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故事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读故事会-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山东省菏泽二中的苑福来同学来信说:“我们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大概是由于面临高考的缘故,对与高考无关的课外书报,大都已丧失了‘感情’,并与它们‘分了家’,但惟有《故事会》却用它那独特而富有生气的‘魔力’吸引着我们,成了我们‘知心的朋友’。‘新的《故事会》来了没有?’在每一个星期内,甚至每一天内都有同学问我……每次来后,同学们总是争着看,我总是轮到最后看。同学们看后总禁不住发出赞美声。不止一个同学对我这样说:‘《故事会》办得真好啊!毕业后,即使考不上(大)学,在农村劳动,我也要订一份。’”    
      无疑,读者是一本刊物最好的“读审员”。    
      这些针对青少年读者设置的栏目,多年来一直坚持着办下去,有的已经成了刊物的名牌。许多当年读着“16岁故事”长大的孩子,现在有的已为人父母,“妈妈讲故事”中的内容,又成了他们阅读的首选。    
      在通俗文学及其期刊,以无情的手段将许多期刊挤向边缘的时候,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就是这样在这本小小的刊物上生生不息地延续着。    
      《故事会》依靠着这些我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精髓,来滋养着我们的孩子。正是这样,这本极不显眼的刊物,才能在一些大型期刊发行量急转直下的情况下,守住自己的阵地,并使自己的航船,在风浪中仍勇敢地行驶在中国期刊长河的主航道。    
    


第二章第一次挑战 (9)

     7.打造令人神往的世界    
      人的灵魂是需要滋养的。    
      这种滋养既来自于内部世界,也来自于外部世界。    
      内部世界是人们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进行反省、追求与发掘自己心灵中美好的东西。而外部的世界,则是人们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社会交往,特别是通过传播和接受人类的先进文化,用以滋养自己的灵魂,陶冶自己的情操,去触摸、感受和发扬人性美好的一面。    
      这种人类文化的滋养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她必须用心灵去感应,用生命去体验。    
      何承伟说,《故事会》就是要通过文字,打造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    
      这个令人神往的世界是什么呢?那就是通过文字这种神奇的东西,去为人们构建一个向往的精神世界,让人们的灵魂在这个世界里得到一种满足、激动与沉醉,激发人们不断地追求更新的目标,人类便在这种不断追求中完善自己。    
      人类自身的发展告诉我们:离开了人类进步文化滋养的灵魂就会荒芜。    
      正是为了打造这个令人神往的世界,《故事会》的编辑在那两间小小的屋子里,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编刊,淡泊名志,头上的青丝不知何时竟染上了银霜,以致在退休之后,心中还挂记着这本刊物。    
      编辑们在多年的办刊中都知道,一本群众通俗读物,一本以“讲”故事为主的刊物,实际上所宣传的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她必须从人性出发,去挖掘、开拓民族文化中最精髓的东西。    
      对美的赞颂,特别是对心灵美的赞颂,占了《故事会》所发表作品中很大的篇幅。    
      以情动人,是故事引人入胜的十分重要的艺术手段。为了打造令人神往的世界,《故事会》上所发表作品,大都以人物的命运、遭遇、感情、磨难等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来吸引人,感染人。用高超的艺术魅力将读者引入其境,并迸发出与作品中人物同喜、同忧、同悲的感情,使读者的心情久久地难以平静。    
      《故事会》在1989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崔陟所写的一则故事,叫《麦子长出来了》,便是这方面的一篇代表作。    
      故事说的是汤河边羊尾巴根村里有个女人名叫陶燕婷。在解放战争时期用生命将游击队长左力魁救活,解放那年两人结婚,可是,到了省城做官的丈夫后来便用欺骗的手段与她离了婚。    
      村子里有个老实忠厚的光棍汉万东明偷偷地爱上了这个可怜的女人,可是,他却穷得连衣裳都没有一件像样的。陶燕婷看在眼里,便时常帮助他缝补衣裳。一来二往,两人也就心照不宣地好上了。    
      可是村里有个恶棍名叫万宝昌,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将这个可怜的女人强奸了。就在他得手之时,却有一个人破门而入,此人正是深爱着陶燕婷的老光棍万东明。万东明见状,只在自己的胸口上猛击了几拳,一跺脚跑了。    
      不久,村里派万东明与侄子万长山去修水库。万东明突然对侄子说:“今儿个吃了晚饭扛着大镐上我这儿来。”侄子不知何因。万东明说:“刚才我出去转了一圈,谁家的自留地上的麦子都种上了,只有你婶子(陶燕婷)的地还没有种。”当晚,在月光下,叔侄二人就将陶燕婷的二分自留地种上了麦子。万东明用手抚摸着整平的土地,喃喃地说:“小雨下过好几天了,不知麦子还能出来吗?”    
      在工地上,万东明总是担心着陶燕婷地里的麦子。谁知在排除哑炮时,他却不幸受伤,养伤中仍担心着陶燕婷地里的麦子。    
      一天晚上,侄子万长山发现伤重的万东明突然不见了。就追出工棚,只见在去羊尾巴村的路上,伤重的万东明头也不回地朝前走着,当走到陶燕婷的自留地时,“咕咚”一下就摔倒了。月光下,只见碧绿的麦苗密密匝匝、整整齐齐地钻出了地面,万东明手里攥着麦苗,一动不动。    
      忠厚老实的万东明,他掂着陶燕婷,掂着她那自留地里的麦子。他凭着最后一口气,硬是神奇般走回村来,亲眼看见麦苗真的长出来了,他才安心地死去。    
      这则故事内容充实,对于当年中国北方乡村的描写也很生动,这里我只能作简单的复述。作者崔陟当时还在河北农村,他当过知青,与农民曾同睡一张土坑,同吃一锅稀粥,深深地了解中国农民的纯朴与善良。在乡村的岁月里,这些纯朴的灵魂曾经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他的心。那些纯朴美丽的灵魂,便是他所神往的美好世界,因此他将这则故事写出来,使更多的人在读这则故事时,同样也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留下了美丽的记忆。    
      与万东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陶燕婷曾经救过命的那位“游击队长”,是这位“游击队长”灵魂深处那令人不齿的东西。这种强烈的对比中,美与丑,善与恶,在读者的心灵深处默默地进行分辨,读者在轻轻地触摸这些文字的同时,也在轻轻地敲打着自己的灵魂。    
      这是当时的任何一篇通俗文学作品所不曾写过的故事,这是一首人物美丽心灵的赞歌,这篇充满着美好人性的故事,远远地超过了那些“三点式”的“通俗”之作,发表这篇作品的《故事会》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还有一则故事叫《情断试心河》,发表在1989年第六期《故事会》上,作者龙江河擅长写悲剧故事,在一幕幕的人间悲剧中,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美感。    
      故事说的是石溪镇商店的一位姑娘,在镇中心的大樟树上贴出了一张大红的“征婚广告”:“本人情况镇人皆知,无须介绍。因我不慎,四天前一只金戒指指遗落试心河,若有哪位未婚男子能下河捞起,我将无条件地嫁给他。决不食言。”    
      这姑娘名叫黄珍,是镇上出名的美女。    
      接着,便有十几个身强力壮的青年人下河去捞。一周之后,这些人什么也没捞到,便一个个退出角逐,都不再去捞了。最后,宽阔的河面上就只剩一个人了。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被黄珍“淘汰”的昔日恋人唐强。在山里寒冷的季节里,唐强仍坚持要往河水里跳,黄珍冲上去一把拉住唐强的手说:“我、我骗了你,河里根本就没有金戒指……”可是,唐强却不听这些,仍坚持跳下了河里,继续摸那枚金戒指。    
      人们见了之后,都说这个唐强太傻,那完全是黄珍弄来骗人的,现在这种专门捉弄人的姑娘多的是。    
    


第二章第一次挑战 (10)

    谁知二十多天之后,唐强终于在河中捞出了一枚金戒指。    
      看着这枚戒子,一股热浪从黄珍的心中升起:天上星星数不清,可是月亮只有一个;天底下有金钱的有地位的男人多得像星星,可是真正理解自己的只有唐强一人。真是万两黄金易得,人间真情难觅……    
      如果这个故事就到此为止,那么这也只是古往今来千万个爱情故事的重复,也不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太多的东西。    
      为了让这个故事提高品位,在读者心中留下一片难忘的晴空——让读者有所收获,有所思索。编辑与作者共同商量,决定跳出过去爱情故事的窠臼,挖掘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正当黄珍姑娘要向唐强表白自己的爱情时,却遭到了唐强的拒绝。他摇摇头说:“男女之间除了爱情,更多的还应该有理解,我同你热恋了一年多,深知你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来不说假话。尽管镇上人对你议论纷纷,我却可以断定,你的金戒指一定躺在河底,这事如果不弄个水落石出,以后你在镇上将永远无法抬起头来。因此,我有责任为你澄清!理解毕竟不等于爱情!”    
      一个令人神往的美好心灵,就这样不动声色地、顺应故事情节地展现了出来,没有一点雕刻的痕迹,没有一点空洞的说教,故事所产生的美感,如余音绕梁,在人们的心中久久回旋。    
      优秀文化对于人们灵魂的滋养,就如同春雨,真正是润物细无声啊!    
      向往与追求,构成了人类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心世界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因此,故事在赞颂人类美好心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对于丑恶行为的指责。    
      这同样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    
      人们在这个世界里,应该看到丑恶被受到指责,践踏人性会受到惩罚,恶魔会受到驱逐,正义之剑在这里闪闪发光。    
      1988年,中国大地上到处都在冒出来许多“万元户”,《故事会》在这年的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算出来的万元户》,读后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故事说的是山坡乡,这是全县出名的穷乡。可是县里要开万元户表彰大会,让各乡报名单。这可让乡长发了愁,就找到前几年做烧饼卖的王老万。将他家的母猪、猪崽、羊、就连家里吃的粮食和准备烧窑盖房的土坯都算成了钱,被报上去成了万元户。谁知到县里开会前后,报纸上一宣传,收税的,要赞助的,把本来就很穷的王老万给弄得更穷。待他在县里开会回来,谁知一场大雨,将准备盖房用的土坯都给“泡了汤”。当乡长前来看望生病的王老万时,王老万长叹一声:“哎,你这小子把我害苦了!”    
      这是一声切肤之痛的长叹,也是一声无可奈何的长叹。这声长叹是一声控诉,是一声心灵深处暴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