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孩子上了高三,有的父母就干脆不让孩子看电视,怕影响学习功课,浪费时间。这种做法既不尊重孩子的人权,又有点儿因噎废食。    
      那么,是不是自由放任,不加选择地让孩子看电视呢?当然不是。父母的责任是要规劝、引导孩子看有价值的、对孩子的成长有益的、对孩子的学业和高考有帮助的电视节目。比如:电影频道不必光顾,电视连续剧不必看,因为这些东西多数消遣,价值不大,而且太长,占用时间太多。但是新闻联播就可以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这些节目都有必要看。高三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只差跨过“高考”这道门槛儿,一经跨越,便是成人了,应该关注时事政治、关注中国和世界的杰出人物、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可以从这些节目中汲取精神食粮。    
      比如《东方时空》中的“东方之子”栏目,它报道的是在不同领域内有杰出贡献的人,这些人的坎坷经历、超乎常人的意志都是现成的活教材,他们对孩子的激励和鞭策或许会胜过家长的千言万语。记得2002年高考前夕“东方之子”曾介绍过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先生。陈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一个贫困村庄,片子中出现了他家乡的穷山恶水,出现了他的乡亲赤着双脚赶着水牛在泥水中犁田的镜头。陈章良立志要改变这种生存状况。他发奋读书,准备报考农业大学,然而没想到录取他的是海南岛的一所农学院,而且学的还是橡胶专业。现实与理想差一截距离,坚持读书,还是放弃这个机会呢?陈章良没有放弃。在众乡亲的资助下,他去了这所农学院读书。结果在这所不出名的农学院里,陈章良学出了一流的成绩。当时适逢改革开放初期,陈章良走出国门,赴美留学,又取得优异成绩。他告诫莘莘学子们的三句话,笔者至今记忆犹新:    
      不论你的家境怎样贫寒,你都不要放弃。    
      不论你喜欢不喜欢这所学校,你都不要放弃。    
      不论你的专业对不对口,你都不要放弃。    
      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属于有知识储备的人。不放弃终会有成果。如果把这些大道理告诉孩子,他未必能注意,但陈章良的实例却能使他刻骨铭心。    
      中国女篮在亚运会上一举夺魁后,“东方之子”又介绍了女篮教练宫鲁鸣先生。宫鲁鸣原来是国家男篮的一名球员,打球讲究技巧,很有智慧,但终因1米72的个子“从巨人中走出”,离开国家队,成为国家队娘子军的教练。他以另一种方式向自己宣战,不断超越,同样走上了冠军的领奖台。宫鲁鸣的这段经历不也很有教育意义么?    
      高三学生看这些节目,不仅可以收获激励,还会获得对他们跨越高考这个“槛儿”的很实用的帮助。    
      比如,现在的高考作文题,不限文体,给学生的自由度非常宽。但这不等于降低要求,它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其中的创新就要体现独到处,体现个性,体现联想的力度和灵气。高三学生如果闭目塞听,整日钻在课本、复习资料中,何来联想力度呢?    
      在我当语文教师时,每每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一看作文题目,酝酿片刻,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有的学生绞尽脑汁,没什么可写的。前者的文章往往观点明确,视野开阔,有独到的见解。后者的文章即使有明确的观点也往往是论据不充分,要不就是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后者看的东西少、读的东西少、知识储备不足、生活积累不丰富。    
      高三学生备战高考,任务重、时间紧,一般是顾不得看电视的。如果孩子是走读生,早、午、晚三顿饭在家里就餐,那么家长就不妨在吃饭时,打开新闻节目,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放松。同时,家长也可以轻松地与孩子闲聊,巴以冲突发展到什么地步,陈水扁、吕秀莲近日有什么言论。在不知不觉中给他些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熏陶。  当然,如果孩子本身就拒绝看电视,那也不必勉强。如果你希望他了解些时事政治,就摘选些(或剪辑些)报纸放在他床边,让他临睡前消遣。如果想为他写作文提供些思路,就与他讨论些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比如柯受良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驾车飞越黄河,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接着农民朱朝晖向柯受良挑战,两年之后又驾摩托飞越成功,并在壶口瀑布举行了婚礼;后来,又有某青年要骑自行车飞越……可以让孩子谈谈他对“飞黄”的看法。    
    探讨这一问题,必然又引出很多话题。有人会说:朱朝晖飞黄,大长农民志气。有人会说:超越极限,证明生命的价值。有人会说:黄河在断流,你们却飞来飞去,简直是对母亲河的践踏。也有人会说:中国人干什么也是一窝蜂蛮干……    
      如果孩子能把种种论点都想到,就夸他想像力丰富,让他选择最佳角度构思自己的文章。这样在闲聊中就有了作文训练。    
      总而言之,最要不得的态度就是孩子一回家你就赶紧关电视。这样如临大敌,势必造成紧张空气和两代人之间的对立。    
      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尽心尽力,这就是当父母的最佳选择。


第二卷“陪读”潮中的一对母子

    家长与孩子,不要互为精神上的附庸。各自多一些独立意识,看重一些个人价值,或许会杜绝这种糟糕状况的发生。    
      近年来,我所居住的某重点中学家属区,出租房屋成风,一时间房价大有一路飙升之势。原因是房客多,房子少。房客都是本校学生的家长,以高三学生与高考落榜后来复读的学生(俗称高四生)家长最多,他们是来陪读的。据说,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初中时就在学校附近租赁房屋,开始了陪读生涯。他们认为:一、因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不陪,怕孩子衣食不适(尽管学校可容留学生食宿),健康受影响。二、因为青春期自制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出现行为的失控,怕他们误入歧途,走向极端。三、可以随时督促孩子的学习,成绩落下了,就及时请老师补课。    
      去年夏天高考过后,我的近邻就接受了这样一对母子。那母亲大约是听了邻居们的介绍,知道我的三个孩子都是研究生,并且都出了国。一次,她在小巷里截住我,问我该怎样教育孩子,神情十分恳切。因为是街头巷尾的路遇,一时说不明什么,我也就支吾过去了。不过,我知道了她的儿子是复读生。她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儿子身上了。    
      后来,大约是儿子的功课吃了紧,她也便跟着吃了紧。常常能望见她搬运蜂窝煤、买菜、倒垃圾的忙碌的身影。   今年夏天高考过后,突然看到几个大汉开着卡车来搬运这对母子的行李。小巷里围观者甚众。我便问邻居:“那孩子考上了?”答案却颇叫人揪心:“考完最后一门,就再没有回家,失踪了。”    
      “那妈妈呢?”    
      “妈妈不见孩子回来,便也没了踪影。”    
      “那搬行李的是她什么人?”    
      “孩子的舅舅。”    
      在人们的一片鄃鄅声中,我才知道这位陪读的母亲经济十分拮据。原来,她的丈夫包了“二奶”,甩掉了她们母子俩。她便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她认为儿子能否考上大学,不仅关系着儿子的前程,也关系着她的后半生。她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儿子上大学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孩子若考取了大学,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问那负心汉索要供养费。而且,就如同旧戏文中所唱的一样:子贵母荣。这也就等于替她伸张了正义、昭雪了冤屈。    
      在这所重点高中的家属院里,教工子弟们考上重点大学的比比皆是。这么高的升学率给这位母亲在认识上又形成了误区,她满以为能进入这所重点高中补习,就等于一只脚已迈入了大学的门槛。因此,她便常给孩子加油,要孩子发愤、坚忍、咬紧牙关。    
      至于孩子在遭受了父母离异的打击后,心头有什么阴影,她却一无所知。    
      “肯定是那孩子没考好,觉得愧对母亲,离家出走了。”    
        “那女人或许是到五台山当了尼姑——她好像有过这种念头。”    
      这都是人们的推测,到底这母子怎么样了,谁也说不准确。不过,儿子与母亲再难以直面人生、高考的结果使母子的人生轨迹出现“短路”,这却是千真万确的。    
      这种现象颇具中国特色。我们的传统就是这样:前30年,看父敬子;后30年,看子敬父。父、母、子、女的追求目标、人格尊严、个人恩怨、人生价值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假如那母亲对儿子说:“孩子你长大了,该自立了。妈妈想自谋生路,或去嫁人。”那很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    
      今天,由成千上万的望子成龙的家长组成的陪读大军,其声势越来越浩大。这其中有富裕的有闲阶层,亦有变卖了家业的孤注一掷者;有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陪读的,也有从城市到农村或从农村到城市的;有单亲陪读的,也有父母放弃职业双双陪读的……    
      殊不知这样一路“陪”下去,看上去孩子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了老师传授的课业,其实是剥夺了他们自己实践的机会,只会使他们的自理能力、自制能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弱化。    
      家长与孩子,不要互为精神上的附庸。各自多一些独立意识,看重一些个人价值,或许会杜绝这种糟糕状况的发生。


第二卷备战高考——理智的关怀更有效

     一个经常受鼓励的、快乐自信的中学生,一定会比听够了爸妈唠叨、不愿回家的中学生心态好。心态好就容易把苦日子过甜。    
      孩子进入高三,父母往往就着了急。我曾亲眼目睹了一位朋友,偷偷地趴到孩子所在教室的窗外,窥视其子读书的情形。被孩子发现后,母子关系闹得很僵。因为家长的不信任,使孩子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敏感的高中生认为这是向他的自尊宣战。家长这样的关心适得其反。还有的家长是压抑不住自己的不安和焦虑,借关心的形式,把自己的情绪都发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放学回来,刚刚在父母打开的电视机前驻脚,家长就说:“高三了,冲刺阶段,不许贪恋电视了。”某天,在放学的路上,望见儿子(或女儿)与一位女同学(或男同学)相从过密,言来语往,做爸妈的往往又是如临大敌,孩子一进家门,就盘问、告诫、劝说。最要命的是,学校模拟考试分数下来,父母诘问:“怎么又倒退了?某某考多少?人家先前还不如你呢!怎么就被超过去了?”    
      父母须知:这种唠叨和挑剔带给你爱子的伤害,恰如火上浇油,甚至比你的冷漠的后果还要严重。因为失败带给孩子的烦恼本来就困绕着他,你又拿一个超过他的同学来与他比,这等于拔起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