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9-长征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399-长征行- 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无三里平”,但对交通作紧急处置还不困难。贵州还有一个“天无三日晴”。所谓“贵阳、贵阳,就贵在难见太阳”。那时到了春天,阳光明媚,柳梢初绿,山花遍野,气候宜人,是贵阳最好的时节。蒋介石带着夫人、顾问和少数亲信来此,本也有游览赏春之意。更重要的是,蒋介石来这个“人无三分银”的贫穷破败的省城督战,是想一箭双雕。一方面,他希望歼灭红军于此,除掉心头大患;另一方面,也乘机挤走贵州地方势力,由他的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但是,他没料到红军不仅没被打败,而且越战越强,消闲游览之心早已化为乌有。这时,他是火烧火燎地紧急调遣各路军队增援贵阳,死守机场,并令准备轿子、马匹和向导,以应逃跑急需。    
    贵州的同志说,蒋介石当时的侍从室主任晏道刚写了一个材料,对蒋介石的狼狈相作了生动描述。晏的回忆写了这样一些情况:    
    从得悉红军渡乌江之日起,蒋实际上就撇开了薛岳的绥署和前敌总指挥部,亲自打电话调动部队。薛岳成了一个侍从参谋,高级传令军官。蒋有时还面红脸赤骂个不停。每一个调动指挥部队的电令,薛岳非经请示不敢作主。4月5日左右,在贵阳东南几十里地区不断发现情况,贵阳人心惶惶,蒋心神不安,竟步出行辕查勘城区工事,申斥下属督责不力,玩忽职守。是夜,贵阳外围风闻有红军游击活动,蒋又询问重要工事和城防守备兵力,特别关心清镇机场情况,彻夜不安。{1}    
    贵州的同志还说:蒋介石立即严令其各路军队急往贵阳的北、东、西、南四个方面对红军堵截。滇军先头部队以每天百里的急行军速度在三四天内从昆明赶来,固守机场。“救驾”的滇军受到蒋介石的嘉奖,而这也达到了毛泽东的目的。在蒋介石将滇军调出后,中革军委下令红军从贵阳东南突破敌军防线,越过湘黔公路,以每天行军120里的速度,经黔南和黔西南向滇东急进。这又使蒋介石围歼红军于黔东的计划破产。蒋介石这次虽然没能消灭红军,却也不虚此行,剪除了多年未能剪除的异己,将“贵州王”王家烈的军政职务在不到10天内先后削去,冠以“中将参议”虚衔进行安抚。这也就结束了贵州军阀统治贵州的历史。    
    考察这段党史,我有一个深切感受:红军的发展和党的发展跟我们个人一样,都有个时运问题。一点不讲时运,有些问题难以说通。讲过分了,又是唯心论。这里有一个偶然和必然的关系,要科学地加以把握。人既有倒霉的时候,也有时来运转的时候。不顺,什么都不顺;一顺,则百顺。红军也一样。四渡赤水以来,大体都顺。这一次,从贵州西进云南后,在向滇东的进军途中,军委纵队缴获了一辆从昆明方向开来的滇军军车。这是龙云给薛岳的礼品车,载有宣威火腿、云南白药、普洱陀茶等,对红军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了龙云给薛岳的相当精密的十万分之一的云南军用地图。军委当时正为没有云南军用地图发愁。谁都懂得,没有地图,军难行,仗难打,正在派人四处寻找。但没想到,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可以说,红军“替天行道”,天助我红军也!    
    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谈及此事,写道:    
    红军包围曲靖而向马龙前进时,截得由昆明来之薛岳副官所乘汽车一辆,内满载军用地图并云南著名之白药(可医枪伤,极贵重)。据被俘之副官云,他系由薛岳派入滇省谒龙云者。前日薛岳来电,因无云南军用地图,请龙云送去。龙云接电之后,本拟派飞机送去,但次日机师忽病,故改用汽车送去。但未知曲靖已被红军包围,汽车路亦被截断。龙云并送薛大批白药、云南之宣威火腿及普洱名茶,共满载一车。车离曲靖20里时正遇红军。因此卫兵副官均被缴枪,军用地图未交薛反而被红军用以渡过金沙江,白药、火腿、茶叶,均为红军享受。故红军士兵每谈至此,皆为捧腹。咸谓三国时刘备入川系由张松献地图,此番红军入川,则由龙云献地图。{1}    
    以奴隶将军罗炳辉为军团长的红九军团,在掩护大部队南渡乌江而自身来不及过江后,一直在黔西乌江沿线牵制敌军,配合主力部队独立作战。在主力部队入滇后,九军团也奉命西进。4月底,红九军团进占宣威,开仓济贫,将官僚资本企业的库存火腿分发给群众,大振红军声威。当主力红军疾速进入云南、逼近昆明,并大造声势要攻打昆明时,龙云惊慌失色。他的主力部队远在贵州,一时难以调回,滇东北根本顾不上,昆明城内兵力十分空虚,这才令他胆战心惊。他急调各地民团扔下其他防务,前来防守昆明,而这就正中红军佯攻之计。龙云自己削弱滇北地区和金沙江南岸的守备力量,为红军抢渡金沙江,北上川西创造了空前的有利条件。


直插云南,巧渡金沙江翻山越岭走金沙

    中央红军再施“暗渡陈仓”计,在以少许部队佯攻昆明时,主力部队却疾速北进,直奔金沙江了。    
    2003年4月,我在贵州考察后,从上旬起始走云南。在滇半月余,首先考察红军抢渡金沙江的情况。中央红军过云南主要是两段,一是1935年2月的扎西会议;二是5月抢渡金沙江。这次到云南,没去扎西,直奔金沙江而来。省党史研究室王主任介绍了许多情况,赵主任陪同考察,侯主任沿途关照,半月余的考察顺利进行。    
    金沙江为长江上流的一部分,发源于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在青海叫通天河。它从玉树的巴塘河口出来,一直奔腾南下,经青藏高原,穿过横断山脉东麓,有上千里成为西藏与四川间的天然界河。在流至云南丽江的石鼓地区,受两条断裂带冲撞的影响,南下的江水突然转了个125度的急弯,甩开了同它并流的澜沧江和怒江,独自掉头向东北方向而去,形成了著名的长江第一湾。奔流不息的金沙江水,冲入海拔5000多米的哈巴大雪山和玉龙大雪山之间,劈出了有100多里长、3000多米深的大峡谷。这里属高山侵蚀性地貌,是金沙江切割最深的地段,呈幼年期V形峡谷,为世界上仅次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的第二峡谷。闻名遐迩的虎跳峡,是其间最狭窄、水位落差最大的一段。江东为玉龙雪山悬崖绝壁,江西是哈巴雪山,其山势稍缓。入峡口至出峡口,长三四十里,又分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三峡。峡谷最宽处江面约50米,最窄处仅20米,故称长江第一峡。峡底与哈巴雪山海拔高差3600至3900米之间,比降213米。在上虎跳峡,两侧险峰耸天,江面最窄,一块巨石兀立江心。相传这里过去有猛虎出没,踏此江心之石,腾空一跃过峡,因名之。江水从巨石间拥挤扑跌而下,江面两侧壁立千仞,峰峦欲合,峡流湍急,狂涛怒卷,波涌翻滚,咆哮雷鸣,声震数里,其壮观景象不在黄河壶口之下。汹涌澎湃的江水冲出绝壁紧锁的峡谷后一泻千里,流到元谋、禄劝一带时,江面渐宽,形成龙街渡口、洪门渡口、皎平渡口等。    
    为什么叫金沙江呢?一直在金沙江边长大的禄劝县委宣传部张部长说:通天河出青海后,流经四川、云南境内几经折返,从元谋、禄劝起又成为四川、云南的分界河,然后再流入四川宜宾境内的这一段,叫金沙江。宜宾以下称长江。金沙江以盛产金沙而得名。在这里,江底流沙聚集,江边受日光照耀,闪闪映出金黄色,有如霞光万道,非常好看。江边贫苦群众多淘取金沙卖钱,谋生糊口。金沙江两岸是崇山峻岭,山外有山,岭外接岭,通过飞机航拍的电影电视镜头,你可以看到,那是莽莽群山,金沙江犹如一条小白蛇蜿蜒穿越其间。    
    我又问,元谋、禄劝两县名是何意思?张部长说:金沙江流经元谋、禄劝,尽管两县毗邻,但分属两个地区管辖。元谋归楚雄彝族自治州管。元代置县。傣语“元”为飞跃意,“谋”为马,意即骏马,也就是说,这里产良种马,故称“元谋”。目前以发现“元谋猿人”遗址而著称。龙街渡口在县北,较远,不去了。禄劝的全称是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宋代时,这里称“碌券甸”。这是彝语,“碌”为石头,“券”为山梁,意即石头山梁。元代置州,改写为“禄劝”,对少数民族带有教化之意,说白了,是归顺好做官。“禄劝”过去也属楚雄,1983年才划归昆明市。这里地处滇中红层高原东部,境内群山重叠,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差距很大,是个大斜坡。到皎平渡去,你就可以体会到这里的高低落差。    
    从禄劝县城到金沙江边,有300多里路,要翻山越岭,山路坎坷不平,拐弯曲道很多,晚上还要赶回。因此,我们在禄劝县接上头后,直奔金沙江而去。中午,先赶到撒营盘镇。这里彝族农民不少。镇名原称“撒咪”,彝语“撒”指沙,“咪”为地方,意即有沙土的地方。后因在此屯过兵,遂衍变为现名。离此不远有个界牌村,1935年红军入滇抢渡金沙江时,毛主席在此住过,当时的居室现辟为纪念馆,但没有什么实物陈列。快到金沙江南岸,在一个村里有一棵大栗树,枝叶茂密,说是当年毛主席的拴马树。车子再往前行,就是金沙江南岸的皎西乡了。说是江之南岸,根本见不到江。从这里由南向北往金沙江边走,离江60里处,为下坡。再往下走40里,到皎平渡村;由皎平渡村到江边还有20里。这一路山峰嵯峨,千奇万状。夕阳西照时,山峰反射金光,就像黄金一样闪烁。由皎平渡到江边的20里路,山势更陡。走小道,非有竹木棍棒充作手杖不可。否则,就有滚下山沟的危险。就云南全省说,气候湿润宜人。但就金沙江一带而言,则少雨干旱,草树稀少,地表多裸露,水分蒸发很快,有沙漠化趋势。这里是云南省内降雨量和降雨天最少的地方。我们到这里,有如到新疆吐鲁番的感觉。尽管是清明时节,午后仍红日高照,炎热异常,仿佛到了夏天。张部长说,当年红军到此,比你这次来可能要晚一个月,天气更热。到江边的20里路,寸草不长,愈下山,愈至江边,愈觉热。听老人们说,红军一到江边,无不痛饮河水。没水喝,难受;喝多了,也难受。不少战士闹肚子。相传三国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即系此处。《三国志》书上说,江边气候极热,马岱过江之2000人,溺水中毒死了1500人,可能有些夸张,但说明这里的自然条件很差。    
    我们乘越野车来到江边,比当年红军来此的路况不知好了多少。但也深感此处两岸悬崖之陡峭,崇山之险峻,到江边路途之遥远,胜过我见过的乌江和赤水河。仅仅是到江边,我们就在山间盘旋走了一个多小时。话又说回来,这里的植被太稀少,又远远不如乌江和赤水河了。    
    对金沙江的考察文献,从党史来说,记载最早且最详的,要首推陈云了。他那时是渡江指挥部的政委,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写道:    
    金沙江宽约等于黄浦江之一半,立于江边不能闻对岸之呼声。水流自西而东,流速极快。上游山高水如瀑布而下,平时水浪只有一二尺,但风雨作时,则水浪骤增至三四尺。金沙江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