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蒲公英- 第4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口,“还不进来说话!”听口气,不像呀!可是,黄组长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还没有用过的信笺纸和一支自来水笔是干什么的?按照鲍福的理解,这通常是工作人员在调查情况时安排的场面。鲍福心里不住地嘀咕:看来那事儿是瞎子见鬼……成真的啦。他虽然这样想,脸上却表现得非常平静。“鲍福,是这样……”黄组长刚要说话,却被一名工作人员叫去了。不知为什么,在这当儿,鲍福一点儿畏惧感也没了,他只有一种准备:把这两天来考虑好的话端出去就是了。黄组长很快就交代完事情,坐下客气道:“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是这样,上面急着要一份材料,是关于剧团的,我觉得你对这些事情比较清楚,所以一大早就把你给折腾起来了,你可别骂我惊了你的好梦啊。哈哈哈……”我的天哪,原来是这种破事儿,你老兄怎么不早说啊?鲍福心里埋怨着,嘴里却说:“就那档子事儿嘛,我多少还知道一点儿,但不知道你让我从哪儿说起?”“这个你不必着急,我问你答,最后我再把材料整理出来。现在咱们就开始,你回忆一下,四平腔这一剧种产生于什么年代?有什么背景?它的前身是什么?创始人有哪些?”“要说产生的年代嘛,恐怕是四几年吧?反正那时我还没有出世呢。据说创始人有十三位,名字我也说不很全,这十三位老师大部分在河南和山东,也有的在山西、河北、安徽,现在仍健在的就不太清楚了,他们过去大部分是唱花鼓戏的,也有的唱坠琴、梆子、豫剧,据说郭老师是唱京剧的。准确地说,它的前身是花鼓戏。因为当时兵荒马乱,这些老艺人为了躲避灾难,才聚到一块的,经过他们一撮合,这四平腔很快就开创出来了。”黄组长一边认真地听,一边迅速地整理道:四平腔,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初。三十多年前,当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不久,晋、冀、鲁、豫、皖等地的进步艺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高举“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旗帜。为进行广泛的文艺宣传,特别是鼓舞我人民军队坚持敌后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他们将原流传已久的花鼓戏进行了加工再创作,从而形成了四平腔这样一个崭新的地方剧种。该剧种在广泛吸取了京剧、豫剧、黄梅戏、坠琴、梆子等众多剧种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氛围,并广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该剧的传唱区域已由开创时的鲁豫交界处扩展为整个中原大地,大有向全国各地曼延之趋势。黄组长接着问:“那么,解放以后,这四平腔剧团又演出过哪些剧目?影响怎样?”鲍福说:“解放后,上演过《玉堂春》、《陈三姐爬堂》、《白玉楼》、《十五贯》、《唐伯虎点秋香》……最有影响的就是《乌蓬记》。当时群众有句顺口溜:‘扒了房子卖了地,也得听芦花村的《乌蓬记》……”“传统戏就不要讲了,说说有哪些个新戏?”黄组长连忙打断他的话。“新戏嘛,当然就是样板戏了,《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等,总之八大样板戏都演过。当时我们还两次去县里做了汇报演出。”“有没有自遍自演的?”“有啊,如《送货路上》、《儿子教父记》、《三定桩》、《瓜园风波》、《张大嫂家的新鲜事》、《小二栓捉贼》、《公社书记下乡》,等等。”黄组长听着,又整理道:解放后,作为四平腔发源地的芦花村,仍然活跃着一支文艺队伍,这支队伍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积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开展三大革命运动,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祖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双百”方针。他们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经过推陈出新,创作了不少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新剧目,这些新剧目有的以展现工农群众的英雄形象而楚楚动人,有的以揭露阶级敌人的罪恶面目而发人深省,有的以赞美社会主义的崭新面貌而闪耀光彩,有的以挖掘封建思想的残余势力而激励斗志。这些新剧目主要有……如此一问一答,材料的框架很快初步形成。黄组长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年青艺人,在长期的文艺生涯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鲍福想了一会儿,道:“说来话长了,我终生都不能忘记的一件事情就是拜师学艺。一开始我学的不是笛子,正是胡琴。那时候我家里穷,身上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听说西胡庄有一位姓胡的琴师远近闻名,我就打点好行装前去拜师学艺。没想到那琴师一看我这身打扮,连问都没问一声就把我轰了出去。当时我的心伤透了,我发誓一定要学出个名堂来,将来好好地羞辱他一番。从那时起,我断绝了拜师的念头,开始周旋于各个剧团里干打杂儿,但目光总盯在琴师的指头上。一来二往,各个剧种的调门我都记熟了。后来我回到家里,偷偷买了一把胡琴和一本《乐谱》。我一边接受着书上的教导,一边回忆着琴师们的指法和动作,慢慢地就摸索出了几句简单的曲谱。从那时起,我开始白天干活儿,晚上拉胡琴。我怕一开始拉出来让人家听了笑话,就一个人躲在地瓜窖里偷偷地拉,天天如此,我在地瓜窖里整整练了两年。终于有一天,我憋不住了,我得出来走走,我这个人从小就认一个死理儿:‘是骡子是马咱得拉出来遛遛。’找谁遛去?得找个大腕儿,那样才过瘾。真要输给他,那也不丢人,那叫‘能撞金钟一下,不敲破锣三千。’咱从头再练就是了!大不了再蹲在地窖里憋他个三年五载,反正咱有的是时间。你姓胡的不是很牛吗?那好,咱俩先过过招儿。想好了,我便打扮成一个叫花子,提着一把破胡琴,来到了他老兄的大门口。还没等亮弦儿,就有人嘲笑开了。哼,你们笑你们的,我拉我的。随他姓胡的一辈子走南闯北,风光一世,我一个穷要饭的怕他个俅!他姓胡的不就是会那两下子吗?今儿咱还真想尝尝‘班门弄斧’的滋味!有道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一曲未了,面前的人开始变腔了,这个说:‘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那个说:‘看来从今往后再不会是老胡的天下了。’人越聚越多,喝彩声越叫越响,我从正午拉到天黑,胡老兄始终没敢出门。最后我把人们给的整布袋干粮全送给了村里最穷的人家。”黄组长听得眉飞色舞,手里的笔却停止了跳动。他一个劲儿地称赞:“这个故事好!这个故事好!”并当即表示:“我得把它单独整理出来,题目我已经想好了,就叫《鲍福学艺》。”两人又说了一些梨园行的话,到吃早饭的时候,鲍福才离开办公室。霍组长已经在门口站立很久了,看见鲍福走过来,示意让他进来。鲍福心里又是“咯噔”一声。霍组长似乎没有做好跟他长谈的准备,因此也没有让座,他只瞅着鲍福笑了一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以后手脚要利索一点儿,要是下次再让我撞见,可没得说了。”              
第二十二章
                  黄组长不愧是大手笔。两篇稿子一出手,呵,那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其中一篇首先在县里引起轰动。县委及时通知文教局印发全县各文艺团体,号召普遍学习。紧接着上报省文化厅和地区文教局。厅长很快做出批示:“望基层文艺部门要以此为例,做好动员。”另一篇则在《曹川文艺》上以短篇小说的形式亮相。这份杂志是由地委宣传部和地区文教局联合创办的文艺月刊,它一度在省内外产生极大影响。按照惯例,普通稿件的见报时间一般要在发稿后一个月以上,然而黄组长的大作从发稿之日到面向读者却只有十天。据主编称:“这是一篇非常不多见的优秀作品。”为引起广大读者的普遍关注,作品的前面专门做了这样一段编者按:历来成功与失败、进步与倒退、先进与落后、崭新与腐朽、正确与错误等都将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让我们每一位战斗在文化战线上的革命同志都充分擦亮眼睛,紧握手中笔,与一切牛鬼蛇神进行一场殊死的斗争吧。既然是小说,就得允许虚构,就得允许作者对其中的人物改头换面,对原有的故事进行重新组装。黄组长巧妙地把握了这一点,如:故事的主人公不再叫鲍福,而改称保馥,胡琴师也不再姓胡,而改作姓古。然而保馥也好,老古也罢,他们的身上早已烙下了真实人的印记。所以一夜之间,鲍福不仅成了老百姓街谈巷议的传奇式人物,而且进入了更高一层的文化视野。他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辉煌过。就在鲍福重温过去,又被眼前的明媚所陶醉时,他丝毫也没有料到,他正在扮演着一个比胡琴师更尴尬的角色。不过这种尴尬的情景咱先不谈,咱得先拣好听的说。鲍福自从成为黄组长笔下的受益者之后,他日夜都想着报答一下这位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兄长。终于在一个晚饭后,黄组长经不起他的软磨硬泡,才决定随他到家里小酌一番(工作组是有纪律的,白天你就是给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去吃请啊)。两人进屋的时候,学智正坐在灯下看书,桂晴在纳鞋底子。彼此打过招呼之后,鲍福一方面吩咐桂晴进厨房,一方面向儿子吹嘘说:“你不是一向喜欢舞文弄墨吗?今儿个我给你请了一位高人,你有哪些不懂的就向他请教吧。”黄组长听了,忙谦虚道:“不敢,不敢,别这么瞎吹。”一眼看到学智手里的书,凑趣道:“侄儿不简单呀,这么小就读起《红楼梦》了,读几遍了?”学智笑笑:“这是第八遍。”黄组长早就耳闻得鲍福有个上初中的儿子,才华了得,只是未曾当面交谈过,今日一见,果然发现这孩子举止有度,谈吐不俗,他越发喜欢起来。一方面他想寻找个话题,来活跃一下气氛,另一方面也真想当面领教一下这孩子的真才实学,于是笑道:“侄儿呀,这部书伯伯年轻时读过几遍,至于其中的情节,多半记不得了。不过伯伯常听人说,《红楼梦》这部书读不到五遍以上,就没有发言权,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智用一种非常敬佩的目光望着这位比自己的父亲还大十几岁的和蔼可亲的伯伯,谦虚地笑道:“伯伯不会是在考验我吧?我可说不好。”“随便说说嘛,反正又没有外人。”黄组长鼓励道。“是啊,你黄伯伯跟我是深交,在他跟前不需要装腔作势。既然你黄伯伯叫你说了,那你就说说看。”鲍福也在一边打气儿。学智合上书,显得很认真起来:“伯伯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就以您为例吧,您是做农村基层工作的,您来咱芦花村包队差不多有一年了吧?”黄组长忽然觉得眼前不是一个十三四岁孩子,而是一位与自己有着相同经历并且相当成熟的中年人,因为这孩子一出口,就显得很有深意,于是他非常严肃地点点头。“那么您有没有这样一种体会?譬如您来咱村之后接触过一些人,但因为交道打得不多,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是有这种体会。”黄组长愈加感兴趣起来。“目前芦花村总共才有一千零三十口人,恐怕您直接接触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吧?姑且就算十分之一罢,如果这一百零三人让您在极短的时间内接触几次,然后让您简单地说出他们的名字来,也许还不算太难,如果让您同时把他们的个人经历以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