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那些人和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度那些人和事-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他加盟百度之前,肯定会问李彦宏:“百度目前的市场情况怎么样?”
  因为,这将是他负责的领域。
  那么,百度推出的竞价排名业务怎么样呢?
  

竞价排名的开局
2001年9月,竞价排名推出的前三天,收入都是个位数。
  第一天的收入仅为元。
  也许有人会问:以往收一个客户几十万美元都不能盈利,现在一天收入几块钱,又怎么能够盈利呢?李彦宏的这一招肯定走错了。
  互联网企业,有很多不同之处。
  因为,互联网有个特点,就是覆盖面可以非常广。
  现在百度的客户数量可以增长得很快。
  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太多了。
  正因为客户的数量多,才造就了百度日后的辉煌。
  第五天,百度竞价排名的收入已经达到了200元。
  还是很少。
  但对比一下第一天的收入,就可以看到增长的速度了。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速度非常重要。
  2001年,百度的“竞价排名”元年。
  从2001年9月推出竞价排名,到2001年12月,百度在竞价排名上的收入一共是12万元。
  从数据上来看,收入还是不多。
  2002年初,百度要制订全年的销售计划。
  李彦宏提出的目标是:2002全年的销售目标是600万。
  600万?
  这并不是个小数字。
  朱洪波上任后,就要面临这个数字。
  不过,他基本上完成了这个目标。
  因为,当年的销售收入是580多万。和600万相比,仅差20万,算是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
  当然,在百度进入到第10年的时候,每个季度的营收基本上都是以“10亿”为单位了。
  这和当年全年营收数百万成为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这个时候,百度又悄然多了一个对手。
  一个很可怕的对手。
  对于李彦宏和朱洪波来说,如果不能在争夺网民的数量方面战胜这个对手,百度就很危险。
   。。

新的对手:Google
为什么说是“新的对手”?
  因为此前百度没有碰到过有重量级的对手。
  2000年初,百度成立时,几家大门户所使用的搜索引擎主要是美国公司或我国台湾公司提供的,搜狐用的是美国欧姆龙公司的“Verity”,网易用的是美国的“Alt*ista”,新浪用的是中国台湾的“Openfind”,263、中华网用的是中国台湾的“龙卷风”。
  总之,几个大门户网站没有一家用的是大陆本土的搜索引擎技术。
  当时,国内仅有“搜索客”、“悠游”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商业性专业搜索引擎公司。
  而且,他们的实力有限。
  所以,百度才得以找到了“蓝海”市场。
  注明一下——《蓝海战略》当时还没有出版,但这并不妨碍李彦宏用来指导创业。
  作为技术提供商,百度用很短的时间在市场上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垄断了市场。
  现在,距离百度成立已经有了两年的时间。
  两年的时间,互联网领域出现的变化是惊人的。
  此时的中文搜索引擎市场,早已不是当年百度刚进入时那么荒凉。
  最大的变化就是多了六个字母:Google。
  Google是个什么东西,竟然如此可怕?
  它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
  可怕。
  它的市值最高的时候,超过了2 000亿美元,这相当于很多中小国家全部企业的价值,真正的富可敌国。
  非常可怕。
  其实,李彦宏与Google的创始人还有过一面之缘。
  1998年4月,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
  李彦宏与Infoseek公司的技术总监威廉·张一起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国际互联网大会。
  当时的李彦宏正在硅谷的Infoseek公司担任技术主管。
  在这次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与两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交流。
  这两位大学生就是后来创办Google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
  没想到,仅仅三四年的时间里。
  这两个家伙的Google像武侠小说中突然练成绝世神功的高手一样,相继把Infoseek、Yahoo等曾经的搜索引擎巨头砍落下马。
  Google早在李彦宏创业之初就推出了中文搜索网站。
  占据了时间上的优势。
  当然,由于它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在技术、人才、财力方面肯定是创业之初的百度所不能比拟的。
  评价搜索技术有四项主要指标:页面反应速度、相关性、索引量、内容更新频率。
  这四项主要指标当时的百度全面落后于Google。
  互联网的世界里,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Google能够把打败以往的搜索巨头。
  那么,在中文搜索引擎领域,百度就有可能打败Google。
  怎么打败Google?
  与全球领先的Google比技术?无论是技术积累还是人力、财力,百度都明显落下风。
  但李彦宏当时发现了Google的一个致命的弱点。
  Google只懂技术,不懂怎么去推广自己的品牌。
  而且,当时的Google在中国的土地上,竟然没有派驻一兵一卒。
  在美国本土,Google就是以网民相互间的口碑传播来积累用户。
  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在中国,Google用的还是和美国相同的方法。
  由于比百度推出搜索网站更早,百度还在为门户提供技术服务的时候,Google就推出了专门的中文搜索网站。
  先入为主,所以Google率先抢走了用户。
  百度的形势不利。
  但是,李彦宏在这样假设:如果百度在技术方面做到和Google差不多,但只要告诉中国网民百度比Google好,用户是不是就会涌过来呢?
  Google在中国也没有做广告,是靠网民的口碑传播开的知名度。
  百度也可以做口碑传播。
  为什么说百度更懂中文?
  美国人相信自己认为好的就是好的。
  而中国人却更愿意相信别人说什么好就是什么好,大家看看电视上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所以,李彦宏要告诉网民:百度更好用。
  但在此之前,他还要做一件事情。
  他是把百度的搜索技术提高一些,尽可能接近Google的水平或者是达到Google的水平。
  只要做到这一点,他就有了取胜的希望。
  于是,百度的“闪电计划”就要闪亮登场了。
  关于这个“闪电计划”,后来的百度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那么,这个类似于战争代号的行动,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闪电计划”与雷鸣离职
在进入这一节之前,很多读者朋友可能会表示不理解。
  不是说那个神秘的“闪电计划”吗?
  雷鸣是个什么人?
  怎么会把雷鸣离职放在标题上?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雷鸣都算不上是百度历史上很重要的人物。
  确实,《百度那些人和事》前面的章节里面,只有李彦宏、徐勇、刘建国、朱洪波四个人的名字上过标题,这四位分别是百度公司CEO、联合创始人、CTO和COO。
  也就是说,都是百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无论如何,雷鸣都不能与这四个人相提并论。因为,只有在“李彦宏和早期的技术团队”这一节中,提到过这个名字。
  雷鸣,只是百度早期的员工之一。
  之后,他并没有做到高位。
  “闪电计划”与雷鸣离职的事件是一起发生的。
  也许又有读者说,百度历史上离职的员工那么多,一个个写起来不是永远都写不完。
  当然不是。
  因为,雷鸣离职对于百度的人力资源管理或者是李彦宏的用人策略上来说,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事情。
  上一节讲到李彦宏看到搜索技术的四项主要指标:页面反应速度、相关性、索引量、内容更新频率,百度全面落后于Google。
  于是,李彦宏推出了“闪电计划”。
  “闪电计划”的目标是:9个月内,让百度搜索引擎在技术上全面与Google抗衡,百度的日访问页面(Pageview)要比原来多10倍,日下载数据库内容比Google多30%,页面反应速度与内容更新频率全面超过Google。
  2002年3月,“闪电计划”正式启动!
  在这里插上几句看似与“闪电计划”无关的话:2002年4月,百度搬到了更为宽敞的海泰大厦,占了半层。
  百度的员工从大学的宾馆,走入了写字楼。
  这时的百度,从最初的七剑客,已扩到了90多人。
  当然,早期的员工都成为了核心员工。
  “七剑客”之一的雷鸣,被任命为技术攻关小组组长。
  雷鸣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2000届硕士研究生,在加入百度前,他在学校里就参与了刘建国的“天网”的建设与维护。
  按照李彦宏的话说,雷鸣是个搜索引擎的天才。
  补充一下,雷鸣和毕胜还兼任百度的总裁助理,他们对李彦宏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由此可见,雷鸣在早期的百度还是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
  但半年的时间不到,2002年8月,雷鸣拿到了斯坦福大学MBA的offer,准备出国留学。
  雷鸣离职了!
  李彦宏亲自担任起“闪电行动”小组组长。
  当然,雷鸣的离职没有影响到百度“闪电行动”的进度,从后来的结果看来,“闪电行动”取得了成功。
  关于李彦宏接替“闪电小组”组长,外界的说法是李彦宏对进度不满意。
  作为雷鸣的朋友,当时负责百度对外沟通的毕胜否认了这种说法,说这只是因雷鸣的离开而进行的自然交替。
  当然,我们要分析客观事实。
  种种迹象表明,李彦宏对雷鸣颇有些不满。
  比如李彦宏后来在谈到这个时期百度的发展时曾说过“公司规模大了,这时有些技术人员开始浮躁,不安心搞技术了,开始对管理工作感兴趣”之类的话,含沙射影的意味很浓。
  2005年9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的采访节目上,谈到“闪电计划”时,李彦宏说:我带领十几个工程师吃住都在办公室,我等于是CEO不做了,退回到一个项目经理的位置,整整10个月……从头到尾,李彦宏没有提过雷鸣的名字。
  当断则断,李彦宏并不因为雷鸣是个搜索引擎的天才就姑息容忍。
  现在的百度,已经是近百人的中型企业。
  在这个时期的企业,与当时“七剑客”时期的那种初创型小企业,在管理和用人方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
  小企业的管理更多依靠人性化。
  公司的人不多,就是想办法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这样的企业才能尽可能地长大。
  中型的企业,则要形成一定的制度。
  如果有个别管理人员游离于制度之外,对工作不如周围的人积极,很明显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工作热情。
  时间,对于当时的百度是非常的重要。
  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将搜索技术赶上Google,将来想要翻身更加困难。
  李彦宏非常坚决,在雷鸣离开百度之后,他亲自担任“闪电小组”组长。
  他的工作热情足以感染其他技术人员。
  有许多中型企业之所以没能长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停留在小企业阶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