关。姚安在云南中部,和岐山远隔千山万水,如果那里的人也跑到牧野凑热闹,就有些瞎胡闹了。《括地志》的说法不大可信,因此《辞海》说“髳”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分布在今川南、滇北一带”,把古髳国的位置悄悄北移了一些,但仍然太远……

  一个一个看下来,我们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常璩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还真不是一句空话!

  从《牧誓》八旅中我们看到,武王所率的王师中,除了周原本族的士兵,和西羌一带“有夏”遗民以外,尚有以“微”为代表的关中地区沿途归附的中原小国。这些力量虽然精锐,但毕竟还不足与纣王抗衡。剩下巴师五国,合蜀为六,已在兵力上占了大半——这就是“巴蜀之师”的班底!

  更重要的是,从参与伐纣的八支人马的方位来看,庸人来自汉水流域,蜀人来自岷江流域,羌人来自渭河流域,髳人来自丹水流域,微人来自汾河流域,卢人来自蛮河流域,彭人来自乌江流域,濮人来自嘉陵江流域,基本上占据了整个关中平原及其西北、西南地区。甚至,跟随武王长途奔袭的那些巴蜀战士还只是冰山一角,他们身后所各自拥有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