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3》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阴阳师3-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广为人知的歌会举行了四百七十二次,类似的活动还有三十次。在合计超过五
百次的同类活动中,天德四年由村上天皇所举办的宫内歌会,无论其规模、格调、
历史意义,都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     不是神事,不是祭祀,没有仪式,本质上纯粹是玩乐。

  但是,在平安京持续近四百年的历史中,这一次是最为豪华、灿烂的宴会。

  犹如在枝头沉甸甸地开放着的艳丽的大朵牡丹花……

  如同李白作诗、杨贵妃起舞的兴庆宫之宴象征大唐王朝的鼎盛期一样,天德四
年的宫内歌会,也可以视为象征日本古代王朝文化的一个事件吧。

  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主持这个活动的,是当时的天皇——村上天皇。

  时间是天德四年三月三十日——阳历的四月二十八日。

  地点是宫内清凉殿。

  最先的契机,是前一年,即天德三年八月十六日举行的诗会。分为左右方的男
子,分别预备了诗文,比拼哪一方的诗、哪一方的文章更为优胜。

  这个活动刺激了宫内的女官们.于是她们说:“男子已斗文章,女子该比和歌。”

  “总是只有男人们玩得尽兴.我们也搞活动吧。”

  “那我们女子就来赛和歌吧。”

  可以想像,女官们中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吧。

  村上天皇将这个想法和自己的趣味结合起来.兴之所至,组织了这场活动。

  在历代天皇中,村上天皇尤其喜欢搞这种活动。他自己也吟咏和歌,在乐器方
面,筝、笙、横笛、筚篥等均极精通。他是这些音乐的秘曲传承者。记载天皇逸事
的书与管弦有关的,以《江谈抄》、《禁秘抄》为首,还有《古事谈》、《文机谈
》、《教训抄》等,可谓不胜枚举。

  就是这样一位朝廷的最高权力者,利用自己的力量,打算在京城里搞一次空前
的风流雅事。

  村上天皇在当年的二月二十九日确定了左右方的“方人”。

  所谓“方人”,在这里,是指作为歌会主体的女官们。

  方人不作和歌。

  而是委托和歌作者创作作品,然后在歌会时将这些作品交给讲师朗诵。女官们
自己则在旁助战,为己方呐喊助威,喝彩取乐。

  这次的方人是宫内的女官们。以更衣为首,典侍、掌侍、内侍、命妇、女藏人
等女官分列左右。每组十四名——一共选出二十八人。

  这项旨意传达给左右方的头领更衣时,是在三月二日。

  决定和歌题目、颁给每位参赛女宫,是在三月三日。

  女官们根据自己得到的题目去安排创作和歌.竞赛当天,左右方各自拿出预先
准备的和歌一较高下。

  顺带提及,这是二十回合决胜负的比赛。事先便须定下各题所咏和歌之数。根
据题目,有的要作一首,有的要作两首,作三首、五首的情况也有。按对决的顺序,
各个题目与所要求的和歌数目,具体如下:霞,一首。

  莺,二首。

  柳,一首。

  樱,三首。

  迎春花,一首。

  藤花,一首。

  暮春,一首。

  初夏,一首。

  布谷鸟,二首。

  溲疏,一首。

  夏草,一首。

  恋情,五首。

  有关春的和歌十首,有关夏的和歌五首,有关恋情的和歌五首——总共二十首。

  以左右方各预备二十首和歌来参赛计算,总共要创作四十首和歌。

  女官们肯定兴高采烈地讨论各题目请哪位作者来负责创作吧。

  “请我吧……”

  “我做的恋情诗可谓惊天动地啦! ”

  ——和歌作者们向女官们推销自己。

  “什么地方有高手呢? ”

  女官们和有关的人都会四处向熟人打听。

  且不说过程了,最终选出了如下的歌人:左方为——朝忠卿( 六首) 。

  橘好古( 一首) 。

  少式命妇( 一首) 。

  源顺( 二首) 。

  坂上望城( 二首) 。

  大中臣能宣( 三首) 。

  王生忠见( 四首) 。、本院侍从( 一首) 。

  右方为——中务( 五首) 。

  藤原元真( 三首) 。

  藤原博古( 一首) 。

  平兼盛( 十一首) 。

  左方为八名,右方为四名。

  其中,朝忠、顺、元真、能宣、忠见、兼盛、中务等七人属于三十六歌仙。

  歌人数目之所以少于赛歌之数,且左右方歌人人数不一,是由于并非一人限一
首作品,而是允许一人作多首和歌的缘故。

  歌会的一般做法,不是到了现场才知道歌题,即兴作歌,而是允许根据题目事
前做好。

  左方的方人领队,是宰相更衣源计子。

  右方的方人领队,是按察更衣藤原正妃。

  裁判由左方的上达部、左大臣藤原实赖担任。

  本应中立的裁判由左方的人来担任虽然有失公平.但作为仅次于天皇的掌权者,
由他来做裁判,也是个合适的人选吧。

  然后,左右方各有一名朗诵者,即讲师。

  左方的讲师是源延光。

  右方的讲师则是源博雅。

  在三月十九日,公卿们也分为左右方,其他“念人”

  也在这天选定。

  所谓“念人”,不像方人那样要为本方争胜.而是为双方欢呼喝彩的人。

  这是一场集当时平安京杰出人才于一堂的活动,参加者有贵族、文化人、音乐
人、艺术家等。

  于是,天德四年三月三十日下午四时——这样的一场歌会开始了。  
     
 二

  博雅在喝酒。

  他在安倍晴明家的外廊内,面对着庭院,盘腿坐在蒲团之上,将斟满酒的琉璃
杯端到嘴边。

  酒是来自异国的酒。

  用葡萄酿造的胡酒。

  晴明身穿宽松的白色狩衣,支起一条腿,背靠在柱子上。

  晴明跟前也放着琉璃杯,斟满异国的酒。

  正是春去夏来之际。

  时间已是夜晚。

  晴明和博雅之间放着一盏灯,火焰的周围飞舞着一两只小虫子。

  庭院里芳草萋萋。

  后来居上的夏草,长得比鹅肠菜、野萱草等春草高,春草被淹没在夏草中,无
法分辨。

  与其说是庭院,其实更像一块野地。

  草木在晴明的庭院里自由生长。青草和绿叶的气味,飘荡在夜色里。

  博雅一边深深地呼吸着混杂了胡酒酒香和草木清香的大气.一边喝着酒。

  庭院的深处有樱花开着。

  是八重樱。

  叶问密密麻麻地开满浅桃红色的花朵,把枝条都压坠下。

  除此之外,对面有开着花的迎春花,远处缠绕着老松树的紫藤也垂下好几串花
朵。

  八重樱、迎春花、紫藤本是夜间开放的,所以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无法看得太分
明。

  但是,花朵和叶子的气味,比眼前所见予人更为深刻的印象。

  “哎,晴明……”

  博雅望着夜幕下的庭院开口道。

  “什么事? ”

  晴明应道,他的红唇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并不是只有眼见之物才存在啊。”

  “你指的是什么? ”

  “比如说,紫藤就是。”

  “紫藤? ”

  “虽然看不见它开在院子里的什么地方,但却飘来令人心醉的香气。”

  “嗯。”

  晴明静静地点点头。

  “你和我也是一样嘛,晴明……”

  “哦? ”     “今天见面之前,我们处在不同的地方,对吧? 虽然待在彼此看不见对方的地
方,但一见面,我们就又在这里喝上了。就算见不着对方,我们都确实存在着,对
吧? ”

  “嗯。”

  “就说紫藤,它的香味也是一样。虽然眼睛没有看见,但它的香味是不容置疑
的。”

  “你想说什么,博雅? ”

  “就是说嘛,晴明,我觉得,所谓生命,也不过如此吧。”

  “生命? ”

  “对呀。例如,院子里长着草,对吧? ”

  “嗯。”

  “但是,就以野萱草而言,我们看见的,也不是野萱草的生命。”

  “什么意思? ”

  “我们看见的,只是它的颜色、它的形状而已。不是看见野萱草的生命。”

  “噢。”

  “我和你也是一样。我此刻只是以人的模样,看着一个我所熟悉的、叫做晴明
的男子的脸而已,我并没有看见叫做晴明的那个生命本身。你也同样,所看见的只
是一个叫博雅的男子的模样和色彩。也不是看见我的生命本身。”

  “没错。”

  “明白吗? ”

  “然后呢? ”

  “‘然后’是什么意思? ”

  “接下来你得说‘因此就怎么样怎么样’吧,博雅? ”

  “没怎么样,就是这样而已。我只想说,尽管眼睛看不见,生命还是存在。”

  “博雅。你刚才说的话真是很了不得。那些阴阳师或者僧人,明白这个道理的
人也是极少数。”

  “是这样吗? ”

  “就是这样。明白吗,博雅? 你所说的,关系到咒的根本问题。”

  “还是咒? ”

  博雅皱起眉头。

  “是咒。”

  “等一等,晴明,我刚刚好不容易明白点,正心情愉快地喝酒呢。你一提到咒,
我的好心情一下子就会无影无踪了。”

  “不用担心,博雅,我会用你明白的方式说……”

  “真的? ”

  博雅半信半疑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放下杯子。

  “嗯。”

  “好吧,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晴明,我会用心去听,拜托你说得尽量简短。”

  “应该的。那就从宇宙说起吧……”

  “什么是宇宙? ”

  宇,即天地、左右、前后——也就是说,是空间。

  宙.即过去、现在、未来——也就是说,是时间。

  将之合而为一,作为认识世界的词汇,此时已为中华文明所拥有。

  “人为了理解存在于天地间的事物,使用了咒的概念。”

  “啊?!”

  “也就是说,人是运用咒的手段,来理解这个宇宙的事物。”

  “什、什么? ”

  “换个说法也行:宇宙是由于人看见它才存在的。”

  “不明白。我不明白呀,睛明。你不是说要说得让我能懂吗? ”

  “那就来谈谈石头吧。”

  “哦,谈石头吧。”

  “是石头。”

  “石头怎么了? ”

  “例如,有个地方有一块石头。”

  “噢,有一块石头。”

  “它还没有取‘石头’的名字。也就是说,它还只是一块又硬又圆、没有名字
的东西。”

  “但是,石头不就是石头吗? ”

  “不.那东西还没有成为‘石头’。”

  “什么?!”

  “人看见了它,给它取名为‘石头’——也就是说,给它下了‘石头’这个咒,
石头这东西才在这个宇宙里出现。”

  “不明白。比如说,不管有没有人给它取名,它从前就在那里.以后也在那里
吧? ”

  “对。”

  “既然如此,那东西是否在那里,与咒之间,就没有关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