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哲学简史- 第3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私的欲望。用周敦颐的话来说,就是“静虚”。从“静虚”状态出发,人处于上述状况下,他的自然冲动便是要立刻抢救这个孩子。这种直觉的行动便是周敦颐所说的“动直”。但是,如果人不是凭自己的本能冲动去行事,而是停下来左右思量,他也许会想,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我的仇人,所以不必理采这事,或者想,这是我的朋友的孩子,所以我一定要去搭救。无论出于哪一种考虑,他是受自私的再思考所驱使。这样,他便失去了原来的“静虚之心”,也不会有“动直之心”。    
      照新的儒家的说法,如果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便如同一面明镜,能够时刻反照镜前的事物。这时,镜子的明亮就如同人内心的清明,时刻准备反照心里洞察的眼前局面。当人心里没有自私的欲望时,它对外界刺激的自然反应是直截了当的,就是所谓“动直”。人在“动直”时,内心是正而又直的,由于大公无私,因此,不会畸轻畸重,厚此薄彼。这便是人天生的“公”性,就是所谓“溥”。    
      这便是周敦颐提出的成圣之方,它接近禅僧所倡导的“率性而活,率性而行”。    
    


第五章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2)

    邵雍的宇宙论    
      在这里还应提到另一位讲宇宙论的哲学家邵雍(公元1011…1077年),号康节先生,出生河南。他也从《易经》发展出宇宙论,并且也用图解来说明他的原理。    
      在本书第十八章里,我们看到汉朝出现一批纬书,假托是六经注疏。在《易纬》里,提出“卦气说”,主张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影响每年的一段时候。按照“卦气说”,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处于几个卦象的统治之下,其中有一卦是当月的“主卦”,因此,全年有十二“主卦”,它们是:复〓,临〓,泰〓,大壮〓,央〓,乾〓,女后〓,遁〓,否〓,观〓,剥〓,坤〓。它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中反映了一年里阴阳二气的消长。    
      在前面第十二章里曾经讲过,在卦象中,直线贯底代表阳,与热相联;直线中断代表阴,与寒冷相联。在复卦〓中,一爻为阳,随后五爻都是阴,表明寒气已到极盛,阴极而阳生,这是中国阴历十一月的主卦;冬至就在此月。再看乾卦六爻都是阳〓,阳极而阴生;是阴历四月的主卦。继它之后的女后卦〓,一爻为阴,以下五爻为阳,表明夏至以后阴气再来,这是阴历五月的主卦。再看坤卦〓,六爻都是阴,表明阴气盛极,下个月就冬至而阳生。其它各卦则是表示阴阳消长的中间阶段。    
      这十二卦合在一起,表明阴阳消长,周而复始。阴极则阳生,此后阳气逐月上升,以至于极;这时,阴气再现,继以阴气逐月上升。阴气升到极点,阳气再现。于是,新的阴阳消长的循环又再开始,这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往复进程。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邵雍的宇宙论使得十二个主卦象的理论更加清楚了。邵雍也如同周敦颐那样,从《易·系辞传上》的一段话开始,这段话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是吉凶;吉凶生大业。”为阐明这个过程,邵雍画出以下的横图:    
      太柔  太刚  少柔  少刚  少阴  少阳  太阴  太阳      
               柔  刚   阴   阳    
                 静      动    
      这个横图的最下面第一层是两仪,在邵雍的体系中,它们不是阴阳,而是动静。上到第二层与第一层相联而得四象。如果把第二层的“阳”和第一层的“动”结合,乃是两根横贯到底的直线,象征“阳”。这就是说,在邵雍看来,四象中,“阳”不是以一根直线来代表,而是以两根直线来代表。依同例,如果把第二层的“阴”和第一层的“动”结合,所得到的是四象中的“阴”,它的的符号不是一根中断的线,而是两根线〓。    
      依同例,把第三层和第一、二层连结起来看,也构成八卦。例中,把太阳下的乾爻与第二层的“阳”和第一层的“动”联起来,便构成乾卦〓。如果把第三层的“太阴”与第二层的“阳”和第一层的“动”连结起来,便得到兑卦〓。把第三层的“少阳”与第二层的“阴”和第一层的“动”连结起来,这就是离卦〓。按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全部八卦,其顺序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象各代表一定的原则和影响力。    
      这些原则便具体化为天、地、和宇宙万物。邵雍说:“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皇极经世·观物内篇》)邵雍所用的“刚”和“柔”,也像他用的其它术语一样,是来自《易传·系辞上》,其上是这样说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    
      邵雍继续写道:“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同上)    
      这是邵雍关于宇宙来源的理论,完全是从他的图中演化出来的。在他的横图里,并没有把太极画出来,但是看的人可以领会到,太极是在第一层以下的空白之中。对此,邵雍写道:“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这些数和象都在横图中表现出来。    
      事物演化的规律    
      在上述横图的基础上,再加上第四、第五、第六层,还是采用上述的联结办法,就可以从最初的八卦互相联结中演化出全部六十四卦。如果把包括六十四卦的横图切为两半,每半弯成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合在一起,就构成邵雍的另一幅圆图,名为《六十四卦圆图方位图》。    
      如果我们考察这个圆图(为简化起见,把六十四卦象简化为十二主卦象),就会看到这十二个主卦象的顺序如下(处在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看):      
      这个顺序可用所谓“加一倍法”自动显现出来。因为在圆图里,每一层符号的数目比在它之下的一层,数目要多一倍。因此,最上层、即第六层的符号数目刚好是六十四,六层就组成六十四卦。这个简单的级数既十分自然,又显得十分奥秘。在更新的儒家中间,绝大多数都认为这是邵雍的一大发现,从中可以找到万物演化的普遍规律和揭示宇宙奥秘的钥匙。    
      这个规律不仅能够说明一看病四季的变化,还能够说明一天十二时辰的昼夜交替。按照邵雍和其它新的儒家的理论,阴可以解释为仅是阳的否定。因此,如果阳是宇宙中的积极建设性力量,阴便是宇宙中的消极破坏性力量。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阴阳原理,圆图显示的演化规律便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生灭过程。这样来看复卦,它的第一爻表明生的开端,到乾卦,表明生的完成,然后,垢卦,表明处于灭的开始;到坤卦,表明灭的完成。这个圆图形成地表明了“一切事物都包含有对它自身的否定”这样一个普遍定律。这是老子和“易传”都强调的一个原理。    
      整个世界也逃不脱这个普遍法则。邵雍由此认为,复卦的初爻表明世界的出现;演进的泰卦,表明个体事物在世界上出现;发展到乾卦,人类文明到达了顶峰。此后则是不断地没落,到剥卦,表明一切个体事物的分崩离析;到坤卦,表明世界不复存在。在此以后,另一个世界,如同复卦的初爻那样开始出现;世界的生灭过程又再重演一遍。世界由生到灭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是129,600年。    
      在邵雍的主要著作《皇极经世》中有我们这个世界的详细年表。按照这个年表,现存世界的黄金时代——尧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人们的憧憬里,尧是柏拉图描绘的哲学家——君主,他生活于公元前二十四世纪。至于现今的世界,相当于剥卦,这是万物没落的开始。在第十四章里我们曾谈到,中国的许多哲学家都持有一种历史退化论思想,认为理想世界在过去,现实世界里样样不如过去。邵雍的理论正好为这种历史退化思想提供了形而上学的根据。    
      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有对它自身的否定,这个看法很有点黑格尔的味道。但是按照黑格尔的理论,当一个事物被否定时,另一个新生的事物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始了。按照老子和“易传”的思想,当一个事物被否定时,另一个事物又重复过去的旧事物。这是农业社会的思想,在本书第二章里, 已经对它谈过了。    
      张载的宇宙论    
      这一章里要提到的第三位宇宙论哲学家是陕西的张载(公元1020…1077),别号横渠先生。他同样是从“易传”里发展出宇宙论,但所持的却是另一种观点。他特别强调“气”,这个“气”的观念在后来的更新的儒家们的宇宙论和形而上学思想里,越来越居于重要的地位。“气”的字义本来是指和固体、液体相对待的一种物质状态,而更新的儒学家们,由于各自的理论体系不同,使用这个字时,有时比此更抽象,有时又比此更具体。在用以表示更抽象的含义时,它的含义接近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质料”(Matter);柏拉图用以和他所说的“理念”(Idea)相区别;亚里士多德则用以和他所说的“形式”(Form)相区别。在这个意义上,“气”是一种原始混沌的质料,各种个体的事物都是由它而出。当“气”被用以表达更具体的含义时,它所指的是构成个体事物的物质性质料。张载使用“气”这个概念,便是就它的具体含义来说的。    
      张载也像上述的前人一样,以“易传”的《系辞上》中一段话作为他的宇宙论的根据,这段话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阴阳)但是,他认为,太极就是“气”。在他的主要著作《正蒙》开头,张载写道:“太和所谓道(指太极),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篇》,《张子全书》,卷二)道是指宇宙这个无始无终、不息不休的流行过程。这个过程,照张载说,就是“气”。“气” 动的,意味矛盾和矛盾的统一,就是“太和”;因此,“太和”是“气”的全体之名。张载又用“游气”来称“气”,以表明“气”内部阴阳两端循环不已,其中的“浮”、“升”、“动”是阳性的;“沉”、“降”、“静”是阴性的。气受到阳性的影响时,便浮、升、动,受到阴性的影响时,便沉、降、静。因此,气不断或聚或散,气聚的时候,便从中生成具体的个别事物;气散的时候,这些事物便分崩离析而朽坏。    
      在《正蒙·太和篇》中,张载写道:“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