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鸿鹄翱翔-弥尔顿和失乐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鸿鹄翱翔-弥尔顿和失乐园-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足见“更伟大”在这里意义或作用不同寻常。耶稣比谁更伟大呢?用意又何在?

  从字面上看,第一、四两行上两个大写的“人”相互呼应,人类最初也只亚当和夏娃这一对始祖双亲,那就不妨说是耶稣比亚当更伟大吧。但是,即使是象征的手法,拿真正的凡人亚当与圣子(神)投胎入世后的耶稣(人)相比,谁更伟大,既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毫无意义的。这样比,解决什么问题呢?弥尔顿聪明过人,这部长诗“选材早,着手晚”,思虑已久,难道一开头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吗?花这么重要的笔墨有什么特殊意义呢?难道是耶稣比上帝更伟大?这似乎也说不通。弥尔顿自然懂得三位一体,上帝是宗教世界的绝对权威,他竟敢明知故犯吗?这里“更伟大”的对比关系到底如何呢?诗人是以“直到”为转折点的,必定是“直到”一词前后情况的对照。再也没有别的可能了。推敲再三,我们不难悟出其中的道理。原来,诗人使“直到”前后的诗行在意义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是拿“直到”以前诗行背后行事的神和以后的耶稣这两者对人的态度来相比的。耶稣有神与人的双重身分,所以可以与上帝相比。上帝下禁令,不让人吃知识树上长的果子,吃了“就致命遭殃,/给世人带来了死亡和一切哀伤,/还丧失伊甸园,”而圣子耶稣却投胎救世,上十字架,替人赎罪,让人恢复“原位,极乐世界失而复得,”。从人的角度看,吃禁果增长知识,反受惩罚,却因耶稣救世赎罪,而恢复原来的地位,虽然原罪代代相传,世人不免死亡,但人类不仅增长知识还从此繁衍,带来天伦之乐种种人世间的乐趣,总比孤独寂寞强百倍。就事论事,一罚一救,耶稣自然更伟大。原来“更伟大”一词泄露天机,弥尔顿一开始就表明他自己的态度;他是人,他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的。增长知识有罪,这当然说不通。人而无知焉能为万物之灵。在宗教社会里,说耶稣比圣父更伟大,等于是说上帝不如圣子,这简直是亵渎神圣,离经叛道,该天诛地灭,会引起公愤。在两难的情况下,弥尔顿利用宗教社会人们普遍的宗教心理:人们习以为常,认为原罪与赎罪是宗教世界天经地义的事,便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躲过人们的思辩,以“更伟大”一词架起桥梁,大模大样、堂而皇之地从神性转到了人性的立场上来了。有主题说明的安排,就有堕落情况的铺陈。那末,难道诗这样写是出于必然的吗?且看弥尔顿的一生表现吧。

  弥尔顿从小爱读书求知,十二岁起就半夜才睡觉。他生的灵秀,有基督学院淑女的美称。可是他生性坚强,富独创反抗精神。他因不满当时学院的教育制度,因求知不自由而与寻师发生冲突,纵“开革”亦在所不惜。他在学校拉丁文演说的习作中,插进了英语写作的一百行英雄诗体的偶句,宣告要为祖国的语言增添光彩,不以雕虫小技为满足,立志写更大的主题。别人以获得基督学院评议会委员的职位为荣,他却宁愿把时间留给自己,回到父亲退居的乡间,又念了六年书,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不断自我培养,矢志不渝,决心当个大诗人。这符合人求知才能成为万物之灵,才能有所作为的自然要求。继而他为迫在眉睫的内战而中断旅游,由意大利折回,开始为自由人权奋斗终身的革命生涯。他具有现代意识,重个人亲身的经验体会,是个身体力行、奋不顾身的革命理论家。他一接触教育工作就体会出正确的教育的定义。不幸的初婚,让他连珠炮似地发表四个论离婚的小册子,要求更改立法,甚至扬言,不然的话,如果他与人同居,就要由法律承担责任。离婚小册子受同一营垒长老派的耻笑攻击,出版也几乎受自己清教新政府的压制,他写十四行诗讽刺挖苦,出版《论出版自由》至今还是不朽的名著。他为弑君辩护,他不听医嘱,为革命牺牲视力。复辟前夕蒙克将军即将进驻伦敦,召回国王之际,他书生气十足竟还发出建议成立自由共和国的小册子。他真是始终如一,坚持斗争,不怕牺牲的。

  从他思想发展的认识说,他不是书呆子,他不机械地按条条框框办事,主要重个人的实践、体会。他有崇高的信仰。他确乎是个虔诚的清教徒。他重视经文,但他更重视经文字里行间未经说出的个人的体会,他重实质而不重形式。他的信念认识也是在发展中有变化的。他从反对英国国教的清教长老派而成为独立派,在他死后一百五十年才见天日的 《论基督教教义》的论述中,人们又发现他居然多次称国教为“我们的教会”。他在论离婚的小册子中强调人的天性和人的合理的要求,大有压倒经文的气势。应该说他的《论基督教教义》是他思想趋于成熟的作品,是他后期的作品,开始写作与完成都先于 《失乐园》,可以认为是他最后诗作思想上的对应物。他在该书中论述:三位一体论遗传同质不同量,圣父,圣子可以在世间事务上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分明又是《失乐园》主题说明中“更伟大”一词的思想认识的根源。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作者之所以这样隐晦曲折。若隐若现地传输他的真正潜在的意义,是因为明说了,怕人们多半接受不了,所以只让人们无意中受他的艺术描绘的驱使。因为他的描绘其实是合情合理的。他在散文作品中所强调的天性、本性、理性、理智、正确的理性,人的合理要求其实就是人心、良心、良知、良能。

  文以载道,文如其人。有这样不同寻常的弥尔顿,也就有这样不同寻常的《失乐园》。我们不能机械地以固定的尺度,刻舟求剑地衡量弥尔顿的诗文,我们必须能动地,就事论事地看他的诗文是否合乎人类崇高的理想,是否合乎人之常情,是否理所当然。因为推而究其极,三者是一致的,即使是宗教,也应该是跟人性统一的,是不违背人正当合理的需求的。

  禁食知识之果,这样的绝对命令,要人盲目服从,是人所接受得了的吗?弥尔顿自己当然接受不了。知识能是恶的吗?人的求知之举怎么反开罪上帝,竟致于犯下原罪,受惩罚而连同死亡一起世世代代遗传,祸及子孙?撒但引诱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人而无知,与禽兽何异,焉能成为万物之灵!无知的话,人类恐怕很难有生存的可能,更谈不上进步了。人就是靠认识自然规律而得“适者生存”的,运用规律才成为万物之灵,才有尔后的发展。无知的话,人恐怕也很难认识自己,也就无自由可言,无自由,哪里还谈得上幸福呢!如第八卷补叙中亚当自述身世所表明的:食色性也,当时始祖们摘果子为食,是与亚当生而求偶一样符合天性的。唯独知识之果不让吃,这是怎么也不能令人心眼口服的。弥尔顿有意作这样的安排,以使他在《失乐园》中展开有关人性喜怒哀乐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描述。每当神性与人性表面上有矛盾的时候,他是作为人站在人性或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的。

  革命失败,他痛定思痛,总结一生,终于在晚年实现了鸿鹄之志。他以如椽之笔、高超的艺术手法、丰富多彩的辞藻、广学博识的知识,写出了空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生龙活虎、扣人心弦的《失乐园》。它是诗,又象小说、戏剧。诗人实际上传输给我们的是:他借用《圣经》原罪、赎罪的人类悲剧,结合自己一生生活、革命实践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企盼与失望,从而深刻地反映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革命悲剧。他将这三者重叠在一起了,有《圣经》故事的构架,主要却通过自己对人生、革命的思虑与体会反映出时代的面貌,因而显得艰涩难懂,意义复杂。看来字面上,思想上、理论上干桔抽象的意义,诉诸我们的理智,艺术上具体生动,有声有色、生龙活虎,入情入理的描绘直扣我们的心弦,两者一明一暗交织在一起,充满着矛盾。现在我们悟出主题说明中“更伟大”一词的对比作用,虽无语法上的明确关系,却是符合前后诗行间实质上潜在意义的感情逻辑的。真是一词定乾坤。主题中心环节的矛盾解开了,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且我觉得从宗教构架,我们固然可以找出《失乐园》的意义来,但是从人性的千姿百态来看《失乐园》,它便会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更易为群众所接受,也就是可以把它从少数人欣赏的象牙之塔里解放出来。下面我们就从我选择的角度介绍一些其中的主要问题。

  天敌撒但

  撤但是天敌,是上帝的头号敌人,是魔王,是 《失乐园》中着力描写的能量最大,最令人感兴趣的角色。他魁梧有神力,虎虎有生气,一般说,无比高傲,野心勃勃,代表邪恶的欲求,能七十二变,而且随着恶念的萌生,他每况愈下,在逐渐丧失神力和神性的同时由大天使而成为恶魔而癞蛤蟆而蛇。弥尔顿也不断痛斥他,贬抑他,似乎生怕读者忘了他是恶的化身。第十卷第三八三行还说他是“黑暗之君”,可是作者的描绘还是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觉得有趣而喜欢他。请看他的一动一静吧:

  他,游泳搏击那海洋洪流。

  他,偶而在挪威海上安睡,困难中摸黑前进的扁舟舵手,如海员们说的,认为是岛屿,常常

  在他鳞甲上抛上锚儿来歇足,停泊在他身旁下风处,这时黑夜

  笼罩着海洋,晨曦竞姗姗来迟。

  他立即腾空而起,魁伟的身躯

  冲离海面;左右两边的火焰

  被挡了回去,斜吐火舌,滚滚

  巨浪,中间留下个可怖的空谷。

  然后他展开双翅翱翔上高空,浮游在昏暗的空气上,连那空气

  也感到沉甸甸不同一般;

  虽然这已是败军之将打入地狱后的面貌,仍给人以硕大无朋、魁伟有力的感觉。

  撒但原来在天国位居上帝一神之下,万神之上,好好的,忽然有一天,据拉斐尔转述,上帝宣布诏令:

  众天使,光明的产物,你们听着,听我这永远有效不变更的诏令!

  今天我已有所生,我宣布他是

  我的独子,并且已在这圣上山

  涂了圣油,你们现在见到的,我右边的便是他;我命他做你们的首领,我亲自极力推荐,上天众庶民

  将对他屈膝受命,认他为主人。

  在他大摄政的治理下,大家要保持

  团结一致,做到同心同德,幸福无穷。有谁不顺从他的

  也就是不顺从我,害群之马,当天

  就逐出上帝的身边和幸福的境地,掉进外层黑暗处,打入深渊,千秋万代永不得赎罪超生。

  撒但“权大,受恩宠,/地位卓异群伦,/”,对这样突如其来又十分严厉的绝对命令,一无心理准备,能接受得了吗?弥尔顿显然是同情的,所以“出于尊严/撒但受不了那场面,自以为受贬抑。/由此产生了深恶痛绝和轻蔑,/很快在夜阑昏暗,万籁俱寂/最适于睡眠的时候,他竟决定/带他所有的部队撤离出去,/藐视那至尊的宝座,不崇拜,不顺从。”他唤醒副手,悄悄说:“你看新律法颁布了:/统治的,他颁新律法,我们听差的,/可能会有新想法——有新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