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文学史- 第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复活开花。接着宝玉失掉通灵宝玉,疯癫失常。在宝玉人事不醒的时候,哄 

骗宝玉与宝钗成婚。由此开始强烈的毁灭体验陆续不断地涌现出来,直到宝 

玉最后一次见贾政,毁灭体验真正毁灭。在这里先毁灭的是宝黛的爱情,宝 

玉因丢失通灵宝玉而疯癫,以为和黛玉成亲,因而宝玉本身并没有爱情的毁 

灭体验。那么这时的毁灭体验是读者的体验根据宝玉与宝钗的婚礼、黛玉悲 

号中的惨死,给予宝黛爱情以毁灭意义,由于毁灭意义的建构也就形成了毁 

灭体验。黛玉的死与宝玉的结婚本身已经构成了爱情的毁灭,而这两情节的 

强烈对比更加强化了毁灭体验。爱的痴情在毁灭中归于虚无。然而毁灭体验 

并没有到处结束,如果说这时主要是爱情的毁灭,那么后面则是生命意义本 

身的毁灭。宝玉的毁灭体验是此后逐渐形成,他在疯癫之中隐约地发现,跟 

他结婚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得知黛玉已经死去,万念俱毁,痛不欲生。 

在爱情的毁灭使他觉得不只是爱的毁灭,在爱情的毁灭中他体验到是生命的 

意义的毁灭。关于最后宝玉科试中举,历来多认为这是严重违背宝玉的基本 

性格。因为宝玉历来视科举如粪土,现在突然他为科举认真准备,并去参加 

科试,这是不合情理的。但如果具体分析可发现这是宝玉毁灭意识的行为表 

现。宝钗劝他用功,博得一第,从此而止。宝玉说:“一第呢,其实也不是 

什么难事。倒是你这个 ‘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却不离其宗!” 

①宝玉肯定“从此而止”意义是不仅与贾府的关系由此了结,而且他对现世 

生活的“痴”也是终止。也就是摧毁了他认为与纯洁女孩共在的生命意义, 

这个生命意义恰恰是他肯定追求的新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而以科举方式了结 

现实的一切,是很好理解的,这是为了报答养育他生长的祖辈,这也合乎自 


… Page 83…

然人情。乡试中魁,从此而止是宝玉毁灭体验的高潮显现。在此之前其实宝 

玉已经了断了尘缘,这也是感情化的体现。宝玉前往科场时,与家人泪落纷 

纷的道别,其中体验到的正是摧毁一切的毁灭。毁灭之后归于生命意义的荒 

在,正如那首歌所唱:“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② 

     死亡是《红楼梦》经常出现的悲剧体验,死亡和毁灭一样也是不可解决 

冲突的最后形式。死亡也是毁灭,但它和毁灭不同的是毁灭得更彻底,悲剧 

虽然并不一定都是要以死亡作为主题,但死亡确是悲剧最感兴趣的问题。当 

然也不是所有死亡都能构成悲剧的死亡,死亡在构成悲剧体验时必然地显现 

为毁灭的体验。《红楼梦》中重要的表现主旨便是死亡。秦可卿的病死,秦 

钟的夭折,金钏的投井,司棋的撞墙,鸳鸯的自缢,晴雯的惨死,尤二姐的 

吞金,尤三姐的自刎……一幕幕的死亡场面接连而来,小说里笼罩着“人呜 

咽”、“鬼吟哦”的“昏惨惨”气氛。可以说宝玉是在直面死亡中生活,然 

而最使他悲痛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的死使他感到一切都在毁灭,使他最 

后弃家遁入空门。黛玉之死是充分体现死亡的悲剧体验,写得又是何等的苦 

怨惨痛,悲愤哀绝。黛玉听到宝玉偷偷结婚,先是“迷本性”,也变得癫癫 

傻傻;再后来“焚稿断痴情”,黛玉把感情凝聚的诗稿扔进火盆里烧掉。表 

面看起来毫无特别之处,然而这里烧的不是诗稿,而是她对宝玉的一片痴 

情,自己的生命也在绢子的焚烧中化为灰烬。她生命的意义全在于对宝玉的 

爱情。然而爱情已经破灭,生命之火自然也就熄灭了。悲剧死亡的体验是何 

等悲壮而深刻。黛玉最后一声惨叫:“宝玉!宝玉!你好……”①即有对宝 

玉绝望,又有对爱情的死不甘心。这最后死亡的惨叫中体验构造显现的正是 

不能解决的爱的冲突,而这不可解决的冲突终极本身便是死亡,同时死亡又 

解决了这个不可解决的冲突。死亡把冲突的不可解决性与冲突的最终解决, 

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体验到死亡对冲突的二律背反。黛玉的死亡体 

验是极为复杂的混合体验,极度的孤独、焦虑、怜悯、恐惧、崇高等体验的 

集中化合,构成死亡体验。这样黛玉死亡体验成为各种悲剧体验的集合体, 

丰富而深刻。从时代的世界观角度看,冲突的不可解决是黛玉爱情价值观与 

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造成的冲突。曹雪芹对死亡的悲剧体验并没有止步于世 

界观的时代意义,而且还进一步构造了悲剧死亡的形而上学意义与体验。黛 

玉死的直接原因便是宝玉的结婚,然而宝玉结婚却是遗失通灵宝玉。宝玉疯 

癫不清,为了救宝玉让他结婚。当然为了救宝玉,也可以让他与黛玉结婚, 

这是封建意识与新的生活意义之间的冲突,必然不能使他们结合。但是这种 

现实社会的意识冲突,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残酷无情的无常。那通灵宝玉的 

象征意义正是无常,它出现、遗失、复得,都幻化无定。它虽然不是影响宝 

玉思想性格的决定因素,但却直接影响宝玉的身体与精神状态。现世的无常 

人是无法改变的,无常原本正是冲突不能解决的产物。无常毁灭一切善与恶 

的意义,无常本身即是虚无。然而在虚无中体验到的却是生命的存在,生命 

原本就是构成意义、创造意义的意识活动。正因为虚无,生命才会是自由的 


… Page 84…

存在,人才可以创造意义给本为虚无的生命,使生命具有价值,然而没有任 

何生命意义是永恒的。如果生命本身具有确定不变的意义,那么体验也不可 

能给生命创造新的意义,生命也不会变得丰富。生命正是给自身意义的能 

力。不可解决的冲突给了生命意义诞生的园地,同时又把生命毁灭为意义的 

荒园。真假有无两者是生命本质的两个方面,它们又是无法解决的冲突,如 

果解决了冲突,那么就意味着生命本身的毁灭。 

      《红楼梦》从头到尾都流淌着悲剧的各种体验,随着人物的活动中时而 

升浮,时而潜流,各种体验相通相连,汇成河流,使人从局部到整体都游动 

于悲剧的体验流中,体味悲剧中的生命意义。但是小说结局出现了大转折, 

宝玉“中乡魁”,贾府“沐皇恩”、“延世泽”,恢复了往日的兴盛。这似 

乎是解决了悲剧冲突,因而也破坏了悲剧体验流。但这只是表面上给人的印 

象,其实未必如此。首先从体验的感觉来看,尽管外部情节已是贾府恢复繁 

荣,但仍然叫人感到满目凄凉,并没有当初的花团锦簇、热闹繁盛感觉,反 

而透出丝丝凄惨。这种体验产生原因有三:一是贾府再次繁荣给人以无常 

感,只因贾府两人乡试中举,皇帝突发“怜悯”,于是贾府便回复了往日的 

景象。二是贾府的复兴与宝玉中举直接相关,但是宝玉本人却突然离家遁入 

空门,这两者构成强烈冲突,更加加强了无常之感。三是全书是以宝玉的悲 

剧为主线,宝玉的悲剧已经结束,最后贾政遇到宝玉之后,面前“只见白茫 

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①。作为宝玉个人的悲剧而言回应了“落了片白茫 

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在这里显现的仍然是悲剧的毁灭体验,世上万 

般都将归入毁灭的虚无,小说暗示贾府今后会从贾蔷开始走向人丁兴旺的时 

代,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悲剧的开始呢。真假有无的冲突不可解决, 

那么后面仍将是悲剧。小说结尾写到:“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 

一梦,休笑世人痴。”②现实生活里只因为“痴”,才有了辛酸,也有了欢 

乐,辛酸与欢乐的冲突中才感觉到生命的存在。人总是在悲剧性地生活,并 

在悲剧性的生活中获得生命的意义。《红楼梦》是一部极高悲剧美学价值的 

伟大作品。 


… Page 85…

                          六、东方中古后期文学 



                         1。东方中古后期文学概述 



     在西方各国已经进入近代中期的时候,东方各国则处于中古时期,也就 

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期。东西方社会发展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西方日新月 

异,飞速发展;东方的发展则是极其缓慢,以至于几乎停滞。东方各国的政 

治、经济都处于重重深刻的矛盾之中。封建社会制度虽然已经没落,但是仍 

然残酷地统治着,极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采用高压的 

手段,同时利用宗教思想作为统治的主要辅助方式。因此这一时期东方各国 

宗教势力非常强大。高压的统治并没有解决社会矛盾,因而必然使社会矛盾 

异常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越南、朝鲜、印度等都爆发了反对统治者的 

起义。经济上东方各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国有土地制度与私有土 

地制度并存,货币经济发展极其缓慢。农民由于深受地主的剥削,并且要向 

国家纳税,使他们的经济活动范围极为有限。其结果是工业、商业难于得到 

发展,生产力长期停滞。由于社会的落后,必然遭致西方先进国家的侵略。 

因此这又是东方各国被西方侵略者逐渐殖民化的时代,一些东方国家已经被 

侵略,成为殖民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自从成立之后,扩张势力,蚕食各地。 

1757年英印伯拉希战争之后,整个印度已经置于东印度公司的管辖之下。远 

东的国家虽然尚未被西方列强侵略,但也已经是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前 

夜。 

     东方文学由三个文化圈构成:中国文化圈、印度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 

在中古期的文学发展中,中国文化圈的各国文学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产 

生了很多伟大的作家、作品,日本、朝鲜、越南等都产生了不朽的名著;印 

度文化圈的国家,如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等深受印度佛教、伊斯 

兰教的影响,形成一定的共同特点。印度这时处于法式时期,文学上反而没 

有什么成就,多为低级庸俗的艳情诗,只有少数个别作家写出了较为有价值 

的作品。阿拉伯文学这时处于停滞阶段,没有留下有价值的作品。这是奥斯 

曼帝国入侵阿拉伯所致。这一时期阿拉伯文学停滞现象成为学者们进行研究 

的一个重要课题。伊朗文学虽然语言上不使用阿拉伯语,以波斯语进行文学 

创作,但是文化上与阿拉伯相似,都以伊斯兰教为基础,因此亦属阿拉伯文 

化圈。这一时期伊朗文学如同阿拉伯文学,也是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 

      (1)印度文化圈的文学 

     印度文化圈文学,主要以佛教为基础,形成某些共同的文学特点。老挝、 

泰国、柬埔寨都产生过佛教文学,即使不是佛教文学,也从作品思想、题材、 

表现手法等都受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